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级存在:许多自诩“创世神”的存在,如某些世界的天父、地母,此刻面色惨白,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者,能凭空孕育生命、创造世界。
但此刻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创造”,不过是从“存在之母”的“存在之海”中,“引导”出已有的可能性,“塑造”出已有的种子,
并非真正的“无中生有”。
一位创世神颓然坐下,低声自语:“原来……我只是个‘园丁’,不是‘造物主’……”
-哲学家与神学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狂热与崩溃。他们毕生研究“存在”与“虚无”、“本质”与“现象”,提出了无数理论。
但此刻,“存在之母”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他们的认知。一位哲学家疯狂地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存在先于本质?不!是‘存在之母’先于‘存在’本身!
我们的一切哲学思辨,竟都建立在祂的基础之上!没有祂,连‘存在’都不存在,谈何‘本质’?”
一位神学家则跪倒在地,泪流满面:“我们信仰的神,我们崇拜的道,原来都只是‘存在之母’的一部分……
那我们的信仰,还有什么意义?”
-修真世界:一位追求“超脱”的仙人,正在冲击“无生无灭”的境界。
但此刻,他感受到自己的“道”,自己的“存在”,都源于“存在之母”,最终也会回归祂。
他的道心瞬间崩溃,一口鲜血喷出,境界大跌:“超脱?原来连‘超脱’本身,都在‘存在之母’的包容之中……
那我毕生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基金会视角:沉默的基石与终极虚无】
就在万界生灵陷入混乱之际,光幕画面突然切换,基金会那熟悉的标志再次出现。
这次展现的,是基金会最深奥、最神秘的部门——形而上学研究部的研究记录。
画面中,一位穿着白色大褂的研究员,正在操作一台复杂的仪器。
仪器屏幕上,显示着一个不断闪烁的“异常编号”——这个异常曾是一个能抹除自身存在痕迹的恐怖项目,
最终被基金会彻底“抹除”,所有相关记录、所有见过它的人,都失去了对它的记忆。
但此刻,仪器却捕捉到了一丝微弱的“信息残留”,这丝残留没有消散,而是向着一个未知的“维度”流动,最终彻底消失。
研究员在笔记本上写道:“……所有被‘抹除’的存在,并非归于绝对虚无,而是回归了一个更本源的‘存在基盘’
——我们暂时称之为‘存在之母’。”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实验室。这里正在研究“绝对虚无”——一种不存在任何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的“无”的状态。
但无论研究员如何努力,都无法创造出纯粹的“虚无”。
因为只要他们“观察”、“定义”这种状态,“虚无”就变成了“被观察的虚无”,就具有了“存在”的属性。
一位研究员疲惫地写下结论:“……‘虚无’无法独立存在,它必须以‘存在’为背景才能被定义。
而这个‘背景’,就是‘存在之母’。没有祂,连‘虚无’都不存在。”
最后,光幕中闪过一份标注着【Ο5-权限】的最高机密文档,文档内容只有短短几行字,却让万界生灵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项目:存在之母(暂定名)】
【性质:存在的本源、载体与归处】
【研究结论:
1.无法与祂互动,正如故事中的角色无法与书写故事的纸张互动;
2.基金会及其收容的一切异常,皆因祂的“承载”而得以“存在”;
3.祂是最大的“收容”——包容一切存在;亦是最终的“虚无”——所有存在最终都会回归于祂,失去个体性。】
【建议:无需收容,无需干预。认知到祂的存在,即是对现实底层结构的最高认知,亦是对自身存在偶然性的终极认知。】
冰冷天音再次响起,揭示了“存在之母”的绝对性与漠然:
“存在之母无善无恶,无智无识。祂不回应祈祷,不施加影响,不干涉任何‘存在’的演化
——无论是文明的兴衰,还是宇宙的生灭,对祂而言,都只是‘存在之海’中的一次自然波动。”
“祂只是‘是’——是‘存在’本身。”
“基金会无法,也无需‘收容’祂。
相反,基金会及其收容的一切,包括那些不可名状的异常,皆存在于‘祂之中’,依赖祂的‘承载’而存在。
认知到祂,是理解现实底层结构的最高成就,亦是意识到自身存在何等渺小与偶然的终极绝望
——你的诞生,只是‘存在之海’的一次随机‘析出’;
你的毁灭,只是回归‘存在之海’的一次必然‘回归’。”
【归乡之潮:存在的溶解】
光幕的最后,画面再次变化,呈现出一幅宁静到极致,却又恐怖到极致的终极图景:
无数个宇宙、无数个维度、无数个存在
——无论是物质(星辰、行星、岩石)、
能量(光、热、魔法)、
意识(人类、神明、幽魂)、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宏观、微观、维度),
还是概念(逻辑、数学、法则)、
叙事(故事、传说、历史)
——都在同一时刻,感受到了一种源自“存在之母”的“召唤”。
它们不再演化,不再运动,不再生灭。而是如同百川归海般,缓慢而不可逆转地向着“存在之母”的方向流动。
宇宙在收缩,维度在折叠,意识在消散,概念在模糊……
所有的“存在”都在“溶解”、“平复”,失去自身的个体性,失去自身的属性,失去自身的意义。
没有毁灭的爆炸,没有痛苦的挣扎,甚至没有声音——只有绝对的、彻底的回归与寂静。
最终,所有的“存在”都融入了那片原初的、无法形容的“存在之海”中,成为了“存在之母”的一部分。
原初之暗再次恢复了最初的混沌,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没有宇宙的生灭,没有文明的兴衰,没有生灵的悲欢。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最终皆化入那无始无终的“存在”本身。
那是存在的终末,是故事的尽头,是所有意义的最终溶解。
光幕缓缓暗淡,最终消失。天空恢复了原本的颜色,万物恢复了原本的形态,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幻觉。
但诸天万界,却陷入了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深沉的死寂。
没有恐惧的尖叫,没有绝望的哭喊。因为这种冲击,已经超越了情感,直达存在的本源。
众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及自己所认知的一切,其存在本身,竟都依赖于一位沉默、漠然、无意识却又无处不在的“母亲”。
而自己的最终归宿,竟是消融于这位“母亲”的怀抱,失去自我,不留一丝痕迹。
这种认知,带来的不是毁灭的恐惧,而是存在本身意义的虚无感
——既然最终都要回归“存在之母”,那此刻的挣扎、奋斗、追求,又有什么意义?
基金会那“控制、收容、保护”的宏伟使命,在那承载一切、包容一切的“存在之母”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悲壮
——他们努力保护的“现实”,不过是“存在之海”中的一朵浪花;他们奋力收容的“异常”,不过是“存在之母”孕育的一个胎儿。
所有人都在沉默,在思考,在茫然——下一个被盘点的,又将如何挑战这存在的根基?又将带来何种超越“虚无”的恐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