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太傅非臣 > 第五十七章 将星凋零 步步紧逼
换源:


       (一)

靖难之役的烽火燃起,迅速从北地蔓延开来。燕王朱棣起兵之初,虽兵力不占优势,但其麾下皆是常年与蒙古铁骑厮杀的百战边军,骁勇异常,且朱棣本人深谙兵法,身先士卒,战斗力绝非承平日久的内地卫所可比。

然而,真正让战局呈现出一边倒趋势的,却是南京朝廷自身难以弥补的巨大缺陷——无将可用!

朱元璋晚年为了给皇太孙扫清障碍,以各种罪名清洗了几乎所有的功勋宿将。能征善战如傅友德、冯胜者,皆已含冤莫白,或死或囚。剩下的高级将领,要么是耿炳文这类年事已高、只善防守的老将,要么就是李景隆这种纸上谈兵、志大才疏的勋贵子弟。

战争初期,建文帝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的力荐下,任命老将耿炳文为主帅。耿炳文虽擅长固守,但锐气已失,用兵过于谨慎,在野战中难以抵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初战便遭挫败。齐黄二人唯恐耿炳文“畏战”,竟不顾实际情况,催促其主动出击,结果在滹沱河畔遭燕军埋伏,损失惨重。

(二)

齐泰、黄子澄见状,非但不反思自身战略失误,反而将责任推给耿炳文“年老怯战”,极力鼓动朱允炆换将。于是,堪称大明开国以来最荒诞的任命出现了——膏粱子弟李景隆被委以五十万大军统帅的重任!

李景隆,名将李文忠之子,相貌堂堂,熟读兵书,夸夸其谈,深得朱允炆和齐黄赏识,被视为“新一代的将星”。然而,此人毫无实战经验,刚愎自用,且刻薄寡恩,难以服众。

结果可想而知。李景隆先是率大军围攻北平,却被燕王妃徐氏(徐达之女)和世子朱高炽以微弱兵力死死拖住,久攻不下。随后朱棣回师救援,内外夹击,李景隆大军一败涂地,五十万精锐几乎损失殆尽,粮草辎重尽数资敌!此战之后,朝廷元气大伤,战略主动权彻底落入燕军之手。

此后,建文朝廷虽数次易帅,但无论是谁,都无法扭转颓势。军中缺乏真正能统筹全局、临阵决断的帅才,将领之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倾轧。而朱棣则越战越勇,不断吸纳降卒,壮大自身,用兵愈发灵活机动。

(三)

南京皇宫内,朱允炆面对着一份份雪片般飞来的败报,早已失去了登基初期的“雄心”,只剩下无尽的恐慌和绝望。他脸色憔悴,眼窝深陷,常常对着地图发呆,口中喃喃自语。

“怎么会这样……五十万大军……就这么没了……”“耿炳文误我!李景隆更误我!”“齐师傅,黄师傅……现在该如何是好?四叔……四叔就要打过来了!”

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断询问齐泰和黄子澄。然而,这两位只会空谈“仁义”、“大义”的儒生,面对真刀真枪的战争,早已束手无策,除了不断重复“陛下当持重”、“天命在我”之类的空话,拿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办法。他们甚至开始互相指责,推卸责任。

朝中并非没有明白人,但稍有才能或提出不同意见者,要么早已被齐黄排挤,要么在朱元璋的清洗中丧命,要么就慑于当前恐怖的氛围而不敢发声。整个建文朝廷,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无能和无措之中。

(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燕军的势如破竹。

朱棣充分利用了朝廷军队指挥混乱、士气低落的弱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避实击虚,不断蚕食朝廷控制的地域。道衍的谋略、朱棣的勇猛、以及一批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燕军将领(如朱能、张玉等),形成了高效而可怕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政治上大打“悲情牌”和“正义牌”。他不断渲染自己在北平被逼无奈的处境,痛斥齐黄二人为祸国奸臣,甚至将古潼“被逼死”的遭遇也拿出来说事,声称自己要“清君侧”、“救忠良”,极大地混淆了视听,甚至争取到了一些对建文朝廷失望的地方官员和百姓的暗中同情或支持。

战局的天平,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倾斜。燕军一步步南下,突破黄河,威胁江淮,兵锋直指帝国的核心——南京。

朱允炆坐在摇摇欲坠的龙椅上,终于清晰地感受到了祖父当年清洗功臣时那看似“深谋远虑”实则“自毁长城”的恶果。然而,此刻后悔,为时已晚。他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连一个能带兵替他挡住那位凶猛四叔的将领都找不出来了。

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彻底淹没了他。他知道,南京的陷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而那个他曾无比依赖、后又被他亲手囚禁(并以为已死)的身影,如今又在何方?这个念头偶尔闪过,带来的只有更深的刺痛和无尽的悔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