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朱允炆人麻了 > 第4章 朱元璋:你真的想当皇帝吗?
换源:


       殿外秋风卷着檐角铜铃的冷响,呜呜咽咽地刮过汉白玉栏杆,将深秋的寒凉往殿内送;

殿内穿堂风从朱漆门缝里钻进来,裹着金砖地面的凉气,直往人衣领里钻,连悬在殿中的鎏金宫灯都微微晃动,投下的光影忽明忽暗。

当所有人的目光如磁石般齐聚玉台蟠龙宝座上的那位九五至尊时,奉天殿内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然到了揭晓结局的关头。

最终是何抉择,全凭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人定夺,满朝文武无人能替他拿主意。

可即便如此,各种猜想仍像藤蔓般在所有人心里疯长:陛下会坚持初衷,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吗?

还是会被朱允熥今日的表现打动,改立这位嫡孙为储?

原本板上钉钉的结局,偏偏被朱允熥这一闹,彻底拐向了不可捉摸的方向。

一时间,没人能猜透朱元璋此刻的心思。

这位帝王自询问过朱允炆那一句后,便再无半分言语,只是沉默地坐在龙椅上,周身的气压低得吓人,像一座静默随时会喷发的火山,又似一头蛰伏的猛虎,即便不发一言,也透着让人喘不过气的威压。

此时此刻,殿下文武百官的神色更是百态尽显:

方孝孺指尖紧紧攥着朝服下摆,指节泛得发白,眼神里满是焦急;

黄子澄频频偷瞄御座,喉结不停上下滚动,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齐泰则悄悄用眼角余光瞥向朱允炆,见他脸色惨白如纸,自己的心也跟着往下沉;

朱允炆站在中间,双手握紧,指甲都快嵌进肉里。

朱允熥方才的话,像一把钝刀,句句戳在他们的要害上。

万一陛下因此厌弃朱允炆,他们这些年为扶持朱允炆付出的心血,都将化为飞灰;

曾经在东宫立下的“辅佐明君”的壮志豪言,也会变成一场笑话。

这一刻,他们满心忐忑,却连辩驳的勇气都没有。

朱允熥手里握着实打实的证据,《太子丧期起居注》、周衡的证词、郁新的佐证,桩桩件件都坐实了朱允炆“作秀”的嫌疑,连朱允炆自己都间接承认了。

他们只能像待判的囚徒,默默等待命运的宣判。

可心底深处仍藏着一丝期盼:对一位帝王而言,有个懂得“作秀”、擅长“伪装”的储君,未必是坏事!

至少这样的储君,懂得收敛锋芒,不会像蓝玉那般骄横。

更何况,朱允炆最大的底牌,是背后那支庞大的文官集团,只要陛下还需要文官制衡勋贵,朱允炆便还有机会。

是以,无论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还是朱允炆本人,都没彻底绝望,仍攥着最后一分信心:若陛下不受朱允熥“妖言”蛊惑,继续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自然万事大吉;

可若陛下真的改了主意,要立朱允熥为储,他们也做好了依托文官集团斗争到底的准备。

这场争储,早已不是简单的“嫡庶之争”,而是上升到了文官集团与勋贵势力的政治博弈。

几人悄悄深吸一口气,默默在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除了朱允炆一党紧张不已,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几位年长藩王,心里也藏着几分忐忑。

他们的心思其实很简单:不希望任何一方压倒性取胜,只盼着朱允熥与朱允炆斗得势均力敌、难分难解,把储位这潭水彻底搅浑,他们这些藩王才有浑水摸鱼的机会。

他们要的,是储君之位一直高悬不落,这样才轮得到他们这些“长辈”出来争一争。

中立派的官员们则显得淡然许多,谁当皇太孙对他们而言差别不大——无非是换个主子,依旧是按部就班地当差办事,犯不着为了储位之争站队,徒增风险。

最兴奋的,当属蓝玉、常茂等淮西勋贵。

他们想得简单而直接:朱允熥方才那番话,已然把朱允炆虚伪的面具撕得粉碎,以朱元璋“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性格,朱允炆定然是没戏了。

