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城的晨光刚漫过新修的城墙,朱榑就带着工匠们登上了城楼。城墙上,几个铁匠正忙着安装新造的铜炮,炮口泛着冷光,对准了长江江面;另一侧,士兵们正将晒干的艾草捆成束,堆在城垛旁——这是朱榑特意叮嘱的,艾草不仅能驱蚊虫,战时还能点燃制造烟雾,阻碍敌军视线。?
“公子,这铜炮真能轰穿陈友谅的战船?”一个年轻工匠蹲在炮身旁,手指轻轻抚摸着炮管上的纹路,眼里满是好奇。这铜炮是应天工坊新造的,比之前的铁炮更轻便,射程也更远,只是还没经过实战检验。?
朱榑笑着点头,示意士兵装填火药和铁弹:“你看着,咱们试试射程。”士兵们动作麻利地填装完毕,朱榑亲自点燃引线,“轰隆”一声巨响,铁弹带着破空的呼啸,落在江面上,激起丈高的水花,距离岸边足有三百步远。?
工匠们顿时欢呼起来,年轻工匠更是激动得直拍手:“好家伙!这么远的射程,陈友谅的战船再敢来,定要把他们轰成碎片!”?
正说着,胡德济骑着马从城外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朱元璋送来的密信:“公子,大哥让您尽快回应天,说是有重要的战略要商议。另外,俞将军那边传来消息,他已经带着缴获的快船,回武昌江面巡逻了,还说陈友谅的船厂最近安静得很,连火光都少见。”?
朱榑接过密信,心里却泛起一丝疑虑。陈友谅向来记仇,安庆大败后不可能这么安分,船厂突然安静,说不定在搞什么秘密动作。但朱元璋急召,应天定有要事,他只好嘱咐胡大海:“胡将军,安庆就交给你了。多派斥候盯着鄱阳湖方向,一旦发现陈友谅的动静,立刻传信给应天和俞将军。”?
胡大海拍着胸脯保证:“公子放心!有我在,安庆万无一失!”?
朱榑快马加鞭赶回应天时,帅府议事厅里已经坐满了将领。朱元璋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一份地图,见朱榑进来,立刻招手:“榑儿,你来得正好。咱们刚打赢安庆之战,陈友谅元气大伤,张士诚也不敢轻举妄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推行‘三策固本’,为日后一统江南做准备。”?
“三策固本?”朱榑走到沙盘旁,看着朱元璋在地图上标记的三个红点。?
“第一,扩水军。”朱元璋指着长江流域,“俞通海缴获了五百多艘快船,咱们再让应天工坊造两百艘大战船,配备新造的铜炮,争取半年内,让水军规模达到一千五百艘战船,彻底掌控长江中下游的水路。”?
“第二,深屯田。”他又指向应天、常州、安庆周边的农田,“现在屯田区只覆盖了三成荒地,咱们再招募五万流民,把剩下的荒地都开垦出来,推广双季稻和草木灰肥田法,争取明年粮食产量翻一倍,足够十万大军吃一年。”?
“第三,揽人才。”朱元璋最后指向江浙一带,“李善长推荐了几个读书人,有懂律法的,有懂水利的,还有懂兵法的。咱们在应天设立‘招贤馆’,广纳天下人才,不管是元廷旧臣,还是民间隐士,只要有真本事,咱们都录用。”?
朱榑听完,心里暗暗赞同。这三策正好补上了义军的短板——水军、粮草、人才,缺了哪一样,都无法在江南立足。“叔父,这三策可行。只是扩水军需要大量工匠和铜铁,深屯田需要农具和种子,揽人才需要礼遇和俸禄,咱们现在的财力怕是不够。”?
“这个我已经想到了。”朱元璋笑着拿出一份账本,“李善长已经核算过,咱们之前缴获的粮草和财物,加上屯田的收入,足够支撑这三策。另外,咱们还可以在应天、常州等地设立‘商税局’,对来往的商人征收少量赋税,既不影响百姓,又能补充财力。”?
众人纷纷赞同,议事厅里的气氛格外热烈。可就在这时,常遇春突然皱起眉头,拿出一份斥候送来的情报:“将军,张士诚最近不对劲。他派使者去了台州,见了方国珍,还送了不少金银珠宝,看样子是想联合方国珍,从东线和南线夹击咱们。”?
方国珍是台州的义军首领,占据着浙东沿海,手里有不少海船,擅长水战。张士诚联合他,无疑是想从海上和陆地同时施压,逼义军分兵。?
