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2004:重塑家庭 > 第16章 我靠一张表格搞定了整个社区!
换源:


       清晨五点半,我被厨房的动静弄醒。

掀开被子坐起来,隔着墙都能听见笼屉碰撞的清脆响声——母亲又比往日早了二十分钟。

揉着眼睛推门出去,灶台上的蒸汽正往房梁上蹿,母亲的蓝布围裙前襟全是面粉点子,左手攥着面团,右手还在往秤盘里撒酵母。

见我进来,她抬头笑了笑,额角的汗珠顺着发梢往下滚:“昨天订了一百二十个红糖馒头,三笼根本不够蒸。砚砚你去把小方桌搬到门口,等会儿要给李奶奶留的无糖馒头得单独放......”

“妈,您先歇会儿。”我抄起竹扫帚把灶台边的面粉渣扫进畚箕,“我昨天想了一宿,订单量涨成这样,咱们不能再手忙脚乱了。”

母亲的手停在面团上。

她的指甲缝里还沾着干面粉,指节因为常年揉面有些变形——前世她就是这样,直到父亲赌输了钱,馒头铺被抵了债,她的手才闲下来,却也开始整夜整夜地搓着空了的面盆掉眼泪。

“咋?你还想搞啥新花样?”她扯过搭在椅背上的毛巾擦手,可擦了两下又去掀蒸笼,“上次你说给每户发预订卡,我还担心人家嫌麻烦,结果倒好......”她望着案板上排得整整齐齐的面团,忽然笑出了声,“昨天张婶说她闺女在银行上班,都跟同事夸咱们的馒头‘比订早餐APP还准’。”

我从裤兜里掏出叠得方方正正的笔记本。

这是我用攒了三个月的零花钱买的硬壳本,封皮已经磨得起毛,里面夹着前世做机械维修时记的故障处理表——现在,那些密密麻麻的齿轮参数全被我划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红笔标粗的“社区团购管理系统”。

“妈,咱们得立规矩。”我翻开本子,指着第一页画满格子的纸,“就像工厂流水线似的,什么时候揉面、什么时候发酵、什么时候配送,都得有个数。我昨天把这半个月的订单全列出来了,2号楼李奶奶每天要两个无糖馒头,5号楼王老师每周一要十个菜包,这些都能提前算好。”

母亲凑过来看,发梢扫过我的手背。

她的眼睛突然亮起来:“这‘楼栋号’‘住户数’‘预订类型’......你这表格,比我记在烟盒纸上的管用多了!”

“不止这个。”我翻到第二页,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着“晴”“雨”“节假日”的备注,“下雨天路滑,配送优先级得往远楼栋调;儿童节前,带枣花的小馒头要多蒸两笼。昨天我去买墨水,看见隔壁文具店有带背胶的标签纸,咱们给每户门口贴个编号,爸送的时候对号拿,保证不出错。”

“行!”母亲一拍案板,震得面团都颤了颤,“等下我就去买标签纸,你帮我写号码。对了,你爸今儿早班要去研究院拉材料,等他回来正好能试新流程......”

“妈!”我赶紧拽住她要往围裙里塞钱的手,“您先把这笼馒头蒸上,标签纸我下学顺路买。”

她愣了愣,突然伸手揉我的头发。

她的手带着酵母的暖香,比前世最后一次摸我时有力多了——那时她在医院走廊,手凉得像块冰,说“砚砚,别给妈治了,省点钱......”

“我家砚砚真是长大了。”她低头重新揉面,声音闷在蒸汽里,“昨天你爸回来跟我说,现在送馒头比开货车还顺溜。他说那竹筐该换保温箱了,我琢磨着......”

“叮铃——”

门帘被风掀起,父亲推着自行车进来,后车架的竹筐里还沾着露水。

他的蓝工装前襟别着支铅笔,见我和母亲看他,嘿嘿笑着把铅笔拔下来:“秀枝,我在2号楼302门口画了个小三角,那户张阿姨总说馒头凉得快,我想......”

“爸,您看这个。”我把笔记本递过去。

他摘下沾着机油的手套,手指在表格上轻轻划过,像在摸他最宝贝的那辆老货车。

“楼栋号、预订类型......”他念着,突然抬头看我,“昨天送5号楼的时候,我还在想,要是能提前知道哪户要菜包哪户要馒头,就不用来回翻竹筐了。你这表格,比导航还管用!”

“下午我去买标签纸,每户门口贴编号。”我指着“配送优先级”那一列,“下雨天先送7号楼,那边路不好走;周末多送1号楼,住的都是带孩子的年轻夫妻......”

