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眼神微眯,冷声道:“托孤之言,竟至于此?名为托付,实为枷锁。若诸葛亮真有异心,此言是催命符;若其忠心耿耿,此言则是千斤重担,逼其鞠躬尽瘁。”
李世民深以为然,点头道:“高明!亦是无奈之举。看似给予了诸葛亮最大的权力,实则以道义、名声束缚之。若刘禅真不成器,诸葛亮若取,则为篡逆,遗臭万年;若不取,则需为蜀汉耗尽心血。此言,既是信任,更是阳谋,亦是刘备对蜀汉未来深沉的忧虑和最后的安排。”
朱元璋哼了一声:“皇帝做到这份上,连身后事都要如此算计臣子,也是窝囊!咱若托孤,必选忠诚可靠之人,但绝不会说出‘君可自取’这种话!这是对祖宗江山的不负责任!”他最恨的就是权臣篡位,这话简直是戳了他的肺管子。
赵匡胤则想到了自己“杯酒释兵权”的往事,感叹道:“君臣相疑,乃是常态。刘备此言,虽显无奈,却也足见其对诸葛亮倚重之深,以及对蜀汉前途之忧虑。”
康熙帝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托孤之重,一言系天下。刘备此言,将蜀汉命运与诸葛亮之贤德紧密相连。若诸葛亮忠,则蜀汉或可延祚;若其不忠或力有不逮,则国祚必不久矣。此亦是人治之极致与无奈。”
白帝城内,刘备听到自己临终前的托孤之言再次响起,眼神变得异常复杂。有对诸葛亮忠诚的欣慰,有对自己识人之明的自得,也有对儿子刘禅不成器的隐忧和无奈,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人性的试探和算计。他看着身旁面色肃然、眼含泪光的诸葛亮,心中五味杂陈。孔明啊孔明,我如此托付,你……定不会负我吧?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流转,时间快进到了刘备去世之后。
画面展现出蜀汉的景象。成都城内,市井繁荣,秩序井然。宫殿深处,年轻的后主刘禅身着龙袍,端坐朝堂,但似乎并无多少实际参与政务的镜头。更多的画面,则聚焦在丞相府。
只见诸葛亮夙兴夜寐,案牍劳形。他亲自审阅各项政务文书,小到官员任免、粮草调配,大到国策制定、军事部署,无不亲力亲为。镜头切换,又是诸葛亮在练兵场上检阅军队,又是他在南中地区安抚夷族,甚至亲自设计制造木牛流马等军用器械。
【相父辅政,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字幕适时地总结了诸葛亮的辛劳。
而关于后主刘禅的画面,则显得有些……“清闲”。他有时出现在朝堂上,听取诸葛亮的汇报,点头称是;有时在后宫与妃嫔嬉戏;有时则出宫游猎。整个蜀汉的运转,似乎都系于诸葛亮一人之身,而刘禅,则安稳地待在成都,如同一个象征性的背景板。
【后主安坐,垂拱而治?】天幕打出了一个略带疑问的标题。
看到这一幕,诸位帝王的反应再次各不相同。
嬴政眉头紧锁,毫不客气地评价道:“权臣当道,主弱臣强,此取乱之道也!事无巨死,皆决于臣,君主何用?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他对这种大权旁落的情况极为反感,想到了自己早年对付吕不韦和嫪毐的经历。
李世民则带着几分欣赏和惋惜:“孔明真国士也!忠义无双,才干卓绝。然,为人臣者,事必躬亲,虽显其能,却非长久之计。君逸臣劳,看似和谐,实则根基不稳。刘禅若始终如此无能,蜀汉纵有孔明,亦必不久矣。”他深知君主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一个合格的皇帝,绝不能仅仅“垂拱”。
宋太祖赵匡胤看得直摇头,语气中带着点难以置信:“这皇帝当得……也太省心了吧?军政大权全交给臣子,自己啥事不管?这……这简直是把江山拱手让人啊!”他自己就是从后周的禁军统帅黄袍加身的,深知军权的重要性,看到诸葛亮连军事都一手抓,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废物!简直是废物点心!他爹留下这么好的家底,还有诸葛亮这样的能臣辅佐,他竟然就这么混日子?咱当年要是有这么好的条件,早就把北元打回老家去了!这刘禅,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明成祖朱棣也认同:“君有君道,臣有臣纲。相父虽忠,然君主岂能全然不问政事?长此以往,君威何在?朝纲何存?”
康熙皇帝则相对客观一些:“诸葛亮事无巨细,鞠躬尽瘁,固然可敬。然,非人主之道。不过,蜀汉国小民寡,人才凋零,又逢强敌环伺,形势特殊。诸葛亮集权以应危局,或亦是无可奈何之举。只是,如此重压之下,恐难以为继。”他对诸葛亮的个人能力表示肯定,但也指出了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而在白帝城,看到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的儿子,治理国家,刘备心中稍感安慰。孔明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托付,蜀汉在孔明的治理下,也算得上是井井有条。这让他苍白的脸上,稍微有了一丝血色。他甚至有些庆幸,幸亏有孔明在,否则以阿斗的性子……他不敢想下去。但同时,看到刘禅那副几乎完全置身事外的样子,他心里又有些不是滋味。难道阿斗就真的……一点长进都没有吗?一丝忧虑再次爬上他的心头。
天幕的画面,仍在继续。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画面中,诸葛亮一次次率领大军北伐,试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屡屡因为各种原因,或粮草不济,或将领失误,或遭遇强敌顽抗,始终未能成功。
镜头聚焦于诸葛亮的脸上,那原本睿智儒雅的面容,已是沟壑纵横,写满了疲惫与焦虑。他的身躯也不再挺拔,常常咳嗽不止,显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最终,画面定格在五丈原的军帐之中。秋风萧瑟,油灯昏黄。诸葛亮躺在病榻上,双目紧闭,溘然长逝。帐外,蜀军将士闻讯,无不痛哭失声,悲声震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