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帝王对此也有各自的解读。
“哈!这不就是流放嘛!”刘邦一针见血地说道,“惹老子不高兴了,就把你打发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美其名曰锻炼,实际上就是不想看见你!这套路,咱熟!”
李世民则看得更深一层:“遣往军前,亲近大将蒙恬,未必全是坏事。蒙恬手握重兵,忠心耿耿,若扶苏能得其真心辅佐,抓住兵权,将来未必没有机会……只是,远离中枢,信息不畅,一旦京中生变,鞭长莫及,亦是极大的风险。”
朱元璋摸着下巴,猜测道:“秦始皇把儿子放在蒙恬那儿,是想让蒙恬教他点硬气?让他知道光靠嘴皮子是坐不稳江山的?嗯……或许有这个意思。不过,把太子放在手握重兵的大将身边,就不怕他们勾结起来?”他以自己多疑的心思揣度着。
康熙皇帝则冷静地分析:“上郡乃军事重镇,蒙恬亦是国之柱石。扶苏监军,既是学习,亦是监视,此乃帝王平衡之术。然,储君远离权力中枢,信息闭塞,与朝臣关系疏远,一旦遭遇不测风云,极易为人所乘。此举是福是祸,尚未可知。但观后效,恐非吉兆。”
天幕的画面,无情地印证了康熙的“非吉兆”判断。时光流转,画面来到了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
庞大的车队,旌旗招展,逶迤而行。始皇帝坐在装饰华丽的辒辌车内,处理着政务,巡视着他的帝国。然而,长途跋涉和日夜操劳,已经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
画面色调逐渐变得灰暗。嬴政的脸色越来越差,病倒在车中。随行的御医束手无策。行至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境内),这位建立了不朽功业的始皇帝,在远离他的都城咸阳的地方,溘然长逝。
【千古一帝,东巡梦断;沙丘平台,祖龙崩逝。】
悲凉的字幕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咸阳宫内,嬴政看到天幕上,自己躺在辒辌车内,了无生息的模样,瞳孔骤然收缩!尽管早已知道自己非是长生不死,但亲眼“目睹”自己的死亡,仍然让他心中生出一股巨大的冲击和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对死亡的本能抗拒,有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但更多的,是目光瞬间变得锐利——他死后,发生了什么?!他的帝国,他的继承人,怎么样了?!
就在始皇帝龙驭宾天之后,辒辌车内,阴谋开始悄然酝酿。
画面聚焦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中车府令赵高,他眼神阴鸷,嘴角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另一个是丞相李斯,他面色凝重,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犹豫和挣扎。
赵高低声对李斯说道(天幕模拟了对话):
“丞相,陛下……崩了。如今你我身在千里之外,京中诸公子虎视眈眈。若按陛下遗诏(假设有立扶苏的遗诏,或默认长子继位),召长公子扶苏回咸阳继位,你我还能有今日之权位吗?扶苏亲近蒙恬,又素来与我等政见不合,一旦他登基,第一个要清算的,恐怕就是你我啊!丞相一生辅佐陛下,功勋卓著,难道甘心就此失势,甚至身首异处吗?”
李斯脸色变幻,额头渗出冷汗,显然被赵高的话戳中了痛处。他与蒙恬素有嫌隙,与扶苏的政见也不同,扶苏若继位,他的前途确实堪忧。
赵高见状,继续添火:“丞相,如今随驾者,唯你我与公子胡亥耳!胡亥年少,素来依赖你我,若立胡亥为帝,则你我皆可保全富贵,甚至权倾朝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需……你我联手,矫诏一份,赐死扶苏、蒙恬,再发一份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大事可成矣!”
赵高的声音充满了诱惑,每一个字都敲打在李斯内心的恐惧和欲望之上。
画面特写了李斯的挣扎。他想到了始皇帝的知遇之恩,想到了大秦的律法,想到了扶苏的储君身份……但他也想到了自己的权位、家族的未来,以及扶苏上位后可能面临的清算……最终,那份对权力的贪婪和对未来的恐惧,战胜了忠诚和良知。他缓缓地、艰难地点了点头。
【沙丘惊变起宫闱,祖龙魂归恨未休。】
【宦官弄权惑丞相,狼狈为奸起歹谋。】
【矫诏杀子篡帝位,大秦基业付东流!】
看到赵高和李斯最终同流合污,密谋矫诏的那一幕,所有时空的帝王都惊怒交加!
“赵高!李斯!!”咸阳宫内,嬴政勃然大怒,猛地站起身,眼中喷射出熊熊怒火!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丞相,和一个自己提拔起来的宦官,竟然敢在他尸骨未寒之际,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矫诏?杀扶苏?杀蒙恬?立胡亥?这简直是要毁掉他的大秦!“竖子!奸贼!!”他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上的赵高和李斯,恨不得立刻将他们碎尸万段!
“哎呀!坏了坏了!”刘邦一拍大腿,“皇帝死在外面,身边没个靠谱的儿子跟着,最容易出这种事!让这帮奸臣钻了空子!这秦朝,怕是要完蛋了!”
太极宫,李世民也是脸色铁青,痛心疾首:“无耻之尤!禽兽不如!宦官与宰相勾结,矫诏杀子,另立新君!视国法如儿戏,置伦理于不顾!大秦之亡,非亡于六国,实亡于此等奸佞之手!根子,就在这里!”他想到了历史上宦官乱政的种种恶果,对赵高的憎恨无以复加,对李斯的短视和懦弱也感到无比鄙夷。
应天府,朱元璋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指着天幕破口大骂:“赵高你个没卵子的阉竖!李斯你个读死书的蠢货!忘恩负义的狗东西!始皇帝对你们不薄吧?你们竟然敢这么干?!咱要是抓住你们,非把你们千刀万剐,剥皮实草,点天灯不可!!”他对宦官和变节的文臣最为痛恨,此刻简直是怒发冲冠。
紫禁城,康熙皇帝也是面色凝重,长叹一声:“权力交接不明,储位悬而未决,奸臣趁虚而入,此乃亡国之兆!始皇巡游在外而崩,未能妥善安排后事,实为一大疏漏。而赵高、李斯利欲熏心,行此悖逆之事,更是将大秦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前车之鉴,后世当警之再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