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心中虽委屈不甘,却也只能跪地认错:太宗爷赎罪!臣孙敢发誓,这些年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拼尽全力治国理政,无奈......是臣孙无能。
求祖宗再教教臣孙!朱棣长叹一声:朕一时之间也想不出良策了...
他本以为自己的计策虽不敢言能完美解危,至少可延缓局势溃败,是以这段时间一门心思投入第五次北征的筹备,不料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那太祖爷可有法子?他老人家许久未见,莫不是上天收回了机缘?
朱由检试探道。既然太宗爷已无计可施,便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太祖爷身上了。
应不至于。若机缘已收,你连朕也见不着了。
朱棣道,据朕所知,父皇因大哥薨逝悲痛成疾,此时应尚未痊愈。
再说,朕的法子已是最优解,他能有何更好的主意?语气中竟带了几分不服气。
朱由检听罢,重重叹了口气,满脸尽是失望之色:莫非天果真要亡大明?休要这般丧气!
朱棣对朱由检的颓态颇为不满,身为帝王,遇事岂能如此模样?
朕与父皇暂无良策,不代表旁人也无。
朕的第五次北征在即,各路名臣良将齐聚京城,朕打算召集他们,以你的境况为命题,令其商议破局之策,再回复于你。
言罢,朱棣起身径直离去。
大宗爷英明!臣孙明日准时在此恭候。
朱由检郑重一拜。永乐朝人才济济,文有三杨等阁老,武有英国公等名将,哪是自己崇祯朝的庸臣可比?
他们定能想出拯救危局的办法。
朱由检重拾几分信心,起身欲离偏殿,忽闻推门声响,一道微微佝偻的明黄身影映入眼帘。
太祖爷?您可算来了!龙体可痊愈了?朱由检忙再度跪地行礼。
起来说话。朱元璋抬手示意,大病初愈的他仍有些虚弱,遂坐到主座上保存体力,你如何知晓咱生病了?
启禀祖宗,是太宗爷所言。
他一直记挂着您的安康,且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这些时日您确在休养罢朝。
臣孙亦日夜为您祈福。朱由检恭敬答道。
帝王言行皆由史官记录于起居注,以备载入国史,记录朱元璋言行的典籍,便是《明太祖实录》。
你倒有心。朱元璋赞了一句,话锋却陡然一转,咱生病的事,他老四倒记得清楚。
既如此,他该知晓咱此时已差不多痊愈,为何不见他在此迎候?成何体统!
莫不是躲着咱,不敢提他坐上皇位的那些勾当?
朱由检心中暗叫不妙:太祖爷竟还不知太宗爷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的经过,单是发现太宗爷做了皇帝便已有这般怨气,若让他知晓详情,怕是在洪武朝便要对身为燕王的太宗爷下手了!
自己身为太宗爷后裔,岂不是也要遭牵连?
怕什么来什么,却听朱元璋缓缓道:他不在,你在也行。
你既是后世之君,定知晓更多内情。
且说来听听,他老四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闻听此问,朱由检心中大惊:这等葬送祖宗的送命题,如何能答?
当下最好的法子,唯有转移话题。
太祖爷,此事暂且不急,待日后臣孙再慢慢禀告。
如今大明局势已万分危急......放肆!
朱元璋面露怒意,打断道,休要转移话题!
上次老四不是给了你计策?依计而行,定能扭转乾坤,莫要动辄言大明危急,徒增丧气!
祖宗明鉴,臣孙岂敢有意扰乱您的思绪?朱由检死不认账,继续将话头往自己的困境上引,实是太宗爷的计策未能见效。
这一月来......他将实施朱棣计策却徒劳无功的情形,又向朱元璋禀报了一番。
朱元璋越听越怒,不顾体弱,拍桌骂道:你这朝廷养的都是些什么庸才?
筹银子筹不来,打仗又畏缩不前。
还有你——这十六年皇帝是如何当的?可曾用心治政御人?竟将大明万里河山管成这般模样?你不称职!
听着这与朱棣如出一辙却更为严厉的训斥,朱由检缩着脖子跪地叩首:臣孙有罪!
朱元璋冷哼一声,怒意未消:
还有这老四——你这边都危如累卵了,他竟连新计策都没琢磨出来?
此刻还不见人影,莫不是想逃避责任?难不成他以为大明落到这般田地,他这个太宗便毫无干系?
因对朱棣心存芥蒂,朱元璋此刻也不管朱由检与朱棣已隔了多少代,径直将崇祯朝的衰败归到朱棣夺位一事上。
祖宗容禀,太宗爷并未逃避。朱由检忙道,他这段时间忙于筹划第五次征讨漠北,以稳固边疆,是以与臣孙当面交流较少。
方才臣孙已向他禀告了境况,他一时也无良策。
加之您不在,他便想召集大臣,以拯救危局为题,共商破局之法。
朱元璋脸色稍缓:算他还有些担当。
正是!
太宗爷也是一心为大明的好帝王......朱由检欲再多赞几句,却见朱元璋脸色又沉下来,便硬生生将后半句咽了回去。
此前一月,是咱低估了你这边局势的复杂程度。
朱元璋轻抚长须,加之咱身体抱恙,未能及时过问,才让你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实不相瞒,咱眼下也未想出良策。不过老四能召集人马集思广益,咱亦能如此。
国史有载,洪武朝养士数十载,英才辈出,他们定有好办法。
臣孙先行谢过太祖爷!朱由检重重磕了一记响头。
朱元璋起身道:起来吧。咱这便回去筹划,明日再来。
说罢,缓步离去。
言毕,
朱元璋便迈着步子朝门外走去,
偏殿之内,很快便又只剩下朱由检一人。
他站起身来,轻轻拭去额头上的尘土,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心中暗自庆幸太祖皇帝能够明事理、知轻重,
没有继续揪住太宗皇帝如何登上皇位之事穷追不舍,
才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欺君的难堪境地。
太宗皇帝这个“儿皇帝”做得艰难,
自己这个“孙皇帝”更是难上加难。
只可惜如今朝局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太祖皇帝说自己不称职,
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反驳,
只能祈求两位祖宗能够想出良策,
助自己和大明王朝度过眼前这道艰难的关卡。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