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他在山庄客房中盘膝而坐,细细回味与胡一刀的对话。
北斗七星在窗外闪烁,如师言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而他的路,还在继续。
翌日清晨,他就起身整理行囊。走出房门时,胡一刀已站在院中,手中握着一柄用布包裹的刀。
“带上它。”胡一刀将刀递来,“这是当年我在雪山绝壁中所得,未曾动过。如今交给你,或许能助你走得更远。”
梁毅接过刀,入手沉稳,隐隐有寒气透出。他虽未拔刀细看,但心中已知这并非凡品。
“师父……”他欲言又止。
胡一刀摆手一笑:“去吧,别让江湖等你太久。”
梁毅深吸一口气,抱拳一礼,转身而去。
风从山间吹过,道袍猎猎作响,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晨雾之中。
一路南下,他避开大路,专挑山林小径。
他知道,清国虽已安定,但东厂与鳌拜仍在暗中窥视。他不想因自己而牵连他人。
数日后,他抵达边境,换上一身普通布衣,混入商队南下明国。
明国地势开阔,山川秀美,城池繁华。
梁毅此番重临,心境早已不同往昔。
他不再是一介初出茅庐的小子,而是带着目标而来——内功。
他直奔武当山。
山门高耸,云雾缭绕。守山弟子见他独自前来,神情冷淡:“张真人闭关三月,不见外客。”
梁毅不争不怒,只说了一句:“我愿在此等候。”
他就在山门前寻了一块青石坐下,每日清晨练功,夜晚悟道。风雨无阻,不曾挪步。
第一日,弟子们看他古怪,有人笑问:“你这般坐着,是求仙还是求人?”
梁毅笑道:“既是求人,也是求己。”
第二日,弟子们已习以为常,偶尔有人路过,会多看几眼。
第三日,张三丰的亲传弟子宋远桥亲自下山,立于梁毅面前:“你若真有诚意,便随我上来吧。”
梁毅起身,拍了拍尘土,跟了上去。
进入武当大殿时,已是黄昏。夕阳透过窗棂洒在殿中,照得香炉青烟袅袅。
张三丰端坐蒲团之上,双目微阖,似睡非睡。
“你来了。”他忽然开口,声音平和如水。
梁毅上前一步,躬身行礼:“晚辈梁毅,恳请前辈指点。”落在梁毅身上,停顿片刻,似乎有所感应。
“你体内,有一股异于常人的气机。”他说。
梁毅心中一震,面上却不显:“晚辈修习内功尚浅,若有异处,还望前辈指正。”
张三丰点点头,没有追问:“既如此,你可愿接受考验?”
“请前辈赐教。”
“《太极心经》前三章,三日内若能悟透,再谈其它。”
梁毅应声领命。
离开大殿后,宋远桥带他来到一处静室:“此处乃师尊闭关之所,寻常弟子不得擅入。你若能在其中悟透心法,便是天意。”
梁毅步入室内,四面空旷,唯有中央一方蒲团。
他盘膝而坐,取出怀中的符纸,轻轻一划,空间微微扭曲,一道光幕浮现——正是他随身携带的修炼秘境。
他走入其中,时间加速十倍。
外界一日,秘境中便是十日。
他凝神静气,逐字逐句研读《太极心经》。
前三章不过千余字,但字字珠玑,蕴含天地至理。
他一边默念,一边运功体会,反复推敲,直至深夜。
秘境中星辰轮转,他闭目冥想,体内的真气逐渐变得柔和绵长,如同江河汇流,缓缓归于丹田。
两日后,他睁开双眼,眼中清明如镜。
他已通晓前三章奥义,并初步掌握其运息之法。
走出秘境时,阳光正好洒在静室门口。他伸展筋骨,精神焕发。
次日清晨,他再次踏入大殿。
张三丰尚未现身,唯有宋远桥在旁候着。
“如何?”宋远桥问。
梁毅微笑答道:“已悟。”
宋远桥略显惊讶:“三日便成?”
“不敢说全通,但大致已明。”
话音刚落,张三丰缓步走入,目光扫过梁毅,点头道:“不错,你确实已悟。”
他挥手示意宋远桥退下,然后看向梁毅:“你既有此悟性,又有此心性,值得我亲授。”
梁毅心中一喜,忙躬身谢恩。
张三丰并未急着传授心法,而是让他先讲述过往经历。
梁毅将祖师传梦、学艺、破敌、查案之事娓娓道来,言语间虽偶有自嘲,却始终坦然。只是隐瞒了自己穿越而来这个世界的事。
张三丰听罢,沉吟良久,终是开口:“你身上有‘非人之力’,但我观你心性纯正,志在武道,而非权谋。这份执着,难得。”
梁毅苦笑:“前辈说得对,我确实有些异于常人之处,但那不过是辅助罢了。真正的修行,还需靠自身。”
张三丰微微一笑:“你能明白这点,便已胜过许多人。”
自此,梁毅正式成为张三丰门下弟子,开始学习更高深的内功心法。
白日里,他在武当山巅练气;夜里,则在秘境中加深感悟。
他利用金手指“练功加速”,短时间内突破多个瓶颈,令张三丰也颇为惊叹。
张三丰缓缓睁眼,目光如炬,
半月之后,张三丰将一套名为《太虚引气诀》的心法交予他,并叮嘱道:“此功需以心驭气,以意导形。若你真能融会贯通,未来成就不可限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