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玄幻小说 > 血泪玉环 > 第九章:册封大典 第一节:金诏降临
换源:


       天宝四年春,长安的柳丝刚染上第一抹鹅黄,太真观的晨钟便被突如其来的马蹄声击碎。杨玉环跪坐在三清像前,素手捻着佛珠的动作骤然停滞。三月的风穿过雕花窗棂,掀起她道袍的衣角,露出腕间那道淡粉色的旧疤——那是去年冬夜,丽妃派人寻衅时留下的印记。

“太真女冠接旨——“高力士尖细的嗓音穿透晨雾,惊起檐下栖息的白鸽。观内道士们纷纷跪伏在地,杨玉环望着朱红宫墙外人影攒动,明黄伞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萼攥着她的衣袖,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娘子,是...是宫里的人。“

铜香炉中青烟袅袅,杨玉环却感觉呼吸愈发沉重。自从玉真公主牵线夜宴后,这样的宣召愈发频繁。皇帝会在她奏乐时突然握住她的手,会在她诵读道经时轻抚她的发顶,那些炽热的眼神与亲昵的举动,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她越缚越紧。而李瑁,那个她曾发誓要生死相随的人,此刻却远在边关,音讯全无。

随着仪仗鱼贯而入,高力士捧着圣旨缓步走来。老太监脸上堆着标志性的笑意,眼角的皱纹里却藏着让人捉摸不透的深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圣旨展开的刹那,明黄绸缎上的金字在阳光下刺得人睁不开眼,“太真女冠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着即还俗入宫,册为贵妃,三日后行册封大典。钦此!“

道观内一片死寂,唯有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杨玉环望着地上的青砖,突然想起初入寿王府的那个清晨。李瑁亲手为她戴上金丝步摇,笑着说:“往后这王府,便是你的家。“而如今,同样的明黄色,却要将她推入另一个更大的牢笼。

“还不接旨?“高力士的声音带着催促。杨玉环这才如梦初醒,缓缓跪下。道袍宽大的袖口扫过冰冷的地面,她接过圣旨的瞬间,触到绢布上细密的龙纹暗绣,那是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纹样。阳光透过道观的琉璃窗,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她仿佛看见三个自己在重叠:洛阳街头天真烂漫的少女,寿王府中幸福甜蜜的王妃,还有此刻即将成为贵妃的太真。

“恭喜娘子!贺喜娘子!“绿萼的声音带着哭腔。周围的道士们也纷纷叩拜,道贺声此起彼伏。可杨玉环却感觉浑身发冷,手中的圣旨像是一块滚烫的烙铁,灼烧着她的掌心。她想起昨夜李瑁托人送来的信,泛黄的宣纸上只有寥寥数字:“珍重,勿念。“当时她对着烛火发呆,泪水滴在信纸上,晕开了墨迹。

高力士命人取来崭新的华服,金丝绣着的牡丹在阳光下流光溢彩。“贵妃娘娘,这是陛下特意吩咐赶制的。“老太监说着,眼神中带着意味深长的笑意,“还有这对东珠耳坠,可是波斯进贡的极品。“杨玉环望着那些奢华的衣饰,想起李瑁出征前,他们在王府花园里种下的那株白梅。那时她穿着粗布衣裳,却觉得比此刻更加自在。

夜幕降临,太真观被灯笼照得通明。杨玉环独坐禅房,望着铜镜中陌生的自己。宫女们为她卸下道髻,长发如瀑倾泻而下。胭脂抹上脸颊时,她突然想起李瑁说过,最喜欢她素颜的模样。而如今,厚重的铅华遮住了她原本的面容,就像这突如其来的册封,掩盖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更鼓敲过三下,道观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绿萼端着一碗安神汤进来,眼眶通红:“娘子,喝了这个,好好睡一觉吧。“杨玉环接过汤碗,温热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她望着碗中摇曳的烛光倒影,突然问道:“绿萼,你说,这一切都是命吗?“

小宫女愣了愣,泪水再次夺眶而出:“娘子,无论发生什么,绿萼都陪着你。“杨玉环勉强笑了笑,将安神汤一饮而尽。苦涩的药味在口中蔓延,她知道,从接过圣旨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便彻底改变了。往后的路,或许会繁花似锦,或许会荆棘丛生,但再也回不到从前那个与李瑁相守的时光。

窗外,长安的夜色依旧璀璨,万家灯火中,又有谁能看见太真观内,那个即将成为贵妃的女子,独自咽下的泪水与无奈。而此刻的兴庆宫,唐玄宗正站在沉香亭畔,望着满天繁星,嘴角勾起一抹志得意满的笑容。他知道,三日后的册封大典,将是大唐盛世最华丽的篇章,而杨玉环,将成为这篇章中最耀眼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