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红楼:死气加点,从庶子杀成魔神 > 第二十三章 府内的算计
换源:


       暮色沉沉,镇武伯府的后院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廊下的红纱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映出一片暖色。王熙凤斜倚在软榻上,手中捧着一封刚从朔方送来的家书,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眉头微蹙。信纸上的字迹刚劲有力,却透着几分漫不经心,仿佛写信之人只是随手一写,并未放在心上。

“奶奶,伯爷信上说了什么?”平儿端着热茶走进来,小心翼翼地问道。

王熙凤轻笑一声,将信纸随手丢在案几上,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咱们伯爷在外头收了个土匪家的女儿,想带回来做妾呢。”

平儿闻言,手中的托盘微微一颤,茶水险些洒出来。她连忙放下茶盏,眼中闪过一丝担忧:“这……这土匪家的女儿,怕是不懂规矩吧?若是进了府,会不会……”

“会不会什么?”王熙凤挑眉,丹凤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挑战我的地位?”她嗤笑一声,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平儿,你莫不是忘了,我与伯爷可是圣上赐婚,皇后还赐我‘贞懿夫人’,正四品的诰命,又是伯爷的平妻,按照礼制,与正妻只差半格而已。一个土匪家的野丫头,也配与我争?”

平儿低头不语,心中却仍有些不安。王熙凤见状,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笑道:“怎么,怕她仗着伯爷的宠爱,爬到咱们头上来?”她眼中闪过一丝狠辣,“若是她有眼色,安分守己,我倒可以容她在这府里当个摆设。若是没眼色……”她顿了顿,唇角勾起一抹冷笑,“府后的井可是还空着呢。”

平儿心头一颤,下意识地看向窗外。后院的那口古井深不见底,平日里用石板盖着,鲜少有人靠近。她曾听府里的老嬷嬷说过,前朝的时候,那井里淹死过不少人,都是些不听话的丫鬟或姨娘。如今王熙凤提起,显然是在警告——那土匪家的女儿若是敢放肆,结局恐怕不会太好。

“可是……”平儿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若是她运气好,怀了伯爷的子嗣呢?”

王熙凤闻言,眼中寒光一闪,随即又恢复如常。她懒洋洋地靠在软枕上,指尖轻轻抚过自己隆起的腹部,淡淡道:“怀了又如何?等孩子生下来,一杯毒酒送她上路便是。那孩子自然由我亲自抚养,将来也是我的孩子。”她轻笑一声,“一个土匪家的丫头,能养在伯府,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难道还妄想母凭子贵?”

平儿听得脊背发凉,却不敢多言。她知道王熙凤的手段,当年在荣国府时,那些不听话的丫鬟婆子,哪个不是被她整治得服服帖帖?如今到了伯府,王熙凤的地位更高,手段只会更狠。

王熙凤瞥了她一眼,忽然笑道:“平儿,你跟着我多少年了?”

平儿一愣,连忙答道:“回奶奶的话,自打奴婢七岁起就伺候您,如今已有十年了。”

“破瓜之年……”王熙凤轻叹一声,“你也老大不小了,是该给你个交待了。”

平儿心头一跳,隐约猜到了王熙凤的意思,脸颊顿时泛起一抹红晕。王熙凤见状,笑意更深:“你若没意见,就入了伯爷的房吧,当个姨太太,也好过一辈子做丫鬟。”她顿了顿,意味深长地道,“省得伯爷在外头生冷不忌,什么女人都往家里领。”

平儿羞得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声音细若蚊蝇:“奴婢……奴婢全凭奶奶做主。”

王熙凤满意地点点头,伸手抬起平儿的下巴,仔细端详着她的面容:“你这模样,虽算不上绝色,倒也清秀可人。伯爷若是见了,想必不会拒绝。”她松开手,懒懒地靠回榻上,“等伯爷回来,我就跟他提这事。你且安心等着,日后少不了你的富贵。”

平儿心中又是害羞又是欣喜,连忙跪下磕头:“多谢奶奶恩典!奴婢一定尽心伺候奶奶和伯爷,绝不敢有半点懈怠!”

王熙凤摆摆手,示意她起来:“去吧,让厨房备些点心,我有些饿了。”

平儿应声退下,脚步轻快了许多。王熙凤望着她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她何尝不知道,平儿是她最得力的心腹,若是入了贾琰的房,日后难免会有自己的心思。但比起外头那些不知底细的女人,平儿至少是她能掌控的。更何况,平儿若有了孩子,终究是养在她名下的,总好过那土匪家的女儿生下的孩子。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腹部,轻轻抚摸着。再过几个月,这孩子就要出世了。若是男孩,便是伯府的嫡长子,她的地位将更加稳固;若是女孩……她眼中寒光一闪,那便再想办法。苦恼贾琰如今权势正隆,想要子嗣,有的是女人愿意为他生。

窗外,夜风拂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响。王熙凤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已经凉透的茶,唇角勾起一抹冷笑。那土匪家的女儿若是识相,或许还能留条命;若是不识相……她王熙凤的手段,可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

暮春三月,京杭运河上烟波浩渺,画舫如织。薛家的大船缓缓靠岸,薛姨妈携着一双儿女踏上京城的土地。但见九重城阙巍峨耸立,千街万巷车马喧阗,端的是一派“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的帝王气象。

薛蟠一下船便东张西望,指着远处金碧辉煌的酒楼叫道:“娘快看!那‘醉仙楼’的鎏金匾额,比咱们金陵的‘望江楼’还要气派!”

