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我的丞相叫诸葛亮! > 第3章甘兴霸狂妄索太守位
换源:


       蔡瑁得着眼线讯报时,正在自家后院品茗赏花。

那名眼线躬着身子,低声禀报了刘琦派陈武、李忠秘密前往江夏联络甘宁之事。

蔡瑁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浮沫,嗤笑一声,眼中尽是轻蔑。

“刘琦这小子,果然是病急乱投医。”

蔡瑁抿了口茶,嘴角扬起讥讽的弧度,“一个连父亲信任都得不到的公子,居然去求一个水贼出身的武夫,还真是昏了头。”

蔡瑁说完放下茶杯,撇了撇嘴角,自顾自地低语:“他若是找荆州世家联姻、拉拢地方豪强,我倒要忌惮他三分。可现在找一水贼甘宁?真是在我的逼迫下,饥不择食了。”

想到这里,蔡瑁不禁摇头轻笑,对眼线挥手道:“继续盯着刘琦,看他还能耍什么花样,其余的不必多管。”

蔡瑁言语动作间,尽显对刘琦的轻视。

在他眼中,刘琦这位长公子已是网中之鱼,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待探子退下,蔡瑁轻蔑一笑:“尔等竖子,不足为惧!”

......

江夏军营中,甘宁正对着沙盘发呆,心中却憋闷得很。

他本是巴郡豪族出身,只因不满刘璋统治,起兵反抗失败后,才远走荆州,暂时栖身于江夏太守黄祖麾下。

谁知这黄祖仗着江夏世家大族的出身,打心底里瞧不起他,即便他屡立战功,也从不封赏。

记得前几日江东小股水军来犯,甘宁率众击退敌人,保住了江夏门户。

当甘宁凯旋归来时,黄祖非但不嘉奖,反而在宴席上当众讥讽他:“一个水贼出身的人,能有什么大作为?不过是侥幸罢了。”

黄祖这般折辱,让甘宁早已萌生去意。

甘宁私下已与心腹副将王硕商议多次,打算投奔江东孙策。

那位“江东小霸王”治军严明、识人善用,且已经将江东六郡收入囊中,崛起之势天下皆知,甘宁觉得只有在那般明主麾下,才能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

“将军又在为前日宴席之事烦忧?”王硕走进营帐,见甘宁面色不豫,小心问道。

王硕所说的便是前日黄祖在宴席上,出言羞辱甘宁之事。

这个事若是让王硕来评价,那就是二人皆有过错,甘宁好大言,经常口出狂言,而黄祖自射杀孙坚出任江夏太守后,就骄横恣肆,常言荆州无我安有今日之宁?

所以黄祖看不起甘宁不单是甘宁是水贼,还有就是不喜甘宁性格。

我黄祖骄横,口气狂,那是我射杀了江东猛虎,你一个水贼,你有什么资格狂?

甘宁叹口气,拳头重重砸在沙盘边缘:“黄祖老儿欺人太甚!昨日又克扣我军粮饷,说是荆州方面供给不足。我看分明是他中饱私囊,却要我部将士挨饿!”

王硕低声道:“既然如此,不若早日决定去留。江东那边,我已派人联络过,孙将军表示十分欢迎将军前往。”

甘宁却面露犹豫:“只是苏飞那边...我与他交情匪浅,就这么不告而别,实在....”

话未说完,帐外亲兵来报:“将军,营外有二人求见,自称从襄阳而来,带有刘琦公子的亲笔信。”

甘宁与王硕对视一眼,皆露疑惑。

刘琦的名号甘宁他们自然听过,但素无往来,不知为何突然派人前来。

“让他们进来。”

于是甘宁整了整衣甲,端坐主位让王硕带进来。

不多时,陈武、李忠二人随王硕进入营帐,行礼后呈上刘琦的亲笔信以及一份厚礼。

甘宁拆信阅罢,随即当场冷笑:“呵!荆州谁人不知刘琦这个长公子是个虚有其表的?一个被父亲厌弃,被蔡家拿捏,连自己的世子之位都快保不住,还来招揽我?”

