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中惊醒过来的陈友谅迅速组织舰队用大炮筒子对准了徐达的战船,其实面对徐达的小船,陈友谅根本不用大炮,直接开过去撞就行了。
吃了亏的陈友谅肯定要痛快地泄一番私愤。随即从被动的战局中,迅速集中十几艘战船,向徐达的船队猛攻过去。
瞬间,战局发生了扭转。徐达的旗舰被击沉,身后那些弯弯的小船被炸得人仰马翻。
各位,别看到战争过程中有枪又有炮,就以为是在玩穿越。古代大型战役中往往会动用火枪和火炮。
火枪的前身是火铳,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宋朝那会儿管这玩意儿叫做“突火枪”,主要是由竹筒和木棍制成,跟80后朋友小时候玩的喷水枪是一个原理。
经过战斗民族元朝的改良,火铳已经具备很强的杀伤力,好斗的人喜欢把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一切先进技术运用于提高战斗力。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从此在军事上有了一席之地。
大炮不过是超大号的火铳而已,原理一样。唯一的弊端就是填装弹药麻烦,移动很不方便,不具备灵活性和机动性,一般都是作为守城的固定攻击点,所以不是万不得已才会排上用场。
陈友谅能把大炮和船体相结合,不仅大大提升了大炮的机动灵活性,还大大提升了水军的作战威力。
但那个时候的战场,首选兵器还得是“弓箭”。
“神机营”顾名思义,就是一支神秘的机器和机动部队,算是当时的高精尖部队了。
神机营是明朝建国后成立的,专门掌管各种火器,算得上特殊部队,具备了模战斗的能力。
被陈友谅反咬一口的徐达下意识的选择了逃跑。
别看徐达平时很沉稳,给人一种老是“端着”的感觉,但逃跑的时候绝不含糊。
徐达见状情况不妙,还没来得及叫上其他弟兄,自己就先跳上一叶扁舟漂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
至此,陈友谅扳回一城。
此时,朱元璋也不敢贸然进攻,毕竟老虎屁股摸一次就算了,再伸手非得搭上自己的小命不可,这买卖做不得。
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之际,意外发生了。
一般出现这种梗,接下来就是主角光环护身的时刻。但这次则不然,朱元璋的主角光环差点飘到头顶上,插上两只翅膀就能去往天堂。
就当双方进入僵持阶段的时候,一位名叫张定边的猛人打破了僵局。
张定边,1318年出生,比陈友谅大两岁,比朱元璋大十岁,祖籍是湖北沔阳,跟陈友谅家是一个地方,也是渔民出生。俩人从小跟着父母外出打渔的时候就经常一起在长江边上撒尿和泥,有着同样的出身,自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起义之前俩人就伙同张必先效仿桃源三结义结为生死弟兄。估计陈家和张家的关系还比较好,都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两家都让孩子接受了文化教育。张定边不仅性格勇猛,还能识文断字,听说还是个会算卦懂得天文地理的全能型人才。
陈友谅一辈子谁都不相信,唯独相信这个和他一起长大的张定边。
自己的哥们受欺负了,张定边肯定不能袖手旁观。
什么是真兄弟?就是当自己的兄弟被欺负了,在不让兄弟知道的情况下,抄起家伙为兄弟报仇的人。
张定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就当大伙打累了休息的时候。猛人张定边悄悄地抄起家伙,只身一人去往朱元璋的阵营。
朱元璋这边的巡逻人员看见有艘小船缓缓的朝自家驶来,并不知道船上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定边,社会人都知道,大人物出行一般都是前簇后拥,还有警车开道。
江面上唯一移动着的这支小船并没有引起朱军巡逻人员的警惕,都以为是汉军派过来巡查情况的。
没过一会儿,朱元璋这边的巡逻人员发现情况有些不对,汉军的这条巡逻船怎么不拐弯,而且速度是越来越快,直溜溜地朝元帅的旗舰驶去。
这时朱元璋军中一人大喊道:“不好!此贼是来行刺主公的,快快拦截!”
说时迟,那时快!张定边已将保护朱元璋旗舰的拦截人员纷纷斩于船下,眼看就要跳上朱元璋的舰船。船上的文臣急得那是大呼小叫、上蹿下跳,有的武将都还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把搞得气氛这样紧张。
朱元璋的护卫人员连拖带拽的把甲板上的朱元璋往船舱里推,朱元璋这时也被整懵逼了,想骂人也没来得及骂,也只好跟着护卫人员的节奏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朱元璋主舰不远处的一艘护卫舰上有一人站了出来,此人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在摸清情况后,冷静地问一旁的士兵:“敌军船上谁是张定边?”
士兵把张定边的形态特征描述之后,常遇春不慌不忙地拉弓搭箭,顺着张定边的移动方向,调整好弓箭的位置。
…嗖…的一声
箭矢刺穿惊闹声的同时,也射中了张定边,这一箭并没有射中要害,张定边忍痛又用手中的长枪戳倒了几名将士,怒眉倒竖继续朝朱元璋的旗舰奔杀过去。
常遇春接着第二箭,第三箭……,每一箭都准确中靶,身中数箭的张定边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擒王的计划。
张定边具体中了多少箭,中在什么部位不得而知,估计是伤得不轻,要不对于这种视死如归的猛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这次功败垂成的谋杀计划的。
看来想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无辜的朱元璋被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吓出了一身冷汗。陈友谅得知后也为张定边捏了一把冷汗。毕竟这是自己最得力的助手,一旦有个闪失,接下来的仗还怎么打?
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朱元璋吃了这么一个闷棍,他的手下自然不干了,七嘴八舌都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也去给对方搞个突然袭击。”
朱元璋劝大家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再说我也没被伤着,这事就这么算了吧!”
这种立功受奖的关键时刻,有点情商的人都不会放过,这会儿不抓住机会不在领导面前说几句信誓旦旦、不共戴天的话都显得有点傻。不过任何再聪明的事情做过头了都会显得很愚蠢,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朱元璋军中的很多人都很会见风使舵,领导都发话了,你还瞎闹个啥劲啊!别人都知道适可而止,偏偏有这么一个人非要逞能,俗称:犟驴。
此人叫丁普郎,丁普郎与赵普胜是结拜弟兄,原来都在徐寿辉的帐下工作。徐寿辉手下有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陈友谅干掉徐寿辉后随即也把赵普胜干了,丁普郎和傅友德见机他投靠了朱元璋。
等于是天完政权的四大金刚在陈友谅叛变以后,失踪了一个(邹普胜),杀了一个(赵普胜),跑了两个(丁普郎和傅友德)。
大家别头疼,怎么元末明初这些人的名字感觉中间都有个字是一样的,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这就跟出家人取法号差不多。所以那几个都是普字辈的。
仇人见到仇人分在眼红。
之前说丁普郎投机那是开玩笑,丁普郎也许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或许是真的就是单纯想跟他的兄弟赵普胜报个仇。
有了张定边之前打的样,丁普郎也效仿张定边的做法,没得到朱元璋的允许就带着兄弟直接朝陈友谅的旗舰杀去。
同样都是人,但区别咋就这么大呢?丁普郎稀里糊涂就此饮恨西北。
怎么说呢,也算是鄱阳湖大战过程中的一场闹剧吧!
张定边可以和常山赵子龙媲美,丁普郎只能说是东施效颦吧!
但丁普郎这么一闹,给朱元璋一方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也给当时参加这场战争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战场上的战机瞬息万变,一颗马蹄钉决定着一场战役的胜负的论断一点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