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城的庆功宴从黄昏一直延续至深夜。帅府内堂的烛火摇曳,映照着满桌的酒肉——这些是从孙德崖溃兵营地里缴获的物资,在粮荒刚过的日子里,堪称极为丰盛。常遇春正拍着桌子,大声讲述追杀孙德崖时的惊险场面,他的铠甲尚未卸下,甲片上的血迹虽已干涸,却仍透着一股厮杀后的悍勇。
“那孙德崖跑得比兔子还快!若不是他身边的几个亲兵拼死阻拦,我定能一刀斩了他!”常遇春说着,拔出腰间的佩刀,比划着劈砍的动作,刀光在烛火下闪着冷芒。徐达坐在一旁,一边擦拭着手中的长枪,一边笑着劝道:“常将军,胜局已定,何必急于一时?孙德崖经此一败,短期内掀不起风浪了。”
朱元璋端着酒杯,目光扫过堂内的将领,最后落在张恪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欣慰:“这次能大败孙德崖,榑儿的计策功不可没。若不是你提出‘以静制动’,我们要么陷入与孙德崖、俞通海的混战,要么就得忍气吞声分粮,哪能有今日的大胜?”
张恪连忙起身,双手举杯道:“叔父过誉了。若没有徐将军加固城防、常将军伏兵突袭,侄儿的计策也只是纸上谈兵。况且,这一战能赢,更靠兄弟们拼死作战,侄儿不敢居功。”他清楚,在明初的功臣群体中,锋芒过露绝非好事,尤其是在朱元璋面前,更要懂得谦逊。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微微点头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很好。不过,该赏的还是要赏。”他放下酒杯,对身后的亲兵吩咐道,“传我命令,赏朱榑纹银百两、绸缎十匹;参与守城和突袭的士兵,每人赏粮三斗、钱五十文。”
“谢叔父!”张恪躬身领命,心中却暗自警惕。他知道,朱元璋看似宽厚,实则对权力极为敏感。这次赏罚分明,既是拉拢人心,也是在试探自己是否懂得进退。堂内的将领们也纷纷起身谢恩,气氛一时热闹起来。
然而,这份热闹并未持续太久。次日清晨,张恪正带着士兵在屯田地里查看禾苗长势,周德兴匆匆赶来,脸色有些凝重:“榑儿,不好了!郭子兴元帅派人来传召,说要朱公子即刻去帅府议事,看那使者的神色,恐怕没什么好事。”
张恪心中一沉。他记得,郭子兴虽有反元之心,却心胸狭隘、猜忌心重。如今朱元璋大败孙德崖,势力日渐壮大,郭子兴必然会心生忌惮,说不定是想借机打压朱元璋。“周叔,叔父知道此事了吗?”张恪问道。
“已经派人去通知了。”周德兴点头道,“朱公子让我先来告诉你,让你做好准备,若郭子兴问及此战的细节,尽量多提将领们的功劳,少提自己的计策。”
张恪应了声“明白”,便跟着周德兴向帅府赶去。路上,他不断思索着郭子兴可能的意图:是想借机收回朱元璋的部分兵权?还是想让朱元璋将屯田的粮食上交帅府?亦或是受了俞通海、赵均用的挑拨,要为孙德崖出头?
来到郭子兴的帅府,气氛比朱元璋的议事厅压抑得多。郭子兴坐在正堂的太师椅上,脸色阴沉,眼神锐利地盯着走进来的朱元璋和张恪。堂下两侧站着几个将领,其中就有俞通海和赵均用,两人看向朱元璋的眼神里,满是幸灾乐祸。
“元璋,你可知罪?”郭子兴开门见山,语气严厉。
朱元璋躬身道:“末将不知。还请元帅明示,末将何处得罪了元帅?”
“你还敢装糊涂!”郭子兴猛地一拍桌子,“孙德崖虽与你有矛盾,但同为反元义军,你怎能对他痛下杀手?如今他兵力大损,元军若趁机来攻,濠州城危在旦夕!你这是置义军大业于不顾!”
