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异世召唤之一统天下 > 第130章 天下大势
换源:


       高渊端坐在御书房内,手中朱笔在舆图上缓缓移动,眉头紧锁。

立储之事已让他焦头烂额数月,朝堂上那些老臣日日进谏,简直要把他的耳朵磨出茧子来。

朝中老臣们三番五次催促他早定国本,可他始终不肯松口。思来想去,高渊最终决定——一扛到底!

哪怕众议汹汹,也绝不妥协,他要等到高稷成年再说。

陛下,孔大人又在殿外求见...内侍小心翼翼地禀报。

高渊猛地将朱笔掷于案上,墨汁溅在舆图上,如同斑斑血迹。又是立储之事?他冷哼一声,传朕口谕,就说朕正在筹划北伐大计,无暇接见!

内侍战战兢兢地退下后,高渊的目光重新落回舆图上。

乾元十一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灾,至今仍在撕扯着申国的根基。虽说南郡的堤坝已在重建,但粮仓里的陈粮终究抵不过日益增长的人口。

既然朝臣们如此不安分,不如找个国家打一仗,让他们把精力都用在战事上。让这些文臣武将都去战场上见真章,别总是在朝堂上吵个没完!

他的手指在北方的赵国、东边的楚国和西面的魏国之间游移,最终停在颍川郡的位置上。

当申国的朝堂还在为立储之事暗流涌动时,广袤的中原大地早已是烽火连天。

乾元十一年至乾元十二年六月之间,天下风云骤变,局势陡转,许多原本看似牢不可破的格局,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被彻底打破。

首先是赵燕之战落下帷幕。这一战,不仅决定了燕国的命运,也让乐磊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史册之上。

可惜的是,这位燕国最后的名将战死沙场,随之陨落的还有燕国最后的希望。若不是后来楚魏之间的大战吸引了赵国注意力,恐怕燕国早已灭亡。

如今的燕国,只能蜷缩在辽东一隅,苟延残喘,等待命运的下一次审判。

齐国在这段时间里收获颇丰。

有了魏国的配合,他们轻松拿下了宋国,获得了济北郡这一战略要地。

虽然此举有失去楚国这个多年盟友的风险,但齐国并不在意。毕竟,楚国如今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顾及其他?

甚至有人私下议论,齐国有意趁楚国虚弱之时,再添一把火。

而中原大地,魏国强势崛起。

一场对楚的大胜,不仅夺取了大半个鲁郡,更一举击溃了齐楚联盟。

魏国从此成为中原霸主,风头无两;反观楚国,则在接连败退之后,士气低迷,军心涣散。

军方几位重量级将领在魏军面前屡战屡败,令楚国上下惶恐不安。甚至连陈国这样的附属国也开始动摇,考虑是否该换个靠山。

关中之地,秦汉陇关之战亦尘埃落定。

汉国终究支撑不住,选择退兵。这场战争虽未造成汉国大规模兵力损失,却因其粮仓多处被毁,导致国力严重受损。

更重要的是,陇关失守后,秦国铁骑随时可出入关中,迫使汉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转向西线防御。逐鹿中原的梦想,恐怕要搁置许久。

秦国虽赢了此战,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作为地处凉州的贫瘠之国,长期与汉国纠缠已耗尽多年积蓄。好在最终保住了陇关,否则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眼下,秦国也需休养生息数年,以图恢复元气。不过,秦汉之间的恩怨尚未终结,未来的冲突,注定不可避免。

吴国与申国同样经历了洪灾的洗礼。

不过吴国毕竟是老牌强国,底蕴深厚,很快便从灾难中恢复过来。

眼见楚国被魏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吴国高层蠢蠢欲动,正密谋再度出兵九江,意图乘人之危,捞取利益。

荆国则一如既往地保持低调。这个国家仿佛置身世外,任凭天下纷争不断,它依旧波澜不惊。

对此,高渊反倒安心不少。

倒不是他惧怕荆国,而是南郡刚刚从灾害中恢复,若是荆国此时发难,即便能胜,也会对民生造成严重破坏。

如今荆国无所动作,反而成了难得的稳定因素。

天南之地,越国与滇国爆发激烈冲突。

在世人眼中,这不过是两个弱国之间的互殴罢了,成不了什么气候。然而,两国之间的恩怨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越国与滇国原为一家。他们的祖先皆是赵佗。

当年秦统一六国后,赵佗随任嚣南征岭南。任嚣死后,赵佗继承其志,建立南越国,疆域横跨南北数千公里。

赵佗寿终正寝时,诸子皆已先逝,王位传给了孙子赵胡。

然而,赵佗二子、三子的后代不甘居于人下,联手攻破番禺,杀赵胡,瓜分南越,建立滇国与越国,分别建都于滇池与永宁,后迁都至山阴。

起初两国关系尚算和睦,毕竟曾是并肩作战的兄弟。

但随着时间推移,滇国逐渐不满于仅占据南中贫瘠之地,认为越国占据了赵佗留下的精华所在。双方多次谈判未果,最终反目成仇,战火频起。

蜀国则一如既往地安静。他们盘踞巴蜀,偶尔回头骚扰一下汉中的边境,除此之外几乎不参与中原事务。

外界看来或许无趣,但蜀国人自己倒是乐在其中。只是近来听闻蜀王年迈,几位王子之间明争暗斗,似乎一场内部风暴即将来临。

至于申国,虽有些许动荡,但整体局势还算平稳。

高渊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除了孔侑等老臣时不时提立储之事让他头疼之外,其余时间倒是颇为惬意。

洪灾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步消退,国家发展步入正轨。

乾元十二年八月,李师师为高渊诞下一子,排行第五。

孩子的降生让高渊欣喜不已。他亲自为其取名“高辅”,寓意辅佐国家,寄予厚望。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打破了申国的平静。

原来,魏国在击败楚国之后,野心膨胀,急于寻找下一个目标以彰显实力。

北面赵国是盟友,而且实力强大,不便轻举妄动;

西面汉国虽有函谷关之险,也不是理想的对手;

东面的楚国刚被重创,不宜再次用兵;

至于齐国,不久前才与魏国合作拿下宋国,此刻翻脸显得不够体面。

于是,目光最终落在了申国身上。

申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力上升明显,令魏国眼红不已。加之去年申国遭遇洪灾,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正是动手的好时机。

于是,在郚乡城之战结束不到两个月,魏王便命大司马庞毅为主将,以上将军魏黎、司马崇为副将,率商贲、尉迟胜、欧阳峰、越昭、苏安、封逵、钟商、陈遇等猛将及谋士褚琳,统兵二十万,直扑颍川!

这一仗来得猝不及防。颍川守将薛仁贵措手不及,面对庞毅大军压境,节节败退,先是丢了鄢陵,被迫退守长社。

几经苦战,勉强稳住阵脚,但手中兵力不足敌军四分之一,形势岌岌可危。

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得派人星夜兼程赶往宛城,向高渊求援,盼其速派援军前来解围。

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