是以,他们几乎认定朱允熥赢定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常茂甚至差点没忍住发出“桀桀”的笑声,甚至想半路开香槟庆祝。

可偏偏这场风波的挑起者——朱允熥,面色却异常平静。

无他,作为穿越而来的人,他对朱元璋这位帝王的心思堪称熟稔:这位洪武大帝的帝王心术早已炉火纯青,世间事在他眼中从无“非黑即白”的对错之分,唯有“大局”“制衡”“江山社稷”才是最终标尺。

朱允熥比谁都清楚,仅凭方才那番话,想彻底扳倒朱允炆,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的根基实在太弱了,弱到近乎于无。

别看蓝玉等人此刻站在他这边,那不过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今日自己的表现,觉得扶持他有利可图;

若不是这样,以他穿越前“怯弱胆小、不与淮西勋贵亲近”的名声,这些武将根本不会多看他一眼。

说到底,还是他穿越得太晚,没时间用实绩证明自己,更没时间扭转朱元璋心中对他的固有印象。

也没时间去收复蓝玉等淮西勋贵为自己的底牌助力!

今日虽出其不意,打了朱允炆一党一个措手不及,勉强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可若想凭这一点就让朱元璋把天平彻底倾向自己,未免太过天真。

朱允炆即便有“作秀”的嫌疑,可他背后有庞大的文官集团支持;

更何况,在朱元璋这种政治手腕高超的帝王眼里,一个懂得“作秀”“伪装”的储君,未必是坏事。

至少这样的人,懂得如何收拢人心,如何在朝堂上平衡各方势力,甚至可能是个加分项。

是以,朱允熥从没想过,自己能这么容易赢下这场夺嫡之战。

当然,从朱元璋迟迟不表态的态度里,朱允熥也能看出:他原本“坚定册立朱允炆”的决心,已然动摇了。

这便意味着,他今日的奋力一搏,终究是有成果的。

至于最后朱元璋会如何抉择,朱允熥心里也没底——再了解朱元璋的人,也不敢说能时时刻刻猜透他的心思。

这位帝王太深沉、太复杂、也太矛盾,世间除了那位十年前便已离世的马皇后外再无一人能真正懂他,包括拥有“先知先觉”的自己。

人心各异,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灯般,牢牢锁在朱元璋身上,期待着他最终的答案。

而一直静默端坐的朱元璋,那双阅尽沧桑的锐眼,如鹰隼般缓缓扫过殿内众人:

他看到朱允炆一党的忐忑中藏着底气;

看到中立派的淡然里裹着好奇;

看到蓝玉、常茂等勋贵的兴奋与急切;

最后落在了朱允熥身上——这位今日的搅局者,竟眼神平静、面色如常,仿佛完全不关心接下来的结局。

这让朱元璋心底不由自主地“轻咦”一声,目光下意识地在朱允熥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感受到朱元璋目光的注视,朱允熥下意识地挺了挺胸膛,尽量让自己站得更笔直些,缓缓抬起头,用一种平静无波的眼神,与朱元璋的目光直直对上。

这一下,更让朱元璋感到诧异——往日的朱允熥,别说与他对视,每次见到他都恨不得把头埋进衣领里,说话结结巴巴,唯唯诺诺,哪有今日这般镇定?

变了,这孩子是真的变了;

不同了,与以往判若两人。

朱元璋原本如铁石般坚硬的内心,竟也因此泛起一丝波澜,忍不住好奇:朱允熥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之前一直在藏拙,还是背后有人在指使?

一时间,他对这个一向没存在感的皇孙,生出了几分浓厚的兴趣,随即用一种难以形容的奇特眼神,牢牢盯着朱允熥打量。

那眼神太过古怪,看得朱允熥头皮发麻,浑身都不自在。

他刚刚之所以能平静地与朱元璋对视,是因为心里有底气——穿越者的先知先觉,再加上【神级选择系统】的托底,他自信只要给够时间,定能凭借实绩赢得朱元璋的青睐,成为皇太孙,彻底改写原时空的悲惨结局。