朱元璋从容答道:“元帅,并非末将主动挑起战事。是孙德崖索要半数屯田粮食,末将不愿百姓和士兵们再次陷入粮荒,才拒绝了他。可他却恼羞成怒,带兵攻城,末将只是被迫反击罢了。”
“被迫反击?”俞通海站出来,阴阳怪气地说道,“朱将军倒是会说!据我所知,是你故意用少量粮食激怒孙元帅,还设下埋伏,想要将他一网打尽!你这分明是想独吞濠州的兵权!”
赵均用也附和道:“没错!孙元帅已经派人来向元帅哭诉,说你野心勃勃,根本不把元帅放在眼里!若今日不惩治你,日后你恐怕连元帅都要取而代之了!”
面对两人的污蔑,朱元璋脸色不变,正要开口辩解,张恪却抢先一步说道:“元帅,俞将军和赵将军此言差矣!孙德崖攻城之事,濠州城内的百姓和士兵有目共睹,绝非我叔父故意挑衅。况且,我叔父大败孙德崖后,不仅没有趁势扩张,反而加紧屯田、加固城防,都是为了抵御元军,保卫濠州。若真如两位将军所说,我叔父有野心,为何还要费心费力地为濠州谋福祉?”
郭子兴看向张恪,眼神带着几分审视:“你就是朱榑?听说这次打败孙德崖,你的计策起了不少作用?”
“回元帅,侄儿只是在叔父和诸位将军的指导下,提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建议,根本算不得什么。”张恪躬身道,“真正出力的,是叔父和徐将军、常将军等将领,还有那些拼死作战的士兵们。侄儿不敢贪功。”
郭子兴沉默片刻,脸色稍缓。他知道,朱元璋如今手握重兵,且深得士兵和百姓的拥护,若真要惩治他,恐怕会引发兵变。但他也不能任由朱元璋势力壮大,必须加以制衡。
“也罢,此事或许是个误会。”郭子兴缓缓说道,“但孙德崖毕竟是义军将领,你将他打得大败,总要给其他义军一个交代。这样吧,你将这次缴获的粮食,分出三成交给帅府,由帅府统一调配。另外,你派一支兵马,去支援濠州西南的和州,那里正被元军围攻,急需援军。”
朱元璋心中清楚,郭子兴这是既想削弱自己的实力,又想将自己派出去,远离濠州城。但他也明白,此时不宜与郭子兴彻底撕破脸,只能暂时妥协。“末将领命。”朱元璋躬身应道。
离开帅府后,朱元璋脸色沉了下来。“郭子兴这是在故意打压我们!”常遇春愤愤不平地说道,“和州被元军围攻多日,此时派我们去,分明是想让我们去送死!”
徐达也皱着眉头道:“而且还要交出三成粮食,这对我们的屯田计划影响很大。若粮食不足,士兵们的士气恐怕会受到影响。”
朱元璋看向张恪,问道:“榑儿,你有什么想法?”
张恪沉吟片刻,说道:“叔父,郭子兴虽然忌惮我们,但也不敢真的对我们下手。派我们去和州,或许是个机会。”
“机会?”常遇春疑惑地问道,“都快成送死的差事了,怎么会是机会?”
“常将军别急,听侄儿慢慢说。”张恪解释道,“和州虽然被元军围攻,但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我们能顺利抵达和州,守住城池,就能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据地,摆脱郭子兴的控制。而且,和州靠近长江,若我们能占据和州,日后南渡长江,攻占集庆,就有了跳板。至于粮食,我们可以先交出一部分,稳住郭子兴,同时加快屯田的进度,再派人去周边的村镇收购粮食,应该能弥补缺口。”
朱元璋眼睛一亮,拍了拍张恪的肩膀:“好!榑儿,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个机会!与其在濠州受郭子兴的牵制,不如去和州开辟新的天地!徐达,你负责挑选五千精锐士兵,准备支援和州;常遇春,你去筹备粮草,尽量多带一些粮食和武器;周德兴,你继续主持屯田,确保濠州的粮食供应。”
“是!”三人齐声领命。
张恪看着朱元璋有条不紊地布置任务,心中暗自庆幸。他知道,前往和州是朱元璋脱离郭子兴、独立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大明崛起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前路充满艰险,但只要能抓住这个机会,朱元璋就能在乱世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几天后,朱元璋亲自率领五千士兵,踏上了前往和州的征程。张恪站在濠州城的城头上,目送着大军远去。他知道,一场新的挑战即将开始,而他的大明征途,也将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