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八岁太子,老朱求我监国 > 第12章 火锅的魅力,汪广洋的授业对鞑靼的态度!
换源:


       朱标坐在后院的躺椅上,手里拿着小本本,一边画躺椅的样式,一边嘀咕:“躺椅成本一两银子,卖五两就能赚四两,要是卖一百把,就能赚四百两,够买好多哈密瓜种子了……”

突然,脑海里“叮”的一声响,吓得他手里的笔掉在地上。

【叮!检测到朱元璋愤怒情绪,获得愤怒值299点!当前积分XXX!】

朱标瞬间蹦起来,脸色煞白——这299点愤怒值,比上次挨打的时候还高,肯定是父皇知道了哈密瓜和躺椅的事!

他赶紧拍着大腿:“完了完了!上次父皇说‘有好东西不先孝敬就打断腿’,这次两样好东西都没送,这腿不得被打断?”

慌乱中,他瞥见门口侍卫戴着的铁锅头盔,突然灵光一闪,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朱标大喊:“小初子!快!去柴房取石炭,再把我之前让铁匠打的鸳鸯铁锅抱来!”

小初子跑过来,疑惑地问:“殿下,取这些干嘛?您要做饭吗?”

“别问了,保命用的!”朱标又转头对清瓷、清荷喊:“你们快去厨房,把羊肉切成最薄的片,再准备些青菜、豆腐,越嫩越好,快点!”

清瓷、清荷虽纳闷,却不敢耽误,拎着裙摆就往后院厨房跑——殿下急成这样,肯定是出大事了。

另一边,朱元璋提着一根油光锃亮的马鞭,脸色黑得像锅底,脚步蹬蹬地往懿文王府赶。

司礼监王公公跟在后面,看着那根马鞭,心里直替朱标捏汗:“这马鞭是陛下特意选的,抽在身上疼得钻心,太子殿下的屁股怕是要青好几天了……”

朱元璋一边走一边咬牙:“这逆子!有好东西自己藏着吃,眼里就没朕这个父皇!今天非要打得他在床上躺个把月,让他记牢教训!”

刚到王府门口,朱元璋就扯着嗓子喊:“逆子!朱标!给朕滚出来!”

声音震得王府的树叶都晃了晃,院子里的麻雀吓得扑棱棱飞走。

朱标赶紧从屋里跑出来,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一把拉住朱元璋的胳膊:“父皇!您怎么来了?快进屋,屋里有好东西给您尝,比哈密瓜还好吃!”

不由分说,就把朱元璋往主屋拉——可不能让父皇在院子里发火,不然全王府的人都得看笑话。

刚进主屋,一股浓郁的香味就飘进朱元璋鼻子里。

只见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半人高的桌子,桌子中间挖了个洞,下面烧着通红的石炭,上面架着一口鸳鸯锅——左边是乳白色的骨汤,咕嘟咕嘟冒着泡,飘着葱花;右边是红彤彤的辣汤,撒着辣椒和花椒,香得人直流口水。

朱元璋皱着眉,满脸茫然:“这是啥?黑乎乎的锅还分两半,你又搞什么鬼把戏?”

朱标赶紧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薄如纸的羊肉,在骨汤里涮了两下,蘸上调好的麻酱(用花生、芝麻磨的,还加了点香醋提鲜),递到朱元璋嘴边:“父皇,您尝尝!这叫火锅,冬天吃暖身,夏天吃开胃,您就尝一口,不好吃再打我!”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张嘴,羊肉刚进嘴,细嫩的口感裹着香醇的麻酱,瞬间征服了他的味蕾——比御厨做的炖羊肉还好吃!

他一把推开朱标的手,自己拿起筷子,夹着羊肉往锅里涮,一边吃一边说:“嗯!好吃!再来点!这辣汤也尝尝!”

