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君心知我意归处 > 帝后同心理朝政,二圣临朝安天下
换源:


       沈若初册封为后不足一月,奉国朝堂便迎来了新的格局。这日早朝,萧玉轩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殿中大臣,朗声道:“皇后沈氏素有韬略,此前平定大夏、镇守北境皆立大功。即日起,朕许皇后随朕一同临朝,共议国事,诸位卿家无需多议。”

话音落下,殿中先是一阵寂静,随即大臣们纷纷躬身应和——沈若初的功绩与能力有目共睹,且她素来行事公正,无人能找出反对的理由。沈若初身着皇后朝服,立于萧玉轩身侧,神色端庄,对着大臣们微微颔首,开启了奉国“二圣临朝”的篇章。

首日共议的便是大夏旧地的赋税改革。此前户部上奏,大夏旧地百姓因战乱流离,土地荒芜,若按原赋税标准征收,恐加重百姓负担。萧玉轩看向沈若初,轻声问道:“若初,你曾率军驻守大夏旧地,对当地情况更熟,可有想法?”

沈若初上前一步,接过户部奏折,语气沉稳:“陛下,臣以为,大夏旧地需分两步治理。其一,免三年赋税,鼓励百姓返乡垦荒,官府可提供种子与农具;其二,在大夏旧地设立劝农官,专门指导百姓耕作,若有收成好的农户,可给予奖励,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大夏旧地多山地,可鼓励百姓种植桑麻、果树,再由官府牵头,将这些物产运往都城与东南港口售卖,既能增加百姓收入,也能盘活当地经济。”

户部尚书听后,连忙躬身附和:“皇后所言极是!免赋税、兴农桑,既解百姓燃眉之急,又能为日后赋税增收打下基础,臣赞同此策。”其他大臣也纷纷点头,此策很快便定了下来。

自那以后,每日早朝,沈若初都会与萧玉轩一同处理朝政。遇到边防事务,她会结合北境戍边经验,提出加固要塞、训练骑兵的具体方案;涉及民生问题,她会派人深入民间探查,确保政策贴合百姓需求。有时两人意见不同,也会在御书房内轻声商议,从不会在大臣面前争执,久而久之,大臣们都知晓,帝后同心,皆是为了奉国长治久安。

这日,东南沿海传来急报——南越国以“奉国商船夹带私盐”为由,扣押了奉国三艘商船,还增收了三成通商关税,商人们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做主。早朝之上,礼部尚书奏请派人前往南越交涉,兵部尚书则主张派水军前往东南,震慑南越。

萧玉轩看向沈若初,问道:“若初,此事你怎么看?”

沈若初沉思片刻,道:“南越此举,看似是针对商船,实则是想试探我们对东南商道的重视程度。若贸然动兵,恐引发两国战事,不仅会影响通商,还会让北境的漠北有机可乘;但若一味妥协,南越定会得寸进尺,日后通商更难。”

她话锋一转,继续道:“臣建议,先派使者前往南越交涉,点明私盐之事需查证,若确有其事,奉国愿按协议处置,但南越需释放商船、恢复原有关税;同时,命东南水军加强港口巡逻,摆出防备姿态,让南越知道我们有能力保护商道。另外,可让人联络南越国内的富商,告知他们若关税上涨,他们的丝绸、茶叶也会滞销,借富商之力向南越国王施压。”

萧玉轩听后,眼中满是赞许:“此策周全,既不失强硬,又留有余地。便按你说的办,让礼部侍郎带着国书前往南越,再命东南水军都督即刻加强防备。”

不出沈若初所料,南越国王见奉国使者态度坚决,又得知国内富商纷纷反对加税,还看到东南水军巡逻频繁,心中渐渐发虚。半月后,南越便释放了奉国商船,恢复了原有关税,还派使者前来奉国道歉,承诺日后会按通商协议行事。

此事过后,大臣们对沈若初更是敬佩,私下里都称她“有吕后之才,无吕后之妒”,能与陛下一同守护奉国,是奉国之幸。

晚间,御书房内,萧玉轩看着案上堆积的奏折,又看向一旁正在抄写农桑政策的沈若初,轻声道:“若初,这些日子辛苦你了。每日与朕一同上朝,还要处理这些奏折,连歇息的时间都少了。”

沈若初放下毛笔,走到他身边,笑着道:“陛下不也一样?从前臣在军中,只知领兵打仗,如今才知晓,治理天下比打仗更需用心。能与陛下一同为奉国百姓做事,臣不觉得辛苦。”

萧玉轩握住她的手,指尖触到她指腹的薄茧——那是握枪与握笔留下的痕迹。他轻声道:“朕从前总想着,要独自撑起这天下,护你安稳。可如今才明白,与你并肩而立,一同看着这奉国越来越好,才是最圆满的事。”

沈若初靠在他肩上,望着窗外的月色,轻声道:“是啊,这天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天下,是我们共同的家。只要我们同心,定能让奉国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让这太平盛世长久延续。”

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至深夜,案上还摊着明日要议的江南漕运奏折。沈若初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刚想起身活动,手边便递来一杯温热的参茶——萧玉轩不知何时放下了手中的朱笔,亲自端了茶过来。

“写了半个时辰,也该歇歇了。”他顺势坐在她身侧,指尖轻轻按在她的肩颈处,力道不轻不重,正好缓解酸痛。沈若初僵了一瞬,随即放松下来,鼻尖萦绕着他身上淡淡的墨香,与参茶的暖意交织在一起,格外安心。

“江南漕运事关粮食转运,今年雨水多,怕是会影响航道。”沈若初轻声说着,目光仍落在奏折上,却没察觉萧玉轩的手已停下,正凝望着她的侧脸。烛火映在她睫羽上,投下浅浅的阴影,从前在沙场时的锐利,如今都化作了眉眼间的柔和。

“明日让工部与漕运司一同商议对策便是,”萧玉轩的声音比往常更柔,“倒是你,这几日总陪着朕熬夜,眼底都有青影了。”他伸手拂过她的眼角,指尖的温度让沈若初心头一颤,转头时正好撞进他温柔的眼眸。

“陛下不也一样?”她轻声反驳,却忍不住弯了嘴角。萧玉轩见状,索性将她手中的奏折合上,拉着她起身:“今日就到这里,朕带你去个地方。”

两人并肩走在宫道上,夜色静谧,只有宫灯在两侧投下暖黄的光。萧玉轩牵着她的手,没有去热闹的宫苑,反而走向了偏僻的西角楼——那里种着几株从江南移栽来的红梅,此刻虽未开花,枝桠却已透着生机。

“去年江南官员送来这几株梅树时,朕就想着,等你回来,一起看它们开花。”萧玉轩站在梅树下,转头看向沈若初,“如今虽没花,却也能先看看这枝桠,等开春了,我们再去江南看真正的梅林。”

沈若初望着他眼中的期待,忽然想起北境要塞建成那日,她站在狼山上,也曾盼着能与他一同看遍奉国山河。她轻轻靠在他肩上,声音柔软:“好,开春去江南,还要去看看我们设的互市,看看百姓们的日子是不是真的好了。”

萧玉轩收紧手臂,将她揽在怀中,下巴抵着她的发顶:“都会去的。往后不管是江南的梅,还是北境的雪,朕都陪你一起看。”

夜风拂过梅枝,带来淡淡的草木香。两人静静站在月下,没有再说更多的话,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彼此的心意——从前是君臣相得,如今是夫妻同心,这天下的繁华与安稳,他们要一起守着,也要一起看着,岁岁年年,永不相负。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