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附身家族,从架空大明朝开始 > 第8章 国策 下西洋
换源:


       “非是束手束脚。”

一名年方三十的编修自人群中缓步走出,他虽官职不大,但还是忍俊不禁说了出来。

方尘望去,从方中宪的那片段的记忆中知道,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日后辅佐三朝、位列三杨之首的杨士奇。

此刻虽仅是翰林院编修,但眉宇间已然有了些许首辅的神色。

“只是剿寇非一日之功,倭寇之所以屡禁不绝,正因海禁严苛,民间贸易不通,才让走私集团与倭寇勾结,借海疆之险牟利。

若一味用兵,今日剿了这群,明日还会有新的倭寇冒出来,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

“依臣之见,或许可弛海禁,设市舶司,将民间贸易纳入官府监管,如此一来,走私无利可图,倭寇便失了勾结的根基,再以贸易之利充盈国库,反能添造战船、训练水师,岂不是两全之策?”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静了静。

主张剿寇的官员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对付倭寇竟能与开海扯上关系。

方尘此时惊讶,他没有想到,杨士奇居然有这种见解。

如果方尘是这个时代的人,那么他也不可能意识到倭寇其实是和走私船合作,才有了如今倭寇横行的现状。

“古人并不愚昧,只是接触的东西不够全面而已。”

方尘脑海想着这些时,也许可以提前让郑和下西洋,那样自己获得奖励也可以提升进程。

浙江御史非常急切,他连忙回答,“杨编修此言差矣!开海岂不是给倭寇可乘之机?他们若混在商船中上岸,祸患更烈!”

“不然。”杨士奇摇头反驳。

“设市舶司便可验明商船身份,严查夹带,再辅以水师巡逻,倭寇纵有通天本事,也难混进来。况且……”

他话锋微转,“西洋诸国多有珍奇,若能通商,所得利钱足以养一支精锐水师,何愁倭寇不平?”

争论瞬间转向。有人拍案赞同,称以商养兵,方为长久之计。

也有人怒斥此乃饮鸩止渴,坚称海禁是祖宗定下的防倭良策。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方尘稳步出列,朗声道。

“陛下,臣倒以为,开海非止扬威,更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他抬眼扫过群臣,语气笃定。

“西洋诸国素来痴迷我朝瓷器、丝绸,寻常青花瓷在国内不过几十文钱,运至海外,怕是能换数百两白银。”

“一匹江南锦缎,国内五两银子顶天了,到了古里、满剌加这些地方,能换十匹骆驼的香料,这利润,翻数百倍、上千倍也不在话下!”

“有了这般利钱,国库何愁不丰?”

他话锋一转,看向和他一样建议出海的杨士奇。

“届时增兵备、修水利、赈灾民,乃至北伐蒙古、安抚边疆,皆可从容调度,有了钱以后…”

谁都明白,国库充盈意味着什么。

可殿内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低低的嗤笑,有官员忍不住出声。

“方大人怕不是听戏文听多了?几十文的瓷器换数百两白银?天下哪有这等离谱的事!”

多数人摇头,只当他在胡扯。

唯有杨士奇,和户部尚书夏元吉相信方尘的话。

夏元吉猛地往前一步,双眼满是亮光,他几乎是雀跃着躬身。

“陛下!臣信方学士所言!若真有这般利润,不出三年,国库便能填满!臣恳请陛下开海!”

朱棣看向方尘的目光带着几分惊奇,“方爱卿,你说的利润,果真有数百倍上千倍?”

“陛下明鉴。”方中宪垂首道。

“臣虽未亲至西洋,却听海商私下说过,苏门答剌的酋长为求一只宣德青花碗,愿以十匹良马交换。”

方尘心里清楚,这全因朝廷厉行禁海之策,这类资源在海外流通极少,唯有零星走私货物才敢悄然流入,数量本就寥寥。

但他也料定,待日后开海之令解除,资源的流通渠道一旦通畅,价格自会逐步回升,回归其本应有的价值。

而眼下,正值禁海令下资源稀缺之际,恰恰能卖出这般高昂的价钱,倒是难得的时机。

方尘顿了顿,话锋转向历史中的宋朝。

“陛下不妨想想宋朝,北宋常年给辽国、西夏岁币,南宋偏安江南,半壁江山却能支撑庞大军费,甚至成史上最富之朝,凭什么?不就是靠着泉州、广州的市舶司,海上贸易的利钱撑起来的吗?”

这话如一声惊雷,让原本嗤笑的官员们渐渐敛了声。几位通晓史书的老臣低头细思。

是啊,宋朝疆域远不及汉唐,却能常年维持富庶,海上贸易确是关键。

先前只觉方中宪离谱,此刻两两相照,倒真品出几分道理来。

殿内议论再起,赞同开海的人渐渐多了。

却仍有一部分大臣紧锁眉头,脸色难看,眼神闪烁,像是藏着什么隐秘。

方尘瞥向他们,心中冷笑。

方尘早就知道,洪武以来海禁虽严,江南豪强士绅却借着走私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要开海通商,断了他们的垄断财路,自然要拼命阻拦。

朱棣静静听着,见赞同者已占多数,终于抬手止住议论,朗声道。

“众卿所言,朕已尽知,海禁积弊,该破了!”

他目光转向郑和,“三宝,你熟悉海事,且随朕多年,沉稳可靠,朕命你督造海船,一年之后,统领船队下西洋!

宣大明威德,通诸国贸易,务必不辱使命!”

郑和猛地出列,跪地叩首。

“臣遵旨!必为陛下扬威四海,不负圣托!”

方尘望着那道跪地的身影,蟒袍曳地,脊背挺得像杆标枪,声音里的铿锵能撞碎殿角的冰棱。这就是郑和?

方尘喉头发紧,后世多少人扼腕,说郑和是这是中国古代航海史的巅峰,也是绝唱。

他忽然想起另一段记载,郑和之后,再无下海。

成化年间,刘大夏一把火烧了航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