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人在大庆,从四凶将开始征服诸天 > 第二十二章:朝堂弹劾!庆帝的疑心!
换源:


       翌日,晨曦微露,紫禁城的宫墙被镀上了一层淡金色的光晕。

厚重的宫门缓缓开启,沉闷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中回荡。

庆国早朝,即将开始。

太极殿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雕龙画凤的梁柱,更显庄严肃穆。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依照品阶,分列于丹陛两侧,神情各异。

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气息。

四皇子李彻夜宿花船,与那名动京都的北齐花魁司理理“共度良宵”的消息,经过一夜的发酵,早已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在整个朝野掀起了轩然大波。

此刻,几乎每一位官员的脸上,都带着探寻或幸灾乐祸的表情,目光时不时地瞟向太子与二皇子所在的位置。

朝会序幕拉开。

钟磬之声悠扬响起。

太子李承乾与二皇子李承泽,几乎在同一时刻,交换了一个深藏算计的眼神。

那眼神中,有联手的默契,更有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期待。

随即,两人一同从班列中走了出来,动作整齐划一,仿佛排练过无数次。

“父皇!”

太子李承乾率先发难,他的声音带着刻意压抑的悲愤,一张尚算俊朗的脸庞此刻布满了痛心疾首的神情。

他高举手中笏板,声调陡然拔高。

“儿臣有本启奏!”

“四弟李彻,身为皇子,本应恪守礼法,为国分忧,为天下表率!”

“然,其却罔顾身份,不知检点,沉迷于风月场所,与那身份不明的北齐女子彻夜厮混!”

他每一个字都咬得极重,仿佛要将李彻钉在耻辱柱上。

“此等行径,已令我庆国皇室颜面荡然无存!令天下百姓对我皇室指点评说,耻笑不已!”

“长此以往,纲纪何在?国法何存?”

“恳请父皇降下雷霆之怒,严惩四弟,以正国法,以儆效尤,以清我庆国风气!”

太子一番话说得慷慨激昂,配合着他那痛惜的神态,倒真有几分忧国忧民的储君风范。

他话音刚落。

“儿臣附议!”

二皇子李承泽立刻踏前一步,声音比太子更为尖锐,语气也更为激烈,带着一股不加掩饰的狠戾。

“父皇!四弟之行径,简直是荒唐至极!荒谬绝伦!”

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似乎已经看到了李彻被严惩的下场。

“身为皇子,不思进取,却与敌国女子牵扯不清,此等丑闻,若不严加惩处,天下臣民将如何看待我庆国皇室?”

“我庆国威严何在?皇室尊严何在?”

“长此以往,人心涣散,国将不国!”

二皇子的话语如同一把把尖刀,直刺要害。

“恳请父皇即刻下旨,将四弟圈禁于其府中,令其闭门思过,深刻反省!否则,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安社稷!”

两人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

言辞恳切,义正辞严,仿佛他们真的是为了维护皇家颜面,为了庆国的江山社稷。

他们身后的党羽,见主子发起了总攻,也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一般,纷纷从队列中站了出来。

一时间,朝堂之上,弹劾李彻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臣附议!四皇子行为不检,有亏圣德,理应严惩!”

“臣亦附议!北齐女子身份诡秘,四皇子与之过从甚密,恐有隐患,不可不察!”

“请父皇圣断,以正视听!”

整个太极殿内,似乎都充斥着对李彻的口诛笔伐。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那高高在上的龙椅。

他们都在等待。

等待着龙椅上那位九五之尊的雷霆之怒。

毕竟,皇子与传闻中的敌国暗探不清不楚,这在任何一个王朝,都是足以引发轩然大波的天大丑闻。

不加以严惩,何以服众?

然而,出乎了殿内所有人的预料。

龙椅之上的庆帝,那张威严的面容上,非但没有半分他们预想中的震怒。

甚至连一丝不悦的神色都难以寻觅。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谁也看不懂的、近乎于玩味的、古怪至极的笑意。

那笑意很淡,却如同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

他的手指,依旧保持着固有的频率,轻轻敲击着光滑的龙椅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

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仿佛敲击在他们的心弦之上。

庆帝深邃如同古井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那两个义愤填膺、卖力表演的儿子。

他的心中,却在此刻飞速地运转着无数念头。

老四,李彻。

朕的这个儿子,真的会如此愚蠢吗?

庆帝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李彻近来的一系列反常举动。

不久之前,靖王府诗会之上,他以一首《山居秋暝》技惊四座,展现出与其病弱外表截然不符的绝世才情。

那份从容淡泊,那份意境高远,绝非庸碌之辈所能拥有。

而后,便是醉仙居内,那首荡气回肠的《琵琶行》。

此曲一出,不仅令满座皆惊,更是引得京都文坛为之震动,赞誉不绝。

这个儿子,最近的表现,实在太过亮眼。

也太过……反常了。

他那副常年病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外表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颗心?怎样的灵魂?

夜宿花船,与北齐花魁共度良宵。

这桩风流韵事,乍听起来,不过是少年皇子按捺不住的荒唐行径,是年轻人常见的孟浪之举。

可庆帝是谁?

他是一手缔造庆国辉煌的一代雄主。

他是浸淫权谋算计数十载的顶尖宗师。

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巧合”二字。

一个刚刚以绝世才华为自己赢得了初步声望的皇子。

一个开始在朝堂内外崭露头角的皇子。

转过头,就做出这等自毁名声、授人以柄的蠢事?

这,不合常理。

完全不合常理!

事出反常,必有妖孽!

庆帝的疑心,在这一刻,第一次真正地、如同燎原之火般强烈地升腾了起来。

他开始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这个一直以来被视为“无用”、“病秧子”的儿子,或许……根本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他这一系列看似矛盾、实则高调至极的行为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连自己都未能看穿的深层目的?

是为了声名?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那北齐花魁司理理,当真只是一个风尘女子那么简单?

老四此举,是在试探?还是在传递某种信息?

无数的疑问,如同潮水般涌上庆帝的心头。

他越想,便越觉得这个四儿子深不可测。

想到此处,庆帝敲击扶手的手指微微一顿。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平静,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太极殿。

“此事,朕知道了。”

只有短短六个字。

没有愤怒。

没有斥责。

更没有众人预想中的惩处。

只有一句轻描淡写,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的“知道了”。

“退朝吧。”

话音落下,庆帝缓缓起身,在一众内侍的簇拥下,径直向后殿走去,留下满朝文武错愕当场。

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承泽,彻底愣住了。

他们脸上的“悲愤”与“痛心”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掩饰的惊愕与茫然。

他们精心准备好的一大堆后续说辞,那些足以将李彻彻底踩入泥潭的攻讦之语,此刻全都堵在了喉咙里,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父皇的反应,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这和他们设想的剧本,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让他们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

而这,也正是远在宫外某处,密切关注着朝堂动向的李彻,想要看到的结果。

他知道。

从今天起,龙椅上那位心思深沉、多疑猜忌的父皇,再也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简单的“废物”了。

他的棋局,才刚刚开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