可此刻朱元璋的眼神变了味,倒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下意识地攥紧了袖中的手。

朱允熥这细微的局促,自然逃不过朱元璋的火眼金睛——但他并未感到意外。

这孩子或许真的有所藏拙,可本质上还是个没经历过太多风浪的晚辈,只要自己稍稍施加些目光压力,便会露出破绽。

朱元璋眸底飞快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继续用这种审视的目光盯着朱允熥,想看看这孩子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而这一幕,恰好被有心人朱允炆看在眼里——他只觉得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

在他看来,朱元璋此刻的表现,分明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朱允熥身上,对自己却熟视无睹。

这一刻,他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预感:那唾手可得的皇太孙之位,似乎要离自己远去了,整个人都变得恍惚起来。

一旁的齐泰最先察觉到朱允炆的异样,心里瞬间蒙上一层阴影,连忙悄悄扯了扯朱允炆的衣袖,同时凑到他耳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低声劝道:“殿下莫慌!陛下只是一时好奇,未必是改了主意!您得稳住,您若慌了,咱们就真的输了!”

朱允炆这才缓缓回神,原本惨白的脸色慢慢恢复了几分血色,眼神也渐渐坚定起来,他对着齐泰微微拱手,嘴唇无声地动了动,像是在说“多谢老师”。

齐泰勉强扯出一个笑容,心里却也没底——他之所以安慰朱允炆,不过是不想就这么认输。

他们还有文官集团这个底牌,还有翻盘的希望;

可若朱允炆自己先垮了,就算他们这些支持者拼尽全力,也无济于事。

所以,朱允炆必须坚强起来。

除了朱允炆一党,另一个有心人便是燕王朱棣。

论对朱元璋的了解,朱棣或许比朱允炆、朱允熥都要深——毕竟,朱元璋曾亲口说过“朱棣类我”。

既是同类人,某些心思便会不谋而合。

是以,当看到父亲看向朱允熥的眼神变得异样时,朱棣心里也跟着忐忑起来,生怕储位的天平真的彻底倒向朱允熥——那样一来,他的所有谋划,都将化为泡影。

而接下来朱元璋的一句话,更是让朱允炆与朱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见朱元璋打量了朱允熥许久,忽然毫无预兆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像一道惊雷,直直劈在殿中:“你真的想当皇帝吗?”

全场瞬间死寂!连殿外的秋风都似被这声问话震得停了一瞬!

“噔噔!”朱允炆身子猛地一晃,不由自主地倒退两步,脚后跟磕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眼神瞬间变得空洞恍惚,像丢了魂一般;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心里“咯噔”一跳,那种“大事不妙”的预感,越发强烈;

朱棣的手掌猛地攥紧,指节泛得发白,牙齿死死咬住嘴唇,才没让自己发出声音,眼底却飞快闪过一抹“果然如此”的凝重;

蓝玉、常茂等人的面色则越发兴奋,常茂甚至忍不住往前凑了半步,等着朱允熥点头;

中立派的官员们也满脸讶异,纷纷将目光投向朱允熥——难道陛下真的要改立储君了?这会不会太草率了些?

就连朱允熥自己,也稍稍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朱元璋会问得这么直接,连半分铺垫都没有。

刚想开口回应,朱元璋却忽然提高了音量,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想好了再说!”

到了嘴边的话瞬间被朱允熥憋了回去,他抬头看向朱元璋的眼睛——那双眸深邃无边,像藏着千军万马,让人看不透尽头。

后背不由自主地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朱允熥深吸一口气,认真地在心里琢磨起来:对朱元璋这种能看透人心的帝王,任何虚言假话都瞒不过他,唯有依照本心回答,才有可能破局。

片刻后,朱允熥缓缓组织好语言,在满殿或期待、或紧张、或嘲讽的目光注视下,开口道:“不想!”

哗!

这一个“不想”,像一颗炸雷,在奉天殿里炸开!

所有人都懵了,包括朱允炆、朱棣、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蓝玉、常茂……

甚至连御座上的朱元璋,都难得地呆愣了一瞬,眼底闪过一丝错愕。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想挠挠自己的耳朵,怀疑是不是听错了——朱允熥说什么?

他说“不想”?

