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在江南的成功让他荣耀加身,然而他并未沉醉在这短暂的赞誉中。回到南京后,望着秦淮河畔日益繁荣的景象,他的心中萌生出更为宏大的构想—
—将成功的商业模式与改革经验推广至全国,打造一个商业与民生相互促进的庞大体系,进一步稳固大明的根基。
“二狗子,去把咱那些谋士和掌柜都叫来,本世子有大事要商量。”朱寿站在府邸的庭院中,神色坚定地吩咐道。
不多时,众人齐聚一堂。朱寿看着他们,开门见山地说:“咱们在江南的事儿干得漂亮,但这还不够。
我打算把咱们的生意和改革法子推广到全国,大家说说想法。”
一位谋士皱着眉头说道:“世子,这推广到全国谈何容易,各地情况复杂,风土人情、经济状况都不一样啊。”
朱寿点点头:“这我知道,所以咱们得先摸底。从明日起,大家分成几路,到各个州县去考察,了解当地的土地、人口、商业情况。”
众人领命而去,朱寿自己也没闲着,他带着几个得力助手,踏上了前往北方的考察之路。第一站,他们来到了保定府。
保定府地处北方交通要道,但商业却并不发达。朱寿走在街头,看着稀稀拉拉的店铺,陷入沉思。
“世子,您看这地方,和江南比起来,可差太远了。”助手说道。
朱寿却眼前一亮:“这就是机会啊。咱们可以在这里建大型的货栈,把江南的货物运过来,再把北方的特产运过去,打通南北商路。”
随后,朱寿又来到了山西。山西多山,但矿产资源丰富,当地的晋商虽然精明,但经营模式相对传统。
朱寿与当地的几位大商人交谈后,心中有了主意:“咱们可以引入现代的股份制,让大家一起集资开矿、办厂,扩大规模,赚更多的钱。”
在考察的过程中,朱寿还发现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他利用系统兑换了一些先进的农具图纸和种植技术,教给当地的农民。
“大爷,您看这种新农具,用起来可省力了,种出来的粮食产量还高。”朱寿亲自示范给一位老农看。
老农半信半疑地试用后,惊喜地说:“哎呀,世子爷,这可真是好东西啊!
结束考察后,朱寿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京城。他精心整理了各地的情况和自己的改革方案,再次进宫面圣。
“陛下,臣此次游历多地,发现了不少问题,也想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朱寿跪在地上,恭敬地说道。
崇祯皇帝饶有兴趣地说:“哦?说来听听。”
朱寿站起身来,有条不紊地说道:“陛下,首先,咱们可以打通南北商路,在交通要道建立货栈,促进货物流通,增加朝廷税收;其次,
对于矿产丰富的地区,引入股份制,鼓励商人集资开矿办厂;再者,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具,提高粮食产量。”
崇祯听后,思索片刻:“朱寿,你这想法倒是新颖,但推行起来恐怕阻力不小啊。”
朱寿连忙说道:“陛下,臣愿打头阵,先在一些地方试点。若有成效,再全面推广。”
崇祯看着朱寿坚定的眼神,最终点头同意:“好,朕就再信你一次。你去准备吧,有什么困难,及时向朕汇报。”
朱寿得到崇祯的许可后,立刻开始行动。他选择了几个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的州县作为试点。
在交通要道的州县,朱寿组织人手建立货栈,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交易。一开始,大家还持观望态度,但随着货栈提供的便利越来越多,商人们纷纷入驻。
“这货栈不仅提供住宿、仓储,还帮忙联系买家卖家,真是太方便了。”一位来自江南的绸缎商人高兴地说道。
在矿产地区,朱寿说服当地商人采用股份制。一开始,商人们对这种新的模式心存疑虑,但当看到一些小矿厂采用股份制后,规模迅速扩大,利润翻倍,他们纷纷效仿。
“这股份制果然厉害,大家一起出钱出力,赚的钱也更多了。”一位晋商感慨道。
在农业试点地区,先进农具和种植技术的推广,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们的收入增加了,对朱寿感恩戴德。
“世子爷可真是咱们的大恩人啊,按照这法子种地,俺家今年收成比去年多了一倍呢!”一位农民激动地说道。
试点地区的成功,让朱寿看到了希望,也让朝堂上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开始改变态度。
朱寿知道,更大的变革即将来临,而他将带着大明,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大步迈进。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