清荷赶紧又端来一盘羊肉,朱元璋埋头苦吃,不知不觉就吃了一斤半,连辣汤里的辣椒都挑着吃了两口,额头上冒了汗,之前的怒气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他放下筷子,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还不忘催:“清荷,再切些羊肉来,没吃饱呢!”

朱标在一旁偷偷松了口气——还好火锅管用,不然今天真要挨揍了。

火锅宴结束后,朱标端上冰镇哈密瓜,递了一块给朱元璋:“父皇,吃块瓜解解腻,这是刚从井里捞出来的,凉得很。”

然后转身去屋里,抱出一套新的火锅具,又指了指院子里的躺椅,拎起一筐哈密瓜:“父皇,这些都是儿臣本来想明日送入宫孝敬您的,没想到您今天就来了,正好省得我跑一趟。”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东西,又摸了摸肚子,心里的怒气全消了,拍着朱标的肩膀说:“算你小子有孝心,没白疼你!这火锅确实好吃,改日朕再过来吃!”

说着,就提着火锅具和哈密瓜,乐呵呵地走了——那根用来教训人的马鞭,早被他忘在门后了。

小初子、清瓷、清荷凑过来,都松了口气,清瓷小声说:“殿下,您刚才急得直跳脚,原来早有准备啊!”

朱标擦了擦汗:“哪有早准备,都是急出来的主意,还好父皇爱吃!”

朱元璋提着火锅具和哈密瓜,刚进皇宫大门,就撞见了马皇后。

马皇后穿着一身素雅的宫装,手里拿着团扇,笑着走过来:“陛下,您这是去哪了?手里拎的啥?闻着还挺香,是不是去标儿府里吃好吃的了?”

她早就听说朱标府里有新奇美食,一直想蹭饭,却碍于皇后身份不好主动去,心里正惦记着。

朱元璋心里一虚,赶紧把东西往身后藏了藏,却没藏住——哈密瓜的香味都飘出来了。

他干笑两声:“没……没有,标儿做了些新鲜吃食,让朕带回宫给你尝尝。”

马皇后挑眉,似笑非笑:“真的?我怎么听说,你去标儿府里,是为了教训他?”

朱元璋赶紧摆手:“没有的事!下次标儿再做新的,朕叫上你一起去,让你也尝尝这火锅,保证你爱吃!”

马皇后这才眉开眼笑,接过火锅具:“这还差不多,快把东西给我,我让御厨热一热,咱们晚上吃。”

朱元璋点点头,心里却暗自无奈:刚在标儿府吃撑,晚上又得再吃一顿,这肚子怕是要撑破了!

……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里,看着站在下面的汪广洋,语气带着叮嘱:“标儿已经会背四书五经,你不用教他背书,重点教些政务知识。”

他举例说明:“比如如何处理州县奏折、如何判断民情真假,这些才是太子该学的,别浪费时间在背书上。”

汪广洋听完,心里直犯怵——教八岁的皇子处理政务,这事儿听着就像开玩笑,万一教不好,自己“右丞相”的招牌岂不是要砸了?

他低着头,小声应着“臣遵旨”,心里却七上八下,满脑子都是“要是太子不听话怎么办”“讲的内容太子听不懂又怎么办”。

第二天,汪广洋穿着官服,拎着公文包,走到懿文王府门口,却迟迟不敢进门。

他在门口徘徊了半天,心里琢磨:“宋濂教不了朱文正,后来连标儿也教不动;李善长更是直接说自己教不了,这太子怕是真难管。”

正犹豫着,王府的门突然开了,朱标笑着跑出来:“汪丞相,您怎么站在门口?快进来,我都等您半天了!”

朱标早就盼着汪广洋来——他记得历史上汪广洋再过半年就会被贬去广州,自己就能早日自由,哪会给汪广洋添堵?

