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综武争霸:开局一队迅猛龙 > 第十一章范仲淹
换源:


       想起陆云,辛弃疾脸上透露的是敬重和忠诚。

探子见此,也露出一个由心的笑容,陆云可以说就是龙汉的天。

“辛先生,那诸葛正我他们怎么办?”这时,探子开囗问了一句。

“带他们来见我吧。”辛弃疾见状,便开口说道。

探子一听,就应了一声,便准备离开,只是刚走了几步,辛弃疾便再次说道:“对了,去请希文过来。”

希文就是范仲俺,这也是千古留名的名人。

“是先生。”探子闻言,便抱拳道。

随后,便快步离开。

辛弃疾看着探子的背影,喃喃自语起来:“希望赵佶不要异想天开,我们龙汉可不是泥捏的…………”

对于诸葛正我他们的过来,辛弃疾其实已经猜出来了,只是他需要确认一下。

……

十几分钟后,一阵沉稳而带着爽朗笑意的声音已由远及近:“哈哈哈,幼安,可是主公凯旋在即,龙渊都又要添几分锐气了?”

话音落处,一位与辛弃疾年岁相仿的中年男子已大步跨入厅堂。此人身材颀长挺拔,面容方正,肤色是久经风霜的微赭色,眉宇间凝聚着一股浩然正气与深沉的忧思。

他衣着简朴,一身深青色的布袍浆洗得有些发白,袖口和下摆甚至沾着几点泥痕,显然刚从田间或工地上过来,步履间却带着山岳般的稳重和江河奔流般的沛然气势。正是辛弃疾口中的“希文”——范仲淹。

与辛弃疾的儒雅蕴藉、锋芒内藏不同,范仲淹的气质更显外放刚毅,如同未出鞘的古剑,沉雄中透出逼人的锋芒。

他眼神明亮如炬,扫视间仿佛能洞悉世事,嘴角常含一丝若有若无的坚毅弧度,那是历经沧桑、百折不挠的印记。

他腰间没有悬挂玉佩,反而挂着一柄样式古朴的长剑,这并非装饰,而是龙汉尚武之风在他身上的体现,也暗示着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文武全才。

“希文兄!”辛弃疾笑着迎上,执手相引,“消息灵通?怕是又去巡视新开的灌渠了吧?看你这一身风尘。”

“民生即国本,不敢懈怠。”范仲淹坦然一笑,声若洪钟,径直在辛弃疾下首坐下,动作干脆利落,毫无文士的扭捏,

“主公回师,实乃龙汉之幸。将士浴血,百姓翘首,当以盛礼迎之。”他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如电般射向辛弃疾,“不过,幼安急召,怕非仅为此事?方才见探子匆匆而去,可是有客自远方来?”

辛弃疾收敛笑容,正色道:“希文兄明察秋毫。确有不速之客,来自大宋。”他将探子汇报的诸葛正我一行已抵达龙渊都东门的情况详细道来。

范仲淹听完,浓眉微蹙,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击,发出沉稳的笃笃声,仿佛在敲打无形的战鼓。

“诸葛正我?大宋神侯府诸葛小花?还带着四大名捕…冷血、铁手、无情、追命?”他眼中精光闪烁,“阵仗不小。赵官家这次派出的,倒不是蔡京、童贯那等浊流,总算还存了几分清醒。”

“清醒?”辛弃疾嘴角勾起一丝冷峭的弧度,“怕是他深知蔡京、童贯之流来此,必会火上浇油,反坏了他的‘好事’。诸葛正我老成持重,又与我等…也算是旧识,

派他来,无非是想打打感情牌,再晓以‘大义’,行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赵佶所求,无非是兵不血刃,将我龙汉这‘燕云故地’连同千万生民、膏腴之土,尽数纳入他大宋版图之下,成就他所谓的‘中兴’之功。”

“哼!”范仲淹冷哼一声,声音不大,却如金石交击,带着凛冽的寒意,“好一个‘中兴’!燕云十六州,自石敬瑭拱手献契丹,大宋何曾真正拥有?大宋立国百年,太祖、太宗何等雄才,数次北伐皆饮恨而归。

檀渊之盟后,更是视此地为畏途,弃之如敝履!如今,此地在我龙汉将士尸山血海中光复大半,百姓方得喘息,重建家园,他赵官家躲在汴梁暖阁里,听几首新词,画几只瘦鸟,就敢做此摘桃之想?真当天下英雄都是他赵家的奴才不成!”

