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一年深秋,长安的梧桐叶开始染上霜色,纷纷扬扬地飘落,铺满了宫墙内外的青石小径。然而,在这看似静谧的秋景之下,一场足以撼动大唐根基的风暴正在暗处悄然酝酿。
杨国忠的相府密室中,十二面青铜镜围成圆形,将摇曳的烛光折射成诡异的光晕,映照在墙上的军事地图上。杨国忠身着玄色锦袍,眉头紧锁,手指在地图上的范阳、平卢等地反复摩挲。“范阳的布防图拿到了。“亲信幕僚小心翼翼地展开泛黄的图纸,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安禄山在险要之地增设了三道防线,储备的粮草足够十万大军吃三年。“
杨国忠猛地将手中的狼毫笔狠狠掷在案上,墨水溅在地图上,宛如几滴鲜血。“好个安禄山!“他咬牙切齿地说道,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芒,“表面上对陛下称臣,背地里却在谋划着谋逆大业。“他抓起密报,在众官员面前挥舞:“诸位看看,这就是你们口中忠心耿耿的安节度使!私铸钱币、囤积粮草、招兵买马,哪一条不是死罪?“御史大夫擦着额头上的冷汗,嗫嚅道:“相爷,安节度使毕竟是陛下义子,且手握重兵,这......“
“义子?“杨国忠冷笑一声,眼中满是不屑,“当年玄武门之变,哪一个不是血亲?在权力面前,亲情又算得了什么?“他猛地一拍桌子,震得铜镜嗡嗡作响:“派人去告诉哥舒翰,让他密切监视安禄山的动向。再散布些消息,就说安禄山意图谋反。我倒要看看,他还能如何狡辩!“幕僚犹豫片刻,提醒道:“相爷,这消息一旦传出,怕是会打草惊蛇,引发不必要的乱子。“杨国忠却一甩袖,决然道:“我就是要逼他反!提前动手,总好过坐以待毙!“
与此同时,安禄山的驻京府邸内,气氛同样凝重而紧张。胡姬们停下了往日欢快的舞蹈,正在灯下缝制黑色的战甲。针脚细密而整齐,每一针都仿佛带着某种坚定的决心。“把狼头绣得再凶些!“安禄山用弯刀挑起一块皮革,刀刃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眼神中透露出一股狠厉,“等我挥师长安,就让杨国忠那狗贼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草原雄鹰。“
谋士严庄匆匆而入,铠甲上还沾着路上的尘土:“节度使,杨国忠在长安散布您谋反的谣言,百姓们人心惶惶。城中的金吾卫也加强了戒备,对胡人商铺和宅邸进行了多次盘查。“安禄山突然大笑起来,笑声震得梁间的积尘簌簌而落:“来得正好!本帅正愁找不到起兵的借口。杨国忠这是在帮我!“他抓起案上的狼头酒杯,将里面的葡萄酒一饮而尽,随后狠狠摔在地上,酒杯应声碎裂,“传令下去,三日后拔营,目标——长安!让那些长安的达官显贵们好好见识一下,我们范阳铁骑的厉害!“帐外的亲兵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征战之路。
消息传到杨贵妃耳中时,她正在为唐玄宗研磨。细腻的墨汁缓缓滴在宣纸上,却晕染出如同乌云般的形状,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陛下,安禄山怕是真要反了。“她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杨相和他积怨已久,再加上这些谣言,事情恐怕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唐玄宗放下毛笔,轻轻握住她的手,试图安抚道:“爱妃莫要忧心,朕已派高力士去安抚安禄山,他向来对朕忠心耿耿,想必是有人在从中挑拨离间。“
然而,唐玄宗的安抚之语并未能改变局势。安抚的诏书还未送到范阳,安禄山的叛军已如汹涌的潮水般南下。战报如雪片般飞入大明宫,打破了长安往日的歌舞升平。边疆的烽火台上,狼烟滚滚,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危险的信号。各地的守军纷纷告急,请求支援的信件堆满了唐玄宗的御案。
杨贵妃站在含元殿的丹陛上,望着远处烽烟四起的天空,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她突然想起多年前那场震撼天下的《霓裳续曲》——那时的乐声激昂,充满了盛世的辉煌;如今的大唐,却如同一艘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巨轮,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娘娘,陛下让您收拾行囊。“高力士的声音带着哽咽,“我们......要去蜀中避难了。“杨贵妃低头看着自己绣着并蒂莲的裙摆,泪水不受控制地滴落,打湿了金线绣成的花瓣。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用一曲霓裳平息这场战乱,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正在她眼前分崩离析,而她,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