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开局被贬,给老朱讲明末 > 第36章:天下之利在于“动”,如父皇当年!
换源:


       万籁俱寂。

院中的空气,沉重得仿佛凝固成了实质,压在每一位皇子的肩头。

他们或垂首,或蹙眉,或无意识地捻动着指节。方才还洋洋洒洒、自认切中要害的陈词,此刻在脑海中反复回荡,却只剩下空洞的嗡鸣。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那个青衫寥落的身影上。

江辰,依旧静立。

终于,在足以让心跳都停滞的沉默中,他极其缓慢地,摇了摇头。

动作很轻,幅度很小,却像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砸落。

太子朱标心口一紧,搭在膝上的手指骤然收拢,骨节泛白。秦王朱樉脸上的自得僵住,晋王朱棡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而燕王朱棣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则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光芒。

“诸位殿下。”

江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几乎能触摸到的惋惜,像是在叹息一块块美玉上的瑕疵。

“你们说的,都对。安康、强兵、开疆、集权、通商,这些,确实都是‘利’。”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肯定的话语在众人心中升起一丝微弱的希望,然后又毫不留情地将其掐灭。

“但可惜,你们看到的,都只是‘利’的表象,是枝叶,是果实,却并非是它的根本。”

“那……根本是什么?”

太子朱标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他无法忍受这种被悬在半空的煎熬。这个问题,不仅是为自己问,也是为他身后的兄弟,更是为隔墙之后的那位至尊而问。

江辰抬起头。

那一瞬间,他眼中所有的情绪都褪去,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几乎能洞穿人心的清澈。

他吐出了两个字。

“是‘动’!”

“动?”

这个字,简单到近乎粗陋,却又陌生到让所有饱读诗书的皇子都感到了茫然。

它不属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不属于法家的权术势,更不属于兵家的奇正虚实。它就像一块从荒野里刨出来的石头,突兀地砸进了这间充斥着庙堂之论的院落。

江辰没有再解释,而是迈步走到了院子中央。

他抬起脚,用那双普通的布鞋的鞋尖,在微尘覆盖的土地上,轻轻划下。

一个圆。

“真正的天下之利,在于一个‘动’字!在于‘流动’!”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不再是之前的平和,而是灌注了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像钟磬之声,在院中,在所有人的耳膜上,轰然炸响!

“钱粮要流动起来,才能变成更多的钱粮!死寂的金银,是死物!只有在万千商贾手中流转,才能滋养百业,充盈国库!”

“货物要流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江南的丝绸,若只在江南,便只是衣料!只有流到北地,换回马匹,才是国之利器!”

“工匠要流动起来,才能传播技术!一个高明的匠人,困于一隅,技艺终将随他一同埋入黄土!只有让他走出去,让他的弟子遍布天下,才能星火燎原,催生万千造物!”

“甚至,连百姓,也要能安稳地流动起来,才能寻找生机,安居乐业!此地遭灾,便可去彼处谋生,而非画地为牢,坐以待毙!”

他的语速越来越快,气势越来越盛,仿佛化身为一位手握戒尺的严师,正在毫不留情地剖析着这个新生王朝的肌体!

“而如今我大明,最大的病根,并非是黄河之患,也非北元之忧!”

他一针见血,话锋如刀,直刺要害!

“而是这天下万物,从上到下,都开始变得‘不动’了!”

“土地兼并,万顷良田被牢牢固定在少数士绅大户手中,百姓流离,此为不动!”

“重农抑商,万千货物只在州府县城之间艰难流通,关卡林立,此为不动!”

“户籍严苛,万万百姓被祖籍、路引、田亩死死地捆在土地上,世代为农,不得擅离,此为不动!”

“万物停滞,则生机断绝!”

江辰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言。

“如同一潭死水,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底下却早已腐烂发臭!这,才是王朝真正的取乱之源!”

这番惊世骇俗的“流动论”,彻底颠覆了皇子们从出生起就接受的一切教育。他们所学的,是如何“安民”,如何“守土”,如何让一切井然有序,稳如泰山。

可江辰却告诉他们,真正的“安”,在于“动”。真正的“守”,在于“流”。

这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治国之道,产生了剧烈的、痛苦的怀疑。

而江辰,却没有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直视着太子朱标。那眼神,却仿佛穿透了太子的身躯,穿透了那堵厚实的墙壁,在与另一个看不见的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殿下,我再问您,这大明的天下,为何会是父皇的天下?”

不等朱标回答,他便自问自答,声音陡然变得慷慨激昂,充满了火焰般的激情!

“正是因为前元腐朽,朝政崩坏,万物停滞!才导致土地无所产,官府无所信,百姓活不下去!除了烂在原地饿死,便只剩下最后一条路——”

他一字一顿,吼出了那条唯一的生路。

“‘流动’起来!”

“于是,南方的红巾,北方的白莲,无数活不下去的百姓,抛弃了那片‘不动’的土地,汇聚成一股股求生的洪流!他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用自己的双脚,用自己的鲜血,席卷了整个天下!”

“而父皇陛下本人,”江辰的声音中,带上了一丝发自肺腑的、滚烫的敬佩,“从濠州的一个孤儿,一个无根的游僧,一路辗转,投身行伍,南征北战,最终定鼎应天!他的一生,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他打下的每一场仗,不正是这‘流动’二字的,最好诠释吗?!”

“是他,顺应了这股天下求变的‘流动’大势!是他,成为了这股洪流中最强大、最锐利的一支!才最终推翻了那潭腐臭的死水,开创了今日这煌煌大明!”

此言一出,满堂死寂!

而在隔壁的密室之中。

朱元璋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一股无法形容的电流,从他的天灵盖狠狠劈下,贯穿了脊椎,直窜脚底。他脚下的方砖,仿佛在瞬间化为了虚无,让他整个人都悬浮在一种巨大的、被彻底看穿的震撼之中。

他戎马一生,杀人如麻,也被人无数次地分析、揣摩、赞颂。

有人说他天命所归,真龙降世。

有人说他勇武过人,谋略盖世。

有人说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他听过太多太多,也早已习惯了这一切。

可他从未想过。

从未想过,自己那段从乞丐到帝王的,波澜壮阔、血泪交织的一生,竟然能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用如此简单的一个字,给诠释得如此透彻。

如此……一针见血!

动!

流动!

这个字,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最深处的闸门。

他想起了自己端着破碗,在淮西大地上流动的日子,那是为了活命。

他想起了自己在皇觉寺,又被迫离开,在乱世中流动的日子,那是为了寻找一条出路。

他想起了自己投奔郭子兴,从一个无名小卒,到率领自己的队伍,在江淮之间流动的日子,那是为了打下一片基业。

他想起了和陈友谅、和张士诚,在长江两岸,率领着百万大军,进行着史诗般的大规模流动,那是为了争夺天下!

原来……是这样。

原来,自己之所以能赢,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更能打,更能忍。更是因为,自己从始至终,都站在了那股最庞大的“流动”之力的一边,并最终驾驭了它!

这一刻,朱元璋仿佛不是在听一个臣子讲课。

他是在听一个知己。

一个跨越了身份、地位、年龄的真正知己,在讲述着他自己命运的真谛!

他的心神,剧震不已!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