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隐金銮》第六章遗诏迷局
晨雾未散时,苏挽月已站在乾元殿外。她捧着太后遗留的锦囊,袖口被寒风灌得猎猎作响。皇帝站在阶下,玄色大氅被风吹得翻卷,腰间虎符与她的玉佩交相辉映,像两簇跳动的幽火。
“进去吧。“皇帝抬手推开殿门,“陈玄已让人封了慈宁宫,除你我,再无第三人。“
慈宁宫的正殿里,太后的棺椁已停放在正中央。檀香混着松木香,熏得人鼻腔发酸。苏挽月跪在蒲团上,将锦囊放在供桌上,绢帛上的“日月重光,镇北归位“八个字在烛火下泛着金红。
“陛下,“她侧头看向皇帝,“这八个字,该作何解?“
皇帝未答,指尖轻轻抚过棺椁上的金漆。那是孝端皇后的棺椁,与太后的仅隔一堵墙。“当年孝端皇后难产,太医院说保不住大人,也保不住皇子。“他的声音低沉,“可苏清欢却抱着个死婴来找我母妃,说要'以命换命'。“
苏挽月的心跳漏了一拍。她想起太后临终前的话:“真正的镇北王...而是...“或许答案就藏在这棺椁里?
“开棺。“皇帝突然开口。
陈玄的脸色骤变:“陛下,这不合规矩!“
“规矩?“皇帝冷笑,“当年孝端皇后的遗诏被太后藏了二十年,如今人死了,棺椁倒成了圣物?“他转向苏挽月,“你外祖母用命换来的真相,该见光了。“
棺盖被掀开的瞬间,苏挽月倒抽一口冷气。棺中并非孝端皇后的遗体,而是个裹着金红色襁褓的婴孩——皮肤虽已干瘪,眉眼却与皇帝有七分相似。
“这是...“苏挽月的声音发颤。
“二十年前,孝端皇后生下的是双生子。“皇帝的指尖划过婴孩颈间的银锁,“一个男婴,一个女婴。男婴被太后以'保皇嗣'为由抱走,女婴...被苏清欢用虎符调了包,送去了苏府。“
苏挽月的头晕目眩。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何总被沈氏针对——沈氏要找的,根本不是什么虎符,而是她这个“本该死在二十年前“的镇北王嫡女。
“那女婴...“她看向棺中的婴孩,“就是我?“
皇帝摇头:“不。你是我母妃的嫡女,而棺中这个...才是真正的镇北王世子。“他指向婴孩腰间的玉佩,“与你颈间的'日月重光',是一对。“
苏挽月颤抖着摸出自己的玉佩。两块玉贴合的瞬间,发出清越的鸣响,竟与太后耳后的疤痕、虎符的纹路形成完美的共鸣。
“所以太后杀了孝端皇后,杀了苏清欢,杀了采苓,“苏挽月的声音发紧,“因为她们都知道,真正的镇北王血脉,根本不在她手里。“
“她更怕的,是这孩子活着。“皇帝指向棺中婴孩,“二十年来,太后派了无数杀手,可每次都被苏清欢的人截杀。直到三个月前,苏清欢的贴身丫鬟送来消息,说这孩子...还活着。“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林昭捧着个青铜匣子冲进来,额角渗着血:“陛下!漠北王庭的使者闯进来了!他们说...要见'真正的镇北王'!“
苏挽月霍然起身。她看见林昭手中的匣子——与张妈妈临终前塞给她的半本账册,锁扣纹路一模一样。
“带他们去偏殿。“皇帝将虎符塞进苏挽月手中,“我去看看。“
偏殿里,七个身着狼皮大氅的骑士正站在中央。为首的男子掀开兜帽,露出左脸狰狞的刀疤——正是那日在承露殿假扮使者的“沈氏侄子“。
“镇北王世子何在?“他的声音像刮过砂纸,“我们大单于说了,只要见到真血脉,立刻退兵!“
林昭将青铜匣子放在案上,匣盖“咔嗒“打开。里面躺着半块虎符,与苏挽月手中的严丝合缝。“这是镇北王当年留下的兵符,“他指向刀疤男,“当年大单于背叛镇北王,用这半块虎符骗走了十万大军。“
刀疤男的瞳孔骤缩。他突然抽出腰间的弯刀,直指苏挽月:“你是镇北王的女儿?那我便取了你的头颅,献给大单于!“
苏挽月不退反进。她反手抽出皇帝腰间的佩剑,剑锋划过刀疤男的手腕。鲜血溅在虎符上,竟与玉佩的“日“字纹路融为一体,发出刺目的金光。
“原来...“刀疤男捂着手腕后退,“虎符需得'日月重光'才能激活...镇北王的血,果然不同。“
殿外传来禁军的喊杀声。皇帝持剑冲进来,身后跟着陈玄和一队御林军。“拿下!“他一声令下,禁军如潮水般涌进偏殿。
刀疤男被按在地上时,突然笑了:“你们以为杀了大单于就能阻止?他的儿子已带着二十万大军,过了雁门关!“他看向苏挽月,“真正的镇北王,该去草原看看了。“
苏挽月的心跳如擂鼓。她望着皇帝,又看了看手中的虎符与玉佩——原来“镇北归位“,从来不是回到京城,而是回到属于镇北王的土地。
“陛下。“她转身看向皇帝,“臣妾有个请求。“
“说。“
“请让臣妾率三千轻骑,北上雁门关。“她的声音坚定,“臣妾要亲眼看看,这二十年的血,究竟该由谁来还。“
皇帝的目光落在她颈间的玉佩上,突然笑了:“好。朕准你带林昭、陈玄随行,再拨两千玄甲军。记住,“他指尖轻点她的眉心,“你不是去送死的,是去让天下人知道——镇北的月亮,该圆了。“
是夜,苏挽月在慈宁宫的偏殿整理行装。春杏捧着件玄色大氅进来,毛领上绣着并蒂莲:“姑娘,这是陛下让人连夜赶制的。“
苏挽月接过大氅,指尖触到内衬的暗袋——里面塞着半本账册,和太后临终前给的遗诏。她翻开账册,最后一页的字迹与母亲的血帕重叠:“月儿,若有一日见着能合符的人,便带他去漠北,找你外祖母的墓。那里,藏着你父亲当年留下的兵书。“
窗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苏挽月望着窗外的月亮,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温度。她摸了摸颈间的玉佩,又看了看腰间的虎符,嘴角扬起一抹清冽的笑。
“春杏。“她轻声道,“明日出发前,替我去祠堂拜拜母亲。就说...她的女儿,终于要去见真正的镇北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