他热情地拉着汪广洋进府,还让清瓷端来刚泡好的茉莉花茶,又摆上一碟桂花糕:“汪丞相,您先喝茶吃点糕,垫垫肚子再上课。”

汪广洋看着朱标这副恭敬讨好的样子,心里的顾虑消了一半:“看来太子也没传言里那么顽劣嘛。”

课堂设在王府的书房里,汪广洋拿出准备好的政务案例,开始讲“明初州县赋税如何计算”。

他本来还担心朱标会走神、捣乱,没想到朱标听得格外认真,偶尔还会举手提问:“汪丞相,要是州县上报的赋税数字不对,该怎么查?”

汪广洋赶紧解答:“可以去当地查粮册、问百姓,对比往年的数字,就能看出真假。”

朱标点点头,又问“如何分辨奏折里的虚假民情”,听得比学堂里的书生还专心。

只有偶尔,朱标会打个哈欠,偷偷在纸上画躺椅的样式——毕竟天天听这些政务,也难免有点无聊。

汪广洋没注意到他的小动作,只觉得“太子其实是个乖宝宝,之前传言他顽劣,都是假的”,心里渐渐踏实下来。

讲完“如何分辨虚假民情”的案例,汪广洋看着朱标认真的模样,内心渐渐得意起来,忍不住暗自琢磨:“宋濂说太子难教,李善长说自己教不了,都是他们没本事!”

他越想越膨胀:“你看我轻松就让太子听话,还主动提问,这执教能力,谁能比?”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汪广洋收拾好公文包,志得意满地对朱标说:“殿下今日学得很好,明日咱们讲‘如何处理地方官的弹劾奏折’。”

朱标笑着点头:“谢谢汪丞相,您慢走。”

看着汪广洋离开的背影,朱标偷偷乐了:“离汪广洋被贬又近了一天,我的咸鱼生活快要来了!”

另一边,朝堂上却闹得不可开交——北方的鞑靼(北元残余势力)最近日子不好过,首领阿鲁台苛待部众,去年又遭了大雪灾,部族叛离不断,实力大减。

杨宪率先站出来,语气激动:“陛下!趁鞑靼虚弱,派大军北伐,正好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一雪前耻!”

他话音刚落,李文忠就站出来反驳:“陛下不可!大明刚完成十三布政使司改革,百姓还没休养生息,此时开战,只会加重赋税,恐引发民怨!”

杨宪立马反驳:“难道要眼睁睁看着鞑靼恢复实力,再来犯我大明?”

李文忠也不让步:“百姓要是活不下去,比鞑靼更可怕!”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其他大臣也分成两派,你一言我一语,朝堂上乱成一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难看——他早年北伐没竟全功,北方边患一直是他的心病,确实想趁此机会解决;可他也知道,现在百姓刚缓过来,开战确实不是时候。

他听着下面的争吵,心烦意乱地拍了下御案:“够了!别吵了!散朝!此事日后再议!”

大臣们见状,不敢再吵,纷纷躬身退朝。

朱元璋没回后宫,而是对李文忠说:“走,跟朕去懿文王府,看看汪广洋教得怎么样——要是标儿不听话,正好找个由头揍他一顿,出出这口气!”

李文忠赶紧应着“臣遵旨”,心里却暗笑:“陛下这是又想找太子的麻烦,怕是又要被太子哄住。”

两人没让人通报,悄悄走到王府书房外,正好听见汪广洋在提问:“殿下觉得,对鞑靼该战还是该和?”

朱标想都没想就答:“不战不和,先晾着鞑靼。”

汪广洋追问:“为何?趁他们虚弱进攻,不是更好吗?”

朱标分析道:“现在出兵,鞑靼部族会因为怕被灭族,暂时放下矛盾,帮阿鲁台稳住局面,反而难打;而且鞑靼全民皆兵,多是骑兵,我军深入草原,容易陷入消耗战,粮草补给也难跟上。”

他还点出朱元璋的心思:“父皇一直惦记着北方边患,想报仇雪恨,但现在不是最佳时机。”

最后给出建议:“不如先藏起仇恨,好好发展农业、训练军队,等鞑靼内部再乱些,或者我军实力足够强了,再动手也不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