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天天死谏,老朱人麻了! > 第十章 父王的基业,理当由孤来承袭
换源:


       “不用了,咱只是去太庙,”朱元璋摇摇头,看着朱允炆明显带有疲惫之态的面容,心疼地说道,“这些日子,你既要操心你父王的后事,又要照顾咱,实在是辛苦,

你还是抓紧时间,好好休息吧。”

“这都是孙儿应当做的,

父王离世,孙儿理应为他尽孝。”朱允炆跪地,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

这段时间,朱元璋罢朝休养,

很少接见外臣和皇亲,

唯有朱允炆奉诏,得以在其左右侍奉。

太子妃吕氏以及东宫一系的官员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不同寻常的动向,

在他们的共同协作之下,

朱允炆完美地做到了侍奉皇爷爷与为父王守灵治丧两不误。

“好孩子!

你有这份孝心,咱心里十分欣慰,”朱元璋感动地上前将孙子扶起,“咱现在已经没事了,你可别把自己累垮了。接下来,你多和礼部、工部沟通,跟进你父王陵寝修建的事宜。

这可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朱标正值壮年却突然离世,根本没有提前修建陵寝,

因此朱元璋只得在自己陵寝的东侧,划出一块区域,作为儿子的陵寝,

由礼部和工部牵头,加急进行修建。

“是!孙儿领旨。”朱允炆应声领命。

朱元璋换好常服,又安慰了孙子几句,便乘坐步撵离开寝宫,前往太庙,

由于生病,他已经有一个月没去太庙偏殿了,

心中不免担忧那份机缘会就此消失,

自己无法再见到朱棣和朱由检,

而大明王朝的未来,始终是他最为牵挂的事。

朱允炆跟随皇爷爷来到寝宫门口,目送皇爷爷离去后,也很快返回春和宫。

吕氏得知儿子回来的消息,迅速派人将他召至内院,

“为何没陪着你皇爷爷?这么快就回来了?

莫不是有什么变故?”

“皇爷爷身体已经康复,现在去太庙拜祭了。”朱允炆看着母妃满脸困惑又紧张的神情,摇摇头轻声说道,“他让儿臣先回来好好休息,

还交给儿臣一项差事,参与父王陵寝的修建。

皇爷爷让儿臣保重身体,别累着……”

朱允炆将自己与皇爷爷的对话内容,原原本本地向母妃复述了一遍。

吕氏听完,眉头紧蹙,眼眸轻眨,沉思片刻后,继续说道,

“看来你皇爷爷,还是很看重你的,

接下来的日子,你可要加倍努力,把事情办好。

唯有你得到皇爷爷的喜爱,夺得储位,

我们娘俩,还有允熞、允熙他们才有未来可言。”

朱允炆有些缺乏自信地问道:“可是,母妃,儿臣真的有机会吗?”

“机会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你不全力以赴去尝试,又怎么知道行不行?”吕氏抬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儿子,“再说了,我们还有退路吗?

你父王可是太子,

你跟着刘师傅、黄师傅他们读书,想必研读过史书,

自古以来,失势的太子一脉,后代往往都没有好下场,更何况你父王还是开国太子,

你的王叔们,个个野心勃勃,还手握重兵,

允炆,你要牢记,你并非只是在争夺储位,更是在为我们一家人的生存而奋力拼搏。”

刘三吾、黄子澄皆是翰林学士,负责教授皇孙们学业,

史书更是必修课程,

平日里,朱允炆学习勤奋刻苦,对历史上的种种自然了然于心。

而吕氏的父亲吕本也是学识渊博之人,生前还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的高位,

出身书香门第的吕氏,自然也是通晓古今。

所以,

一提到历史上那些未能成功登基的太子及其家人的结局,

母子二人不禁陷入了一阵沉默。

朱允炆内心满是苦涩。若父王仍在世,他们一家人何至于陷入这般境地?

他抬眼望着母妃眼角新添的细纹,沉声道:儿臣明白了,该争取的必当全力争取,不该再自我迟疑。

吕氏宽慰点头:如此甚好!这春和宫能否容得下咱们一家子,便要看你了。

朱允炆肃然起身行礼:儿臣即刻便去请教黄师傅等人如何办差。父王的基业,理当由孤来承袭。

太庙偏殿内,朱由检满面愁容地向端坐在主位的朱棣禀道:大宗爷,已过去一月有余,您所赐之计臣孙皆已施行,却未见丝毫成效。朱由检得朱棣授计后,即刻着手布置。

他亲自拟定筹银圣旨,以明文颁行天下;又加封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为兵部尚书,令其督师江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赐尚方宝剑,严令其速出潼关剿灭李自成部。

安排好筹银与军务两件大事后,朱由检本满怀信心,即便政务繁忙,仍每日按时至太庙偏殿,欲向两位祖宗禀告进展。

然一月之中,三位皇帝竟未能得见一面——朱元璋因病休养,未曾踏入太庙半步;朱棣则忙于筹备第五次出征漠北,常至约定时辰仍未现身。

朱由检虽偶得见朱棣,却因后者屡屡迟到、自己又急着处理要务,二人除匆匆交流计策执行情况外,再无余暇谈及他事,是以朱棣对永乐朝之后的大明局势仍是一无所知。

直至今日相见,朱由检终向朱棣道出计策推行不利的实情:京城及地方衙门接到筹银圣旨后,几无动静。

臣孙又命官员私下游说,可那些高门勋贵、富户地主皆不愿出钱出力。

军事上,臣孙已授予孙传庭最大权限,望其速战以扭转战局,然据监军奏报,他却按兵不动,对臣孙旨意置若罔闻。

如今京中已传言他欲拥兵自重,甚至与贼寇暗中勾结...

朱由检越说越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孙传庭背叛的画面——毕竟他已将大半兵力交于此人,朝廷再无底牌可恃。

朱棣听罢详述,终不得不接受计策失败的事实,怒拍桌案骂道:朕的计策竟会行不通?这从上到下的官员富户怎的如此不配合?

大明若亡,于他们能有何好处?简直荒谬!

还有你——究竟可曾用心治理天下?已为帝十六载,竟将大明折腾至这般田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