“好!”父亲一拍大腿,震得自行车铃铛响了一声,“我这就去把竹筐擦干净,等标签贴上,咱们按号装,保证一个都错不了!”他转身要走,又回头冲母亲笑,“秀枝,你今儿少揉两笼面,等我回来帮你......”

“去你的!”母亲抄起块面团作势要砸,却在他跨出门槛时声音温柔了些,“路上慢着点,别又撞着花坛!”

中午放学,我抱着一沓印着“周氏馒头”的意见反馈卡往家跑。

路过3号楼时,王奶奶正跟老李头说话:“你瞅那标签纸,红的是无糖,蓝的是红糖,多清楚啊!我家小孙子现在天天数着门牌号等馒头,比等动画片还积极。”

“那是你家砚砚有本事。”老李头晃着保温杯,“昨天我去公园下棋,老张头还说,他们小区的早餐摊要是有这规矩,也不至于总把他的咸豆腐脑端成甜的......”

我加快脚步往家走,裤兜里的反馈卡被攥得发皱——这是我用攒的零花钱印的,背面印着“您的意见,是馒头变甜的秘方”。

前世送外卖时,我见过太多商家因为忽视顾客需求倒闭,现在,我要把这些声音变成馒头铺的底气。

推开厨房门,母亲正对着表格核对订单。

她面前的玻璃罐里插着半打反馈卡,最上面那张是粉色的,字迹歪歪扭扭:“能不能加个‘儿童营养馒头’?我家小宝不爱吃菜,要是馒头里能加胡萝卜、菠菜,他肯定喜欢!”

“这是2号楼401的小林媳妇写的。”母亲把卡片递给我,眼睛里闪着光,“她说她在幼儿园上班,要是咱们能做,她帮着宣传。砚砚你说,咱们是不是该试试?”

我摸着卡片上的字,指尖碰到“儿童营养”四个字时,前世那个蹲在幼儿园门口,看着别人家孩子吃点心的小宝突然浮现在眼前——前世小宝因为营养不良总生病,他妈后来跟人说,要不是馒头铺关了,她早该给孩子订营养馒头了。

“做!”我翻出随身带的小本本,“明天我去菜市场买胡萝卜汁,先蒸两笼试试。妈,您记着,等会儿给小林媳妇送馒头时,多放两个新蒸的,就说......”

“就说感谢她提意见,这是试吃的。”母亲笑着接话,手已经开始往面盆里倒温水,“你去把案板擦了,咱们今儿就揉胡萝卜面团。对了,你爸刚才回来,说保温箱买回来了,在院子里放着......”

傍晚,父亲蹬着自行车去配送。

竹筐换成了蓝白相间的保温箱,箱盖上贴着我手写的“周氏社区团购”。

他骑出巷口时,我看见他低头看了眼别在车把上的表格,然后抬头冲我笑——那笑容里没有前世赌场里的麻木,只有实实在在的劲头。

“砚砚,明天把表格再抄一份!”他的声音混着晚风飘过来,“老张头说他们小区也想订,我跟他说,等咱们把这一片理顺了,就去他那儿开摊!”

我站在门口望着他的背影,直到自行车拐过街角。

转身回屋时,看见母亲正对着新蒸的胡萝卜馒头拍照——她举着父亲淘汰的旧手机,屏保还是我小学毕业照。

“等下把这照片洗出来,贴在铺子里。”她把馒头装进保鲜盒,“小林媳妇说要发朋友圈,咱们得让人家拍得好看点。”

“妈,您现在比我还会琢磨。”我笑着帮她理了理围裙带子。

“那还不是跟你学的。”她把保鲜盒递给我,“去给2号楼401送试吃,路上小心......”

深夜,我趴在窗台上写日记。

月光透过玻璃洒在本子上,把“社区生活服务网络”几个字照得发亮。

楼下传来母亲收拾蒸笼的声音,我数着那“叮叮当当”的响动,突然想起她白天揉面时说的话:“现在订单多是多,可我这老胳膊老腿的,要是能多个人搭把手......”

笔杆在指尖转了两圈,我在日记最后加了一句:“得想办法减轻妈的负担。”

翻页时,窗外飘来一声轻响。

我探出头,看见厨房的灯还亮着——母亲的影子在玻璃上晃动,她正踮脚往最高层蒸笼里放面团。

月光照在她发间的银丝上,那些我白天没注意到的白发,此刻像落了层霜。

我合上日记本,听见钟表敲响凌晨一点。

明天,我得早起。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