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晨光里的星芒 > 第十三章:星河长明处的传承之光
换源:


       十年后的盛夏,蝉鸣如浪般席卷整个城市。西南联大旧址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文化展正在举行。陆承渊站在人群中央,目光专注地调试着最新研发的AI文物修复系统。全息投影在空中勾勒出青铜器的残缺轮廓,随着系统的运行,破碎的纹路逐渐愈合,引得围观群众阵阵惊叹。

“哥,这个角度的光影效果还能再优化!“星晚抱着一叠资料挤过来,马尾辫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她刚从敦煌考察回来,晒得有些黝黑的脸庞上透着兴奋,“我在莫高窟采集的壁画数据,正好能用来测试系统的色彩还原度。“

陆沉舟和苏晚晴并肩站在不远处,看着儿女默契协作的身影,相视一笑。岁月在两人脸上留下了细微的痕迹,却让他们的眼神愈发温润。苏晚晴如今已是文化和旅游部的专家,参与制定多项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陆沉舟则将陆氏集团转型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军企业,在数字文物保护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爸!妈!快来看!“陆承渊突然招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操作着平板电脑,AI系统投射出三维影像——那是他们刚刚完成数字化修复的明代古籍,泛黄的纸页上,蝇头小楷清晰可见,甚至连墨迹的晕染效果都完美还原。“我们用了最新的纳米扫描技术,连纸张纤维的结构都能解析。“

苏晚晴凑近仔细端详,眼眶渐渐湿润。她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夜,在档案室发现祖辈信件的场景。时光流转,如今科技的力量让文物重获新生,而守护文化的初心始终未变。陆沉舟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这时,工作人员匆匆赶来,“陆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到了。“陆沉舟点点头,整理了下西装。今天的展览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联盟的重要会议。来自5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于此,探讨如何利用科技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

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各国代表轮流发言,分享本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当陆沉舟走上讲台时,大屏幕上播放着陆氏集团近年来的成果:从西藏布达拉宫的数字化存档,到埃及金字塔的智能监测系统,再到复活节岛石像的3D复原计划,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陆沉舟的声音沉稳有力,“但随着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许多珍贵文物正面临消失的危机。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守护方式。“他展示了陆承渊团队研发的微型监测芯片,这种只有米粒大小的设备,可以植入文物内部,实时监测温湿度、震动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将立即报警。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位法国专家起身提问:“陆先生,你们在技术研发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毕竟,有些科技手段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潜在损害。“

苏晚晴接过话筒,微笑着回答:“这正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陆氏,我们有一个原则——所有技术的应用,必须以最小干预为前提。比如在敦煌壁画的数字化过程中,我们的扫描设备距离壁画始终保持安全距离,采用非接触式技术,确保文物不受任何物理损伤。“

会议间隙,一位年轻的非洲代表找到星晚,眼中满是敬佩,“陆小姐,我在肯尼亚的村庄里,看到孩子们通过你们开发的历史教育游戏,了解到世界不同的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保护文化变得如此生动。“

星晚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些年,她带领团队走遍世界各地,收集民间故事,将它们改编成互动游戏和虚拟现实体验。在印度的贫民窟,在亚马逊雨林的部落,在北极圈的村庄,都有孩子们通过她的作品,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夜幕降临,展览广场上亮起璀璨的灯光。陆承渊启动了最新的光影秀,以老校遗址的建筑为幕布,投影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卷。炮火纷飞的年代,师生们背着典籍长途跋涉;银杏树下,祖辈们守护文化的坚定身影;还有如今,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崭新篇章。

星晚站在人群中,给一群孩子们当起了临时讲解员。“看,那是我的太奶奶和太爷爷,他们用生命保护这些珍贵的书籍。“她指着画面,声音里充满自豪,“现在,我们用科技继续守护它们。“

陆沉舟和苏晚晴坐在长椅上,看着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陆沉舟轻轻搂住苏晚晴的肩膀,“还记得我们大学时的约定吗?当时只是想守护你,没想到最后守护了这么多故事。“

苏晚晴靠在他肩头,“因为我们的故事,本来就和这些文化遗产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星晚和承渊,也是这份传承的延续。“

这时,陆承渊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精美的礼盒。“爸妈,这是我们送给你们的礼物。“打开礼盒,里面是一对定制的戒指,戒圈上刻着银杏叶的图案,还有一行小字——“护书人,永相随“。

星晚也跑过来,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纪念册,“这是我们这些年收集的故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也有我们自己的。等我整理好,就出版成书。“

广场上,人群渐渐散去,但文化传承的灯火永远不会熄灭。陆氏一家人站在银杏树下,抬头仰望星空。星河长明,如同他们守护的文化之光,跨越时空,照亮未来。而这份守护的使命,也将如同银杏树的年轮,一圈圈不断延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