薛宝钗扶着母亲的手臂,轻声道:“大哥仔细脚下。”她今日穿着藕荷色绫袄,外罩月白比甲,虽不施粉黛,却自有一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韵致。眼角余光却已将京城繁华尽收眼底,心中暗忖:“果然‘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这京城气象,非金陵可比。”

行至宁荣街,但见两座国公府邸相对而立,朱漆大门上铜钉灿灿,门前一对汉白玉石狮威风凛凛。薛姨妈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低声道:“早听说贾府富贵,不想竟至如此。”

王夫人已带着周瑞家的在侧门等候。见薛家车马到来,脸上堆出三分笑意:”妹妹一路辛苦。”目光却在薛家那二十余口描金箱笼上打了个转。

次日清晨,王夫人领着薛家众人往荣庆堂拜见贾母。

穿过五进院落,薛宝钗暗暗心惊。但见处处雕梁画栋,步步锦屏绣幕,连廊下挂着的鸟笼都是錾金银丝的,里面养着一对稀有的蓝喉歌鸲。这般富贵,饶是她见多识广,也不免暗自咋舌。

贾母端坐在紫檀罗汉榻上,见众人进来,笑呵呵道:”这就是薛家的丫头?快过来让我瞧瞧。”

薛宝钗上前盈盈下拜:”晚辈薛宝钗,给老祖宗请安。”

贾母定睛一看,只见这姑娘:

“眉似远山含翠,眼如秋水凝波”

“唇若涂朱,齿若编贝”

“站在那里,便是一幅活生生的仕女图”

贾母不由赞叹:“好个齐整的孩子!比画上走下来的还标致。”拉着宝钗的手问长问短。薛姨妈在一旁赔笑,心里却打着算盘:“若宝钗能入选宫中,我薛家也算攀上高枝了。”

当夜,梨香院内。

薛姨妈喜滋滋地翻检着贾母赏的衣料:“到底是国公府,这云锦上的缠枝莲纹,比咱们在金陵见的精致多了。”

薛宝钗却拿起一方帕子细看:“母亲且看,这帕子边缘少绣了两道金线,只怕是荣府统一采买的次品。”

“你这孩子尽挑刺。”薛姨妈不以为然,“你姨妈待咱们多好,特意拨了这院子...”

话音未落,忽听窗外婆子议论:“...太太今儿又支了五千两银子,说是给宝二爷打点国子监...”

薛宝钗眸光一闪:“母亲可听见了?姨妈前儿说府里艰难,一面却如此挥霍。”

薛姨妈摆手笑道:“你姨妈这是看重咱们,才不避讳...”

“母亲!”宝钗急得扯住母亲衣袖,“她分明是...”话到嘴边化作一声轻叹,将茶盏重重一放。青瓷底在案几上磕出清脆声响,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日后,薛蟠醉醺醺地从酒楼回来,一进门就嚷道:“了不得!你们猜我听见什么?那琰大哥...就是过去西跨院那个...”

薛姨妈皱眉:“又吃酒胡吣!”

“千真万确!”薛蟠手舞足蹈,“如今人家是镇武伯!前儿在战场上一人撕了鞑子大将!”说着竟比划起来:“就这么‘咔嚓’一拧——”

“大哥!”薛宝钗突然厉喝,惊得薛蟠一个趔趄。

室内霎时寂静。宝钗缓步至窗前,望着西边那抹残阳,轻声道:“女儿倒听说,这位伯爷与荣府...不甚和睦?”

薛蟠酒醒三分,压低声音:“何止不和!琏二哥故后,他可是迎娶了姑表妹...”

薛姨妈大惊失色:“这,这怎么能行呢...”

宝钗指尖一颤,绣绷上的芍药顿时洇开一点猩红。她凝视着那抹红痕,忽道:“母亲,明日我去拜访凤姐姐。”

“这...”薛姨妈迟疑,“却也应该走一趟...”

宝钗取下发间金簪,在烛火下细细擦拭,簪头凤目嵌着的红宝石忽明忽暗,恰似她眼中闪烁的盘算。

(今日万字送上,请各位读者大老爷赏脸!)

(新书开局不易,躺平郎在此跪求各位读者大老爷多多收藏之。“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求月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