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平步青云:从驻村干部起飞 > 第十四章 百无一用是书生
换源:


       -------------------------------------------------------------

倘若未曾亲身经历那个特殊年代,如今的人们恐怕很难相信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往事。

也正是在这般时代背景下,“读书无用论”如病毒般在社会上肆意蔓延开来。

街头巷尾随处可闻诸如“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

这般论调。

胡闹小时候没少挨父亲的打骂,而每次挨揍之际,他父亲总会把程铭拎出来当作正面典型,苦口婆心地教导他要多向程铭学习。

久而久之,这便在胡闹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对程铭恨得咬牙切齿。

如今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他自觉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再加上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体制内的世界全然无知,压根儿分不清干部与普通百姓的区别。

所以,他打心眼里没把被分配到这山沟沟里工作的程铭放在眼里。

每次碰面,都少不了要冷嘲热讽一番,极尽所能地让程铭下不来台。

程铭听了他们这番话,心底不禁泛起一阵波澜,暗自感叹:

人和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

这两个初中都没毕业的黄毛小子,居然都敢小瞧我这个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当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看来,程铭往昔在老家这儿太过随和,太好说话了,以至于让这些人误以为可以随意拿捏。

如今都快把自己拿捏得死死的了。

程铭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若想逆天改命,往后必须得先重塑形象,把自己的人设稳稳立起来,绝不再任由他人这般肆意欺凌。

程铭胸膛里的怒火“噌”地一下就蹿了起来,他攥紧了拳头,刚打算好好给这俩狂妄无知、肆意挑衅的家伙一点颜色瞧瞧。

让他们真切领悟到什么叫做“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莫把他人视作等闲”。

可就在狠话即将脱口而出的刹那,他却改变了主意。

宁和聪明人打一架,不和傻子说句话。

在程铭此刻的认知里,若真想重塑威望,打造出一个令人敬畏、不敢小觑的全新人设,那必须得有的放矢,找准发力点。

理应与村长、支书这类在村里德高望重、深谋远虑的人物去周旋。

何苦要在这俩胸无点墨、整天只知道惹是生非的“小混混”身上虚耗心力?

“算了吧,人各有志。我这人天生就不是干体力活的料,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也就罢了,修车这行水深,我自知没那个本事蹚进去,更吃不了修车行这碗饭,你还是另寻高就,另请高明吧。”

话音刚落,就直接拽着虎子离开了。

“切,不就是上了个破大学,多灌了几瓶墨水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又不能当饭吃,还真当我稀罕请他!”

“就是,我看他是读书读傻了。”

胡华跟个应声虫似的,赶忙凑到胡闹跟前,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点头哈腰。

“虎子,瞅瞅,别人都凑一块儿打牌呢,怎么就你闷头干活,是不是他们合伙欺负你了?”

虎子手上的动作不停,憨笑着回道:

“是有那么点儿,不过没事儿,我能受着。”

“你傻呀!凭啥受这委屈,咱做人可不能太老实巴交,容易吃亏!”

虎子直起腰,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脸上依旧挂着那副老实人的笑容,不紧不慢地说:

“铭哥,您别气,这道理我心里清楚。

眼下我也没个更好的去处,就先在这儿将就将就。

您放心,等时机一到,我肯定麻溜儿走人。”

瞧着虎子这副模样,程铭就该知道,这小子心里门儿清。

他不过是守着自己的本分,可绝不是缺心眼儿。

“行,那我先回家了,我爸妈应该回来了。”

“好嘞铭哥,有事你喊我!”

-------------------------------------------------------------

回家后,程铭就看到父母扛着锄头、拿着簸箕缓缓走进门。

父亲程子旺的后背因伤无法挺直,微微有些驼背,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写满了沧桑。

母亲刘桂花的左脚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每一步都迈得有些艰难。

他们才不到五十岁,头发却已白了大半,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程铭,你怎么突然回来了?”

程子旺放下手中的农具,略带惊讶地问道。

他们都不知道程铭受伤的消息,程铭也没打算再和他们说这些。

看着眼前两位被生活重担压弯了腰的老农民,程铭心中五味杂陈。

“爸妈。”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爸妈,我刚从京海出差回来,顺道来看看你们。

我随便买了点吃的,您二老别舍不得吃。”

“不用,你现在工资也不高,家里还欠了那么多钱,省着点吧,先把债还清了再说。”

程子旺摆了摆手,语气中透着朴实和无奈。

“我们家这些年,究竟欠了村里人多少钱,有没有具体账目?”

程铭问道。

“有,我拿给你看。”

程子旺转身走到柜子前,翻找出一个有些破旧的小本子。

程铭接过来,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一笔借款,详细到了日期、出借人、金额。

他大致算了一下,借款的人家有两百多户,几乎涵盖了村里除少数五保户之外的所有家庭。

其中村支书程先明、村长胡小兵和虎子家借的钱最多,都是一千元。

其余人家的借款从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加起来总计近五万元。

程铭不禁有些发懵,问道:

“这么多钱,怎么借到的?”

“你忘了,通过村里祠堂借的啊,这事还多亏你从小会读书,不然借不到这么多。”

程子旺叹息着说道。

“那这些钱具体都花到什么地方去了?”

程铭继续追问。

“你十岁的时候,我和你妈就出车祸残疾了,动手术、买药,还有家里的日常开销,花钱就跟流水一样。

虽然你在大学里有奖学金,不用家里出生活费,但那么多年的学费和路费,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目。

程铭,这十几年来,我们家全靠乡亲们帮忙接济,不然早就家破人亡了。他们赚钱也不容易,这几万块钱可是天大的恩情,你千万不能忘记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达了,一定要好好报答乡亲们。”

程家庄村这种带有祠堂的宗族村,往往有着很强的凝聚力,村民们特别团结。

在古代,宗族里一旦出现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大家就会齐心协力,资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盼着他能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

而自己家能借到这么多钱,想必也是因为乡亲们对自己寄予了厚望,希望自己能学有所成,改变家庭和村子的命运。

说到底,年少时的程铭凭借出众的读书天赋,在程家庄村这片土地上脱颖而出,承载着全村老少的殷切期望。

那时,乡亲们虽家境各异、手头拮据,却纷纷倾囊相助,你几毛、我几块地拼凑起来,为他铺就了一条求学之路,满心盼望着他能鲤鱼跃龙门,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衣锦还乡。

在这些质朴善良的乡亲们心中,等他功成名就之时,回馈桑梓、报答恩情,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只是,现实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

回报乡亲,这本是不容推卸的责任,可程铭上辈子竟会走到包庇村里轮奸犯这一步,不惜将自己的大好前程赔个精光。

这辈子,不会了。

这得提前和他爸打个预防针。

-------------------------------------------------------------------别走开,下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