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祚:从濠州到紫禁城 > 第 19 章 屯田兴修:夯土为堤,以心换心
换源:


       池州之战的硝烟刚散,应天周边的荒地上就热闹起来。朱榑带着三个老农——种了四十年田的李二、熟悉长江水性的张老栓、擅长农具修理的王木匠,沿着江边的田地一路勘察。脚下的土地干裂得能塞进手指,去年被洪水冲垮的田埂还留着歪歪扭扭的痕迹,几株枯黄的野草在风里晃荡,像极了战后流民的模样。?

“公子你看,”张老栓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土粒簌簌往下掉,“这土是沙质的,存不住水,就算引了长江水,用不了三天就渗没了。而且江边这几里地,每年梅雨季节必淹,去年我家三亩稻子,全被洪水冲得连穗都没剩下。”?

朱榑望着远处奔腾的长江,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原想修几条直渠引水,可沙质土留不住水;想修堤坝挡洪,又担心夯土不牢,一场暴雨就垮。正琢磨着,李二突然哼了一声:“依我看,这地根本没法种!咱们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了,旱了就等雨,淹了就逃荒,小公子还是别瞎折腾了。”?

这话像颗石子扔进人群,几个跟着勘察的流民也小声附和起来。朱榑没急着反驳,而是让士兵扛来两捆稻草、一袋新收的粟米,在田埂上坐下:“李老伯,张老伯,王师傅,咱们先不说修渠,先算笔账。”他抓起一把粟米,“这是应天屯田刚收的新米,一亩地能收两石。要是咱们能把这荒地改成水田,种上双季稻,一亩地就能收三石多。您家要是有五亩地,一年就能多收五石米,够一家老小吃半年,还能留些当种子。”?

李二的喉结动了动,却还是别过脸:“说得好听,可水呢?洪呢?去年郭天叙也派人来修过渠,没修完就卷着粮草跑了,还拉走了我家唯一的牛!”这话戳中了流民们的痛处,有人开始小声抱怨,气氛顿时冷了下来。?

朱榑站起身,走到去年被冲垮的旧堤坝前,指着那道半人高的缺口:“老伯们放心,这次修渠修坝,咱们不用大家掏一分钱、出一头牛。官府出粮,每日参与劳作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都能领半升粟米;修完后,堤坝护着的田地,优先分给流民耕种,三年内不缴赋税。”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这次修坝,咱们不用老法子,用‘稻草夯土法’——把稻草剪成寸长,和泥土混在一起,一层土一层草,用石碾子反复夯实,这样的堤坝,就算洪水来了也冲不垮。”?

可李二还是不信,第二天开工时,他故意磨磨蹭蹭,还撺掇身边的流民:“你们看他那细皮嫩肉的样子,懂什么修坝?等会儿把土和草混在一起,坝没修完先塌了,咱们连半升米都拿不到!”?

朱榑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只是亲自扛起石碾子,和士兵们一起夯土。六月的太阳晒得地面发烫,他的锦袍很快被汗水浸透,后背印出深色的汗渍,手掌被石碾子的木柄磨出了水泡,却没停下歇一会儿。张老栓看不过去,递给他一块粗布巾:“公子,歇会儿吧,哪有贵人亲自干这粗活的?”?

“老伯,堤坝是给大家修的,我多干一点,大家就能早一天种上田。”朱榑接过布巾擦了擦汗,又指着刚夯好的一段坝体,“您看,这层土混了稻草,用脚踩踩,是不是比纯土结实多了?”?

张老栓踩了踩,坝体果然硬邦邦的,没陷下去半分。他心里的疑虑消了大半,开始主动帮着指导流民混土。可没过几天,新的麻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下了整整一夜,刚修到半人高的堤坝被冲开了一道两尺宽的缺口,江水顺着缺口往田里灌,几个流民吓得当场就哭了。?

李二站在田埂上,叉着腰喊:“我就说吧!这坝根本不顶用!现在好了,缺口这么大,咱们的米也领不成了!”?

朱榑冒着雨跑到缺口处,江水裹着泥沙往上涨,已经漫过了脚踝。他立刻下令:“所有士兵、百姓,都去扛沙袋、抱稻草!把缺口堵上!”说着,他第一个跳进水里,抱起一捆稻草往缺口处塞。士兵和流民们见他身先士卒,也纷纷跳进水里,有的扛沙袋,有的叠稻草,张老栓还指挥大家把木桩打进缺口两侧的土里,加固坝体。?

李二站在岸边,看着朱榑被江水浇得像落汤鸡,手掌被木桩磨得流血,心里突然不是滋味。他想起去年洪水时,郭天叙的士兵不仅不救灾,还抢了他家里最后一袋粮食。他咬了咬牙,也扛着一捆稻草跳进水里:“小公子,我来帮你!”?

暴雨下了一夜,众人也忙了一夜。天快亮时,缺口终于被堵住,堤坝虽然有些地方被冲得坑坑洼洼,却没再垮塌。朱榑坐在坝上,浑身湿透,嘴唇冻得发紫,却笑着对大家说:“大家放心,这次我们在堤坝内侧加一层竹编,再填上混了稻草的黏土,就算再下暴雨,也冲不开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二成了修坝最积极的人。他不仅帮着指导流民夯土,还把家里珍藏的“防洪口诀”拿出来,教大家怎么观察水势、怎么提前加固坝体。王木匠则根据朱榑的建议,改良了夯土用的石碾子,在碾子底部加了铁条,夯土效率提高了一倍。?

三个月后,三条宽三尺、深五尺的水渠终于通到了田里,江边的堤坝也修到了一人多高,内侧的竹编和黏土像给堤坝穿了层铠甲。当长江水顺着水渠流进干裂的田里,浑浊的水流慢慢浸润土地,原本枯黄的田埂旁冒出了嫩绿的草芽时,李二突然对着堤坝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响头:“老天有眼,终于有救了!”?

流民们也都红了眼,有的蹲在田边,掬起一捧水洒在土里;有的则围着朱榑,不停地道谢。朱榑扶起李二,笑着说:“老伯,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以后咱们不仅有田种,还要在屯田区设‘义仓’,哪家缺粮了,就去义仓借,等收成了再还;设‘义学’,让孩子们都能识几个字,不当睁眼瞎。”?

朱元璋来视察时,正赶上第一批晚稻收割。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流民们挥舞着镰刀,脸上满是笑容。李二拉着朱元璋,指着堤坝和水渠,絮絮叨叨地说:“将军您看,这坝多结实,这渠多通畅!要不是朱公子,咱们这辈子都别想种上这么好的稻子!”?

朱元璋看着朱榑晒黑的脸庞、磨出茧子的手掌,心里满是欣慰。他拍了拍朱榑的肩膀:“榑儿,你不仅帮我守住了应天,还帮我守住了民心。这比打赢十场仗都重要。”?

朱榑躬身道:“叔父,民心才是最坚固的堤坝。只要咱们真心为百姓做事,百姓就会跟着咱们,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