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在1876年,横扫六合 > 第三十六章 阅兵大典
换源:


       时间的指针悄然划过,转眼便定格在四月十七日这一天。

彼时的大明帝都,早已没了往日的从容秩序,从皇城根到外城街巷,处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涌动的人潮几乎要将宽阔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期待的气息,不止是身着各色衣衫的大明百姓,连带着那些从异国他乡远道而来的使节与观礼代表,也都屏息凝神地等候着这场盛典的开启。

清晨八点整,东极门广场上忽然响起一阵细微却清晰的骚动。

朱常洛身着一袭明黄衮服,缓步出现在广场尽头的城楼之上。

这里恰是皇城与外城的交界,而他甫一站定,便抬眼望向广场。

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像极了涨潮时汹涌的海浪,一波波朝着城楼的方向涌动,其间还夹杂着无数面挥舞的大明龙旗。

城楼之下,百姓们离得远,看不清太多细节,可那身衮服太过耀眼,金线绣成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再加上朱常洛稳稳站在城楼正中,任谁都能一眼锁定。

“快看!是陛下!我看到陛下圣颜了!”人群里,一个年轻人大声嚷嚷着,难掩激动。

旁边立刻传来一声苍老的呵斥:“刘家小子胡吣什么!还不快跪下行礼!”

有了这声带头,人潮瞬间像是被按下了开关,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不过片刻,“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喊便冲破云霄,震得人耳膜发颤。

可城楼上的朱常洛,见着这一幕,眉头却微微蹙起。

在他看来,真正的尊敬从不在膝盖的弯曲里。

他快步走到早已架设好的话筒前,深吸一口气,清朗而坚定的声音透过放音器传遍整个广场:“朕欲革除旧弊,自今废止跪拜之礼。君臣以诚相见,拱手为仪即可。礼之实质,在敬不在形。”

话音落下,城楼一侧的百官先是一愣,随即面面相觑。

那些平日里最讲究礼法的大臣,嘴唇动了动,想反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毕竟,皇帝的话句句切中“敬”的本质,像是呼应了上古圣贤“民贵君轻”的道理,让人挑不出错处。

而广场上的百姓,大多也听懂了。

人群里,一位穿着褪色文袍的老学究,先是呆立片刻,随即重重磕了两个头,嘴里反复念叨着:“此乃……圣君也……”

不远处,一个没读过书的老农,依旧把头埋在地上,忍不住低声问旁边的年轻人:“娃子,陛下说的是啥意思?”

那年轻人却像是被惊醒,猛地抬起头,声音发颤:“陛下……陛下说,咱以后不用给陛下磕头了,往后的皇帝也不用拜了。”

“啥?”老农的声音更抖了,“不磕头?那不乱了礼数吗?”

就在这时,已经有人反应过来,依着朱常洛的意思站起身,拍了拍膝盖上的尘土,感慨道:“陛下的威仪,从不在这些虚礼上,这才是古之圣贤想看到的景象啊!”

越来越多的人站起身,虽然还有些犹豫,可那呼喊声却比刚才更汹涌了,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朱常洛等了足足五分钟,直到百姓们的嗓子都喊哑了,才继续开口:“国之强盛,岂止于疆域之扩张,更在于文治元功之兼备;国之昌隆,赖于君明臣良,万民一心。”

“帝国者,天下之至强也,其疆域之广袤,人口之众多,财富之丰厚,元力之强大,无出其右。”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然帝国之兴衰,岂无规律,亦岂无教训哉?知者明理,强者胜天。愿吾国之民,深思熟虑,以图帝国之永续发展!”

这番话,字字铿锵,不仅是对百姓的期许,更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他的野心。

大明,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

“皇帝陛下万岁!帝国万岁!”百姓们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振臂高呼的声音几乎要掀翻天空。

朱常洛抬起右手,朝着下方挥了挥,算是回应。

广场另一角的高台上,外国使节们看得清清楚楚。

英吉利大使奥斯丁、法兰西大使皮埃尔、俄罗斯大使叶夫根尼,脸上都带着凝重。

这位明皇的野心,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大,他口中的“天下”,范围实在太广了。

而最后一排的东瀛使节松方平政,早已是满头大汗,这位年仅十二岁的明皇,恐怕会成为东瀛未来最大的威胁。

旁边的朝鲜王李成道,却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还不忘斜眼瞥了瞥松方平政,眼底藏着几分得意。

谁都知道,东瀛和朝鲜向来不对付。

想当年大明最强盛时,一举踏平东瀛,在那里作威作福了一个世纪。

那时候,多少朝鲜人被征召去东瀛维护统治?

朝鲜人对东瀛人那叫一个狠。

后来大明国力衰退,势力退出东瀛,东瀛的明治王便让军队伪装成海寇,时不时袭扰朝鲜。

问起缘由,便推说是海寇所为,东瀛政府一概不认。

可朝鲜呢?仗着有大明这个靠山,早就松懈了武备,一心想着安稳度日,哪里是那些“海寇”的对手?

大明忙着防备大顺和俄罗斯,懒得理会这些“小事”,在他们眼里,东瀛对朝鲜的这点侵扰,实在不值一提。

城楼上的朱常洛没心思理会使节们的心思,他后退两步,目光投向广场中央的旗杆,等候着升龙旗的时刻。

忽然,一阵古朴而庄严的乐声响起。

那是由琴、埙、编钟、铙等一众古典乐器组成的庞大乐团,正在演奏大明国歌《天朝》。

这国歌曲调晦涩,歌词更是古奥,别说外国人,连不少大明百姓都听不太懂。

高台上的使节们,除了对大明文化稍有了解的东瀛和朝鲜代表,其他人只觉得这乐声肃穆恢弘,透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厚重感。

乐声渐歇,广场上的大明龙旗也缓缓升至旗杆顶端,猎猎作响。

终于,到了这场典礼的重头戏——阅兵。

脚步声由远及近,整齐得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

身着统一军装、肩扛步枪的大明陆军,以一个个方队的形式,迈着正步向东极门走来。

最先经过城楼的是锦衣卫。

虽说锦衣卫早已被朱常洛指定为情报组织,但皇宫内仍保留了一万正兵。

这些士兵的装束格外惹眼:清一色的曳撒袍配八瓣盔,曳撒上用金线绣着栩栩如生的飞鱼。

高台上的外国大使们看得眼睛都直了,心里暗暗咋舌——这般华丽的军装,怕是整个世界都找不出第二家。

紧接着是北斗六军的仪仗队。

他们穿着常规的明军军服,深蓝色的布料挺括笔挺,军帽上除了标志性的红缨,帽檐边缘还多了一圈象征皇家的皇绶,低调中透着威严。

再往后,是普通的地方部队。

他们的军装朴素了些,却更显干练,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眼神里透着一股悍勇。

而最后走来的,是一个特殊的方队。

队伍里的士兵,有的缺了胳膊,有的瘸了腿,步伐算不上整齐,甚至有些踉跄。

可他们每个人都挺着胸膛,抬着头,用最精神的姿态面对着城楼、面对着百姓、面对着他们的皇帝。

那是一种经历过血与火的淬炼后,沉淀下来的坚韧与骄傲。

高台上的大使们看着这些步兵方队,除了觉得他们精神面貌不错、步伐格外整齐外,倒没太当回事。

在他们看来,士兵们都是一个脑袋两个眼睛,光看外表,实在看不出什么门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