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BJ,层林尽染。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内,一场特殊的展览正在筹备中。陆承渊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将一枚宋代官窑瓷片放入特制的展示柜。这枚瓷片是他带领团队在景德镇古窑址发掘时发现的,经过AI技术复原,完整的瓷器模型在全息投影中徐徐旋转,引得工作人员纷纷驻足赞叹。
“承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到了。”星晚匆匆赶来,手里拿着活动流程表。她刚结束在希腊的文化交流项目,肤色比之前更深了些,但眼中的光芒却愈发明亮,“他们对我们的‘数字丝绸之路’项目非常感兴趣,想详细了解技术细节。”
陆承渊点点头,摘下手套:“正好,我研发的文物三维重建系统升级版已经完成,这次可以现场演示。”兄妹俩并肩走向会议室,脚步声在古老的宫墙内回荡,仿佛与千年前的历史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此时,苏晚晴正在办公室审阅一份重要文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她正牵头制定《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公约》。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全家福——陆沉舟搂着她的肩膀,星晚和陆承渊站在两侧笑得灿烂,背景是西南联大旧址那棵依旧苍劲的银杏树。
“妈妈,有个紧急情况。”陆承渊的视频通话突然弹出,画面中他眉头紧锁,“我们在扫描敦煌壁画时,AI系统检测到第220窟的墙体出现细微裂缝,可能存在坍塌风险。”
苏晚晴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启动应急预案,我马上联系敦煌研究院。你们先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尽可能详细记录现有状态。”挂断电话后,她迅速拨通了相关部门的电话,协调专家团队和技术设备。
与此同时,陆沉舟正在上海陆家嘴的集团总部主持会议。大屏幕上显示着全球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度,从柬埔寨吴哥窟的智能监测系统,到意大利庞贝古城的虚拟现实复原工程,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陆氏集团的心血。
“沉舟,敦煌那边传来消息。”助理匆匆走进会议室,“第220窟的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需要立即开展抢救性保护。”
陆沉舟当即做出决定:“启动‘文化方舟’计划,调动所有资源支援敦煌。联系我们在德国的实验室,让他们把最新的纳米修复材料空运过来。”他起身看向窗外,黄浦江畔的高楼林立,而他的思绪早已飞向了西北大漠。
星晚和陆承渊第一时间赶到了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内,昏暗的灯光下,兄妹俩穿着防护服,操作着精密仪器。陆承渊调试着激光扫描仪,星晚则仔细记录着每一处数据。“这个裂缝的走向很奇怪,”陆承渊盯着屏幕,“普通的修复技术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或许可以尝试我们在埃及金字塔用过的碳纤维加固技术?”星晚提议道,“再结合纳米材料进行填充,双重保障。”
两人立刻投入工作,连续48小时未曾合眼。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洞窟时,他们终于完成了紧急加固方案。看着稳定下来的墙体,兄妹俩相视而笑,眼中布满血丝,却充满了成就感。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第220窟的危机被成功化解。这次事件也推动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此次经验为蓝本,建立跨国界的文化遗产应急响应机制。
三个月后,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苏晚晴代表中国发言。她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展示着敦煌修复的全过程,以及陆氏集团研发的创新技术。“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库,”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面对自然灾害、岁月侵蚀等威胁,我们需要打破国界,共享技术,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遗产。”
陆沉舟作为企业代表也发表了演讲:“陆氏集团愿意开放所有技术专利,与全球同行共享。我们研发的‘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平台’将在明年正式上线,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中。”
会议结束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纷纷找到陆氏兄妹,希望开展合作。星晚和陆承渊忙得不可开交,一边洽谈项目,一边介绍技术细节。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不同的会议室之间,用专业和热情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这一年的圣诞节,陆氏一家人终于在老宅团聚。庭院里的银杏树披上了银装,彩灯闪烁,温馨而祥和。餐桌上摆满了星晚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特色美食,陆承渊则展示了他最新研发的智能文物导览机器人。
“爸爸,妈妈,”星晚举起酒杯,“感谢你们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传承。现在,我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
陆承渊点点头:“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还有无限的可能。我们会继续探索,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陆沉舟和苏晚晴看着儿女,眼中满是骄傲与欣慰。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老宅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知道,这份守护文化的事业,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而他们,只是其中的一滴水,却汇聚成了照亮文明的永恒灯塔。
在未来的岁月里,星晚和陆承渊将继续沿着父母的足迹,在文化保护的道路上前行。他们的故事,也将成为新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守护那些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让人类的精神家园永远繁花似锦,星河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