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应天城内外旌旗招展,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簇拥下告祭天地,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仪式甫一结束,新登基的洪武皇帝便做出一件令人瞠目的事——他脱下龙袍,换回战甲,径直走向军事堂。
“陛下,这...”李善长惊得手中的笏板差点落地。
朱元璋朗声大笑:“怎么?当了皇帝就不能穿盔甲了?咱告诉你,这天下才得了三分之一,北边有王保保瞪着咱,南边陈友谅的残余势力还在蹦跶,现在可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
刘伯温轻摇羽扇,微笑道:“陛下深谙‘居安思危’之理,实乃天下苍生之福。”
《道德经》云:“祸莫大于轻敌”,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蜕变,从未忘记刀光剑影中的生存之道。
新朝开创百废待兴,朱元璋却同时铺开三件大事:南征方国珍、陈友定残部,北伐中原,以及制定《大明律》。朝堂上为此争论不休。
“陛下,当务之急是扫清南北残余势力,立法之事可稍后...”徐达身为大将,自然主张军事优先。
李善长立即反驳:“不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如今疆土日扩,若无律法约束,何以治天下?”
朱元璋高坐龙椅,忽然拍案而起:“都要做!打仗立法两不误!咱当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不也熬过来了?”
满朝文武顿时哑然。只见皇帝目光如炬:“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汤和、廖永忠南下征讨!李善长、刘伯温,给你们三个月,把《大明律》给咱弄出个框架来!”
朱元璋深谙“并行不悖”之道,如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开创了军事与立法同时推进的罕见先例。
退朝后,朱元璋特意留下刘伯温。“老先生别嫌咱逼得紧,”他换了个语气,亲自给刘伯温斟茶,“你知道咱为啥这么急?”
刘伯温沉吟道:“陛下是担心,若不在立国之初定下规矩,日后恐难制约功臣宿将?”
朱元璋点头:“老先生懂咱!那些跟着咱打天下的,都是刀口舔血过来的主。现在成了开国功臣,要是没个管束,还不是要无法无天?”他忽然压低声音,“咱可不想学汉高祖,到时候兔死狗烹...”
刘伯温心中一震,深知此话分量。《大明律》的制定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伐军中,徐达与常遇春发生争执。常遇春主张直捣元大都:“兵贵神速!当趁元廷内乱,一举攻克!”
徐达却更加谨慎:“陛下有旨,北伐要‘稳扎稳打,勿贪速效’。我等当先取山东,再图河南,最后北上大都。”
常遇春急得拍案:“迂腐!如此拖延,岂不贻误战机?”
正当二人争执时,使者快马送来朱元璋手谕:“闻二位将军意见相左,朕以为:可分兵两路,常将军率偏师速进扰敌,徐将军领主力稳步推进。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正奇相佐,方可万全。”
徐达与常遇春相视愕然,继而叹服:“陛下深谋远虑,非我等所能及!”
朱元璋虽未亲临前线,却如《孙子兵法》所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洞察力。
南征战场上,汤和遭遇难题。方国珍残部据海岛顽抗,明军多为北人,不习水战。
“他娘的,这些南蛮子仗着船快,打不过就跑!”汤和气得在帐中跳脚。
副将廖永忠献计:“何不效仿三国火烧赤壁?”
汤和瞪眼:“说得轻巧!哪来那么多东风?”
正当苦恼时,朱元璋的旨意到了:“闻南征遇阻,朕思得一计:可造大船载土,假作运兵,实埋伏兵。敌必来劫,届时伏兵齐出,可破之。另,已命浙江造战船百艘,不日即到。”
汤和拍腿大叫:“陛下圣明!这就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啊!”
果然,计策奏效。明军大破方国珍水军,东南沿海渐定。
朱元璋的军事智慧印证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非绝对,明主的远见同样可以决胜千里。
应天城内,立法工作如火如荼。李善长主张沿袭唐律:“唐律完备,可为蓝本。”
刘伯温却摇头:“唐律虽好,然时过境迁。当今天下初定,宜用重典以治乱世。”
二人争持不下,只得请朱元璋圣裁。
朱元璋彻夜翻阅唐律宋刑,次日清晨召集群臣,眼中布满血丝却神采奕奕:“咱看了整晚,有个想法:刑罚不能全照搬古法。譬如贪污,唐律仅流放,太轻!咱当年亲眼见元朝官吏贪腐亡国,这类罪必须重判!但有些民间纠纷,倒可酌情轻判。”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群臣:“立法要合乎时宜,如同裁衣要量体裁衣——这就是咱的原则!”
《大明律》由此定下“重典治乱世”的基调,尤其对贪腐罪处罚极重,贪污六十两以上即处斩首。
朱元璋深知“法无常法,时移世易”的道理,立法既要有继承,更要有创新。
北伐军捷报频传,徐达巧妙运用朱元璋“先取山东,撤其屏藩”的战略,连克济南、开封。元军名将王保保亲率十万精锐来援,两军在洛阳附近对峙。
徐达采纳朱元璋“以逸待劳”的建议,深沟高垒不与决战。王保保求战不得,粮草渐乏,军心浮动。
一夜,徐达突然发动袭击,火攻元军粮营。王保保仓促应战,大败而逃。明军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大都门户潼关。
消息传回应天,正值《大明律》初稿完成。双喜临门,朝野欢腾。
朱元璋却异常冷静:“传旨徐达,攻克大都后,不得骚扰百姓,不得毁坏宫殿,尤其要保护好元朝典籍档案。咱要看看元朝是怎么败的,以免重蹈覆辙!”
胜不骄败不馁,朱元璋始终牢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洪武元年八月,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与此同时,《大明律》正式颁布天下。
庆功宴上,朱元璋举杯敬群臣,却说出一番令人意外的话:“今天下初定,诸卿功劳赫赫。然朕观历代开国,往往‘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朕不愿如此。”
他命人抬出一块铁碑,上刻:“大明律法,天子与庶民共遵之。凡贪赃枉法者,无论功勋地位,严惩不贷!”
群臣肃然。朱元璋语气转缓:“不是咱不念旧情,实在是天下苦贪官久矣!咱希望诸卿能做流芳百世的贤臣,而不是遗臭万年的罪人。”
宴后,刘伯温私下感叹:“陛下真非常人也。既能打天下,更懂治天下。”
徐达深有同感:“用兵如神,立法如山,古今少有。”
朱元璋的非凡之处在于他既是破坏者也是建设者,如同《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夜深人静,朱元璋独自登上城墙,眺望星火点点的应天城。从他身边经过的守夜士兵完全没认出这个穿着普通军袄的人就是皇帝。
“爹,娘,你们看见了吗?那个放牛娃朱重八,今天不仅当了皇帝,还开始给天下立规矩了。”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着泪光又带着笑意,“这不容易啊,但咱相信,只要心里装着百姓,方向就不会错。”
寒风中,朱元璋挺直腰板,如同扛着整个新生帝国的重量。北方还有残元势力,南方尚未完全平定,《大明律》还需完善...挑战无数,但他已然做好准备。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朱元璋从赤贫到帝王的传奇,正是乱世造英雄的生动写照。而他同时进行军事统一与制度建设的创举,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独特印记。
月光下,应天城钟鼓楼传来悠扬的钟声。新旧朝代交替的夜晚,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黎明前黑暗中孕育诞生。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气,转身走下城楼——还有成堆的奏折等待批阅,这个皇帝可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