说着甘宁就将信纸随手扔在案上,语气不屑:

“回去告诉你们公子,我甘宁就算再不得志,也不会去投奔一个没根基‘空架子’的长公子。”

陈武、李忠面色顿时难堪。

二人正要争辩。

这时甘宁身旁的王硕暗中拉了拉甘宁的衣袖,摇头示意不要拒绝得如此决绝。

甘宁略一迟疑,便改口道:“不过,此事关乎我部众多将士前途,且容我与部下商议一番,再给你们答复。”

待陈武、李忠暂退帐外,甘宁不解地看向王硕:“为何拦我?刘琦这般处境,去了岂非自寻死路?”

王硕压低声音:“将军,话不能说死。刘琦虽眼下失势,但终究是刘表长子,荆州顺位继承第一人。万一将来他能翻盘呢?咱们投江东是为前程,投刘琦若能得‘从龙之功’,未必不是条路。”

见甘宁面露思索,王硕继续道:“再说,刘琦敢许出‘荆州水师都督’的承诺,可见也有几份魄力。将军不如再考虑考虑?”

甘宁沉吟片刻,终于点头:“既然如此,那就叫他们进来再谈谈。”

陈武、李忠重返帐中,相谈不到半刻二人便察觉出甘宁态度有所软化。

于是陈武趁机道:“甘将军我家公子是真心求贤,将军若有顾虑或需求,尽可直言。只要我家公子能办到,必不推辞。”

甘宁似乎是被陈武说动了几分,思考片刻后开口道:“想让我甘兴霸归附?那至少得给个太守之位!”

甘宁站起身來,踱步道:“不瞒二位,黄祖赏罚不明,我在其麾下很是不痛快。要是你们公子连一个郡守之位都许不了,我去了与现在有何区别?”

陈武、李忠闻言,心中不免暗道:你一个水贼出身,开口就要太守之位,好大的口气!

但二人对刘琦忠心耿耿,知道甘宁是公子亲自点名要招揽的人,于是面上不露丝毫不满,只恭敬道:“将军的条件,我等会如实禀报公子。”

......

五日后,襄阳城中,刘琦正在书房踱步。

虽然尚未收到陈武、李忠的回信,但刘琦却不见焦躁,反而开始为“一顾茅庐”做准备。

“公子,这是您要的隆中附近地形图。”

李忠留下的副手张诚呈上一卷帛纸,“卧龙岗位于隆中山中,诸葛亮常在此耕读。当地乡绅对他十分敬重,称其有‘卧龙’之才。”

刘琦展开地图,仔细查看隆中地形,问道:“可知诸葛亮平日喜好什么?”

张诚回道:“听闻他好读书,尤其兵法和治国方略。有时与友人弹琴对弈,生活颇为简朴。”

刘琦点头,吩咐道:“去将我珍藏的那本《孙子兵法》刻本,以及上月得来的上等笔墨纸砚备好。记住,要低调行事,若蔡家人问起,就说我在偏院闭门读书,自省过错。”

张诚犹豫道:“公子真要去隆中求见那诸葛亮?此人虽有名声,但毕竟是一介布衣....”

刘琦摆手打断:“当今乱世,人才最为难得。”

“你去准备吧,记住要隐秘。”

刘琦将张诚打发下去后,望向窗外,语气坚定,“若要对抗蔡家,日后继承荆州,那我必须有自己的班底。”

“刘备在不知晓诸葛亮才能的情况下都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我刘琦知晓历史为何不能?”

此刻的刘琦眼中,已没有了往日的彷徨无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然和清明。

招揽甘宁只是第一步,请诸葛亮出山才是关键。而这一切行动,都必须瞒过蔡家的耳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