朱允炆都快崩溃了,张着嘴呆立在原地,眼神呆滞地看着朱允熥,心里疯狂呐喊:你不想当储君、不想当皇帝,那你今日闹这么一场,是闹着玩吗?

你是不是有病?你不想争,为什么要横插一脚,坏我的好事?

难道就因为看不惯我,所以故意来搅局?

与朱允炆的崩溃不同,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脸上的呆愣瞬间转为狂喜:

方孝孺紧绷的肩膀骤然放松,嘴角抑制不住地往上翘;

黄子澄偷偷松了口气,指尖的凉意都消散了几分;

齐泰更是在心里直呼“天助我也”!

他们太清楚了,朱允熥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帝王面前,“不想当皇帝”从来不是什么谦逊,而是“无野心”“无担当”的表现,尤其是在争储的节骨眼上,这番话几乎等于主动放弃了储位。

更何况,这与朱允熥之前的话语发生了矛盾,前后言语不搭,这是‘欺君之罪’啊!

同为竞争者的燕王朱棣,也瞬间想通了这一点,看向朱允熥的目光里,不由多了几分无语——他真的很想敲开朱允熥的脑子,看看这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不止他们,蓝玉、常茂等勋贵也瞬间察觉到了不对劲。

蓝玉再也按捺不住,猛地出列,对着朱允熥大声喝问:“允熥!你在胡言乱语什么?这时候说‘不想’,是想放弃吗?”

喝问完,他又急忙转向朱元璋,躬身拱手,语气急切地替朱允熥辩解:“陛下!允熥他年少无知,定是被陛下的威严吓到了,一时慌乱说错了话!恳请陛下开恩,允准他重新组织语言,再回答您的问题!”

说完,蓝玉快步走到朱允熥身边,伸手扯了扯他的衣袖,压低声音低吼:“还愣着干什么?快向陛下认错,就说你方才是口误,重新回答!快点!”

朱允熥看了蓝玉一眼,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他知道这位舅姥爷是真心为自己着想,可蓝玉终究是沙场武将,精通的是行军打仗、冲锋陷阵,对朝堂上的人心算计、话语机锋,实在不擅长。

这份急切的辩解,不仅帮不了他,反倒可能让朱元璋觉得他“无主见”“靠勋贵撑腰”,弄巧成拙。

果不其然,听到蓝玉的话,朱元璋面无表情地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却带着十足的威压:“还没轮不到你说话。”

蓝玉的面色瞬间微变,连忙低下头,不敢再多言!

他虽骄横,却也不敢公然违逆朱元璋的威严。

可心里的焦急却半点没减,只能用幽怨的眼神瞥了朱允熥一眼,悻悻地回到自己的位置。

而朱元璋也没让“建文三杰”和朱棣失望,在蓝玉退下后,他看向朱允熥的语气,骤然变得严厉起来,甚至带着几分怒喝:“你前脚在奉天殿逼咱下诏,册封你为皇太孙,还敢让咱退位让贤,让你登基继承大统;后脚又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你‘不想当皇帝’?

朱允熥,你莫非以为咱不敢惩治你?莫非觉得咱这个皇爷爷好耍,满朝百官好逗弄?”

“还是说,在你心里,根本就没有咱这个皇爷爷,目无君父,才敢这般肆意妄为?”

“你可知,欺君之罪,该当如何?”

每一个字都像淬了冰的刀子,狠狠扎在众人心上,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连穿堂风都似带着杀气,刮得人脊背发凉。

那是洪武大帝动怒时独有的威压,足以让最勇猛的武将都心生惧意。

这一刻,原本恍惚的朱允炆瞬间回神,嘴角悄悄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原来他这个傻弟弟,还是一如既往的糊涂,连话都不会说,凭什么跟自己争储君之位?

这下好了,他自己主动放弃,谁也帮不了他!

朱允炆心里的焦虑彻底消散,整个人都踏实了下来。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也松了口气,脸上都浮现出轻松的笑容,觉得这场争储之战,终究还是他们赢了。

可没等他们高兴多久,朱允熥便深吸一口气,顶着朱元璋那足以杀人的目光,缓缓抬起头,再次开口……

他的话语刚出,朱允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面色齐齐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