朱元璋的笑容瞬间收了起来:“张士诚这老狐狸,真是一刻都不安分!徐达,你在常州加派兵力,再联合俞通海的水军,盯着张士诚的动向;常遇春,你去台州附近的温州,防止方国珍从海上偷袭;榑儿,你负责监督‘三策固本’的推进,同时派斥候去台州,摸清方国珍的底细,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联合张士诚的打算。”?
“是!”三人齐声领命。?
接下来的一个月,义军进入了“双线并进”的状态。一方面,“三策固本”顺利推进:应天工坊的工匠们日夜赶工,新的战船不断下水;屯田区里,流民们忙着开垦荒地,嫩绿的秧苗在田里随风摇晃;招贤馆外,每天都有不少读书人前来应聘,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之人。?
另一方面,对张士诚和方国珍的监视也没放松。徐达在常州城外挖了深壕,架起了铜炮,张士诚的士兵几次想靠近,都被铜炮轰了回去;常遇春则在温州的沿海地带修建了瞭望塔,只要方国珍的海船出现,就能及时发现。?
朱榑则忙着派斥候去台州。可斥候刚到台州边界,就被方国珍的士兵拦住,根本无法靠近。就在他一筹莫展时,一个名叫刘基的读书人来到了招贤馆。刘基精通兵法和天文,还曾在元廷为官,熟悉江浙一带的局势。?
“朱公子,方国珍此人,胸无大志,只贪图享乐。”刘基坐在招贤馆的茶桌旁,喝了一口热茶,缓缓说道,“张士诚送他金银珠宝,他肯定会收下,但绝不会真心联合。他知道朱元璋势大,一旦联合张士诚,打赢了没好处,打输了还要赔上自己的地盘,他不会做这种亏本买卖。”?
朱榑眼前一亮:“先生的意思是,方国珍只是假意答应张士诚,实则想坐山观虎斗?”?
“正是。”刘基点头,“不过张士诚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见方国珍靠不住,说不定会转而联合元廷的残余势力,咱们还是要多加防备。”?
朱榑连忙将刘基的分析告诉朱元璋。朱元璋大喜,立刻任命刘基为帅府参谋,让他协助制定战略。?
可就在局势逐渐平稳时,俞通海的一封急信打破了平静。信中说,他的斥候在鄱阳湖深处发现了陈友谅的秘密船厂,船厂正在建造一艘巨大的战船,船身比普通战船宽三倍,高两倍,看样子是想打造一艘“水上堡垒”,用来对抗义军的水军。?
“水上堡垒?”朱元璋拿着信,脸色凝重,“陈友谅这是想靠巨舰来报仇啊!俞通海,你立刻带水军去鄱阳湖,尽量干扰他的船厂,不能让他把巨舰造出来!”?
俞通海接到命令后,立刻带领水军出发。可鄱阳湖深处水浅,义军的大战船无法进入,只能在湖口附近巡逻,眼睁睁看着陈友谅的巨舰一点点成型。?
朱榑看着沙盘上的鄱阳湖,心里满是担忧。陈友谅的巨舰一旦造好,义军的水军肯定会吃亏;而张士诚又在东线虎视眈眈,一旦陈友谅和张士诚同时动手,义军将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
“叔父,咱们得尽快想办法,阻止陈友谅的巨舰完工。”朱榑说道,“咱们可以派一支精锐,从陆路绕到鄱阳湖西岸,偷袭陈友谅的船厂;同时,让刘基先生分析一下鄱阳湖的水文和天气,看看能不能利用自然条件,破坏他的船厂。”?
朱元璋点了点头,立刻下令:“胡德济,你带一千精锐骑兵,从陆路绕到鄱阳湖西岸,偷袭陈友谅的船厂;刘基,你负责分析鄱阳湖的水文和天气,找出破坏船厂的办法;榑儿,你留在应天,继续推进‘三策固本’,确保粮草和兵力充足。”?
胡德济和刘基领命后,立刻出发。朱榑站在帅府的窗前,望着远处的长江,心里清楚,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鄱阳湖的方向酝酿。陈友谅的巨舰、张士诚的窥伺、元廷的残余势力,都像一张张网,朝着义军收紧。?
但他看着应天城内忙碌的景象——工匠们在工坊里打造兵器,农民们在田地里耕种,读书人们在招贤馆里讨论国事,心里又充满了信心。只要义军团结一心,守住民心,就算面对再多的敌人,也能一一化解。?
夕阳下,应天的城墙被染成了金色。朱榑握紧了手中的三棱刀,眼神坚定。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百姓的安稳,他愿意付出一切。?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