范仲淹越说越是激愤,胸中那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郁勃之气沛然而出。

他猛地站起身,在厅中踱了两步,布袍无风自动:“诸葛正我此人,我素知其名。忠义无双,心怀苍生,确是大宋难得的一股清流。然其忠,终究是忠于赵宋。此番前来,名为使节,实为说客。

其使命核心,必是携赵佶旨意,以‘大宋正统’之名,或诱以高官厚禄,或胁以大军压境,迫主公归附!

幼安,你我皆曾为宋臣,深知赵宋朝廷对武备之忌惮,对边功之猜疑。龙汉以武立国,锐气方张,若归大宋,必遭层层掣肘,最终难逃被肢解、被削弱的命运!

届时,我等心血付诸东流,这千万刚刚摆脱异族铁蹄、初尝安宁的百姓,又将陷入何种境地?”

辛弃疾深以为然,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希文兄所言,直指要害。赵佶打得好算盘,却低估了我龙汉的骨气与根基。

诸葛正我此行,注定徒劳。但如何应对,却需斟酌。此人及四大名捕,非是奸佞,不可轻慢。然龙汉尊严,更不容丝毫折损。”

范仲淹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辛弃疾:“幼安之意是?”

辛弃疾沉吟片刻,缓缓道:“其一,礼数不可缺。诸葛正我乃当世高人,四大名捕亦各有千秋。主公未归,你我二人便代表龙汉出面接见。以礼相待,使其见识我龙汉气象,非是草莽流寇,而是有礼有节、根基深厚的新朝!

其二,立场不可移。待其表明来意,无论其言辞如何委婉动听,核心必是归附。届时,你我需明确告知:龙汉乃千万军民血战所立,非大宋之藩属,更非无主之地!燕云光复,靠的是龙汉将士的刀剑,而非汴梁的一纸诏书。

其三,示之以威,亦晓之以理。可安排其参观龙渊都城防、市井繁荣、军械工坊,甚至…若有机会,让其见识我龙汉新军之整肃。让其明白,龙汉有自立之志,亦有自立之力!

同时,点明赵宋朝廷重文抑武、冗官冗费之弊,暗示其若强行逼迫,只会令亲者痛,仇者快。诸葛正我非是愚忠之人,他心中自有衡量。”

范仲淹听完,眼中露出赞赏之色,抚掌道:“善!幼安此策,刚柔并济,深合我心!礼,是炎黄之邦的体统;威,是乱世立足的根本;理,是说给明白人听的。诸葛正我若能看清大势,自会权衡。若他执迷…哼,那也只能兵来将挡!我龙汉的三十万将士可不是软脚虾。”

然后他顿了顿,补充道,“那四大名捕中,无情盛崖余心思最为缜密。可稍加留意,此人观察入微,或许能从细微处,更真切地感受到我龙汉的生机与力量,这比我们空口说教更有说服力。”

辛弃疾点头:“希文兄思虑周全。尤其点明赵宋之弊,切中要害。诸葛正我亲眼目睹我龙汉新气象,再对比大宋暮气沉沉,心中必有波澜。”

他望向厅外,龙渊都的喧嚣似乎隐隐传来,“主公三日后便回。在此之前,稳住宋使,使其知难而退,便是你我之责。

待主公归来,自有定夺。龙汉立足之本,在于民心,在于军威,在于我等同心戮力开创的这片基业,岂是赵佶一纸空文可以动摇?”

范仲淹重新坐下,腰背挺直如松,目光坚定如磐石,沉声道:“正是!龙汉非一人之龙汉,乃万千生民之龙汉,是无数英烈热血浇灌之龙汉!

我等在此,便是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根基。诸葛正我若识时务,便该知道如何回禀他的官家。若不然…”

他按了按腰间的剑柄,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隐隐透出,“龙渊深潭,潜龙已醒,岂容他人觊觎!”

(新书发布,小作者在这里360度跪求各位大大给小弟一些鲜花评价票,小弟会继续努力码字的,有成绩才有动力码字!!再这里跪求各位大佬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