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盘点魔改太子:神刘禅一统三国 > 第二十章 疏远
换源:


       画面中,他面带忧色,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走到了秦始皇的面前。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恭敬地行礼,然后抬起头,眼神诚恳而急切地说道(天幕补充了可能的对话细节):

“父皇!儿臣听闻朝廷有焚书、坑儒之举,心中实为不安!父皇统一天下,功盖千古,正当广施仁德,吸引天下贤才归心!《诗》、《书》百家,虽有糟粕,亦藏治世良言,先贤智慧。若一概焚之,恐断绝文脉,壅塞言路,使天下士子离心!至于那些儒生方士,纵有非议朝政之过,然罪不至死,且坑杀数百人,恐伤天和,失天下人心!父皇常言,欲传万世基业,当以法治国,然法亦需以德辅之。望父皇三思,收回成命,以宽仁之政,安抚天下,则大秦江山,方能万世永固!”

扶苏的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既点明了焚书坑儒的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核心就是希望父亲能以更宽和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然而,这番在后世看来或许是“仗义执言”的劝谏,听在当时盛怒之下的秦始皇耳中,却无异于火上浇油!

画面特写了嬴政的反应。他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冰冷的怒火!他死死地盯着扶苏,脸色阴沉得可怕。

“放肆!”一声怒喝,如同惊雷在大殿中炸响。嬴政猛地一拍面前的案几,“扶苏!你是在教训朕吗?!”

他站起身,踱了几步,声音冰冷地说道:“天下初定,人心未稳!六国余孽尚存,百家之言杂乱!若不统一思想,严明法度,朕的江山如何稳固?那些儒生,空谈误国,以古非今,蛊惑黔首,不杀一儆百,何以正视听?!朕知你‘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本望你体察朕心,维护大秦法度!你倒好,竟为那些乱臣贼子说话!处处与朕‘有异议’!难道朕开创的这番伟业,在你眼中,还不如那些迂腐的古书重要吗?!”

嬴政的语气中充满了失望和愤怒。他并非完全否定扶苏的品格,甚至承认他“刚毅武勇”(这可能是出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对扶苏性格中另一面的认知),但他更在意的是扶苏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竟然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挑战了他的权威,这让他无法容忍!

【儒墨之辩,父子歧见;仗义执言,龙颜震怒;仁厚遭斥,嫌隙已生。】

字幕精准地概括了这一幕的核心矛盾和后果。

看到这里,咸阳宫内的嬴政,脸色阴沉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天幕重现的这一幕,再次勾起了他不快的回忆。他至今仍然认为,扶苏当时的举动是愚蠢的,是不识大体,是挑战皇权!他冷哼一声,将头转向一边,似乎不愿再看。但他紧握的拳头和微微颤抖的胡须,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其他帝王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假设)若是同样推行过类似文化控制政策的汉武帝刘彻看到,可能会若有所思。他或许能理解嬴政统一思想的动机,但对这种极端的方式未必认同。他可能会想,扶苏的劝谏虽然逆耳,但并非全无道理,只是方式和时机不对。“刚柔并济,方为长久之道。”他或许会如此评价。

太极宫内,李世民轻轻叹了口气:“扶苏有其父之刚骨,敢于谏诤,此为难得。然,过刚易折。秦皇正值盛怒,且深信严法治国,扶苏此时以儒家仁德相劝,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合时宜,不明父心,触怒雄主,智者不为也。此举虽显其仁,却也为其日后悲剧埋下伏笔。”他惋惜扶苏的勇气,却也指出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

应天府,朱元璋看得直摇头,大声道:“真是个糊涂蛋!皇帝要杀几个人,统一一下思想,那是为了国家好!做儿子的,就该乖乖听着,支持他爹!哪有反过来拦着,替那些**民儒生说话的道理?没规矩!一点规矩都不懂!难怪秦始皇要生气!该罚!狠狠地罚!”在他看来,皇权至高无上,任何挑战都是大逆不道。

紫禁城,康熙皇帝则眉头微蹙,点评道:“父子之间,政见不合,乃是宫廷大忌。扶苏之言,或有其理,然其情势、方式皆有不妥。始皇之怒,亦非无因。君臣父子,本应同心同德,若生嫌隙,处置失当,往往祸患无穷。观此情形,大秦储位之争,恐已现端倪。”他敏锐地从中看出了潜在的政治危机。

天幕的画面,紧接着就印证了康熙的判断。

因为这次激烈的冲突和扶苏的“异议”,不久之后,秦始皇下达了一道旨意。

画面中,嬴政端坐御座,面无表情地看着下方跪着的扶苏,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扶苏,你既对国事有不同见解,只在咸阳宫中空谈,终是无益。朕命你即刻前往上郡,监督蒙恬大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军旅艰苦,边塞风霜,或可磨砺你的心性,让你明白治国之不易,法度之重要!”

扶苏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和失落,但最终还是恭敬地叩首领命:“儿臣……遵旨。”

【一纸诏书,贬谪上郡;名为历练,实为疏远?】

【父子嫌隙深,储君位渐悬;远离权力地,祸福两茫茫。】

字幕暗示了这道命令背后复杂的含义。

将扶苏派往上郡,交由深受信任的大将蒙恬看管和教导,表面上是给予他接触军务、增长见识、建立功勋的机会,是一种“历练”。但结合之前焚书坑儒的冲突,这更像是一种变相的惩罚和疏远,将这位持有“异见”的长子,远远地打发到边疆,剥夺了他参与中央政务的机会,让他远离了权力的核心。

看到这一幕,咸阳宫内的嬴政依旧面无表情,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当时确实有让扶苏去边疆磨练的意思,希望严酷的环境和蒙恬的言传身教,能让他变得更“务实”、更“强硬”一些。但同时,他也确实对扶苏的固执和“亲儒”感到不满,将其调离身边,眼不见心不烦,或许也是潜意识里的想法。只是,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个决定,会将扶苏置于何等危险的境地。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