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平步青云:从驻村干部起飞 > 第十三章 意外之喜
换源:


       -------------------------------------------------------------

或许是上天眷顾,幸亏姑娘溺水的时间不算太长,情况还不算太过严重。

几分钟后,姑娘悠悠醒转,“哇”的一声,将胸腔里淤积的水全吐了出来。

随着意识渐渐恢复清明,劫后余生的她,一时间百感交集,也全然顾不上围观人群投来的目光,猛地扑上前,紧紧抱住眼前这位救命恩人,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哽咽着说道:

“大哥,我还以为……我还以为你不管我了呢。”

程铭看着怀中脱险的姑娘,会心一笑,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温声安慰道:

“傻姑娘,怎么会呢?你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别怕,我们已经叫了救护车,估计很快就到了,等会儿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确保身体没事就好。”

这本该是温馨感人、令人动容的一幕,可这世上,偏就有那么一些心胸狭隘、见不得人好的人,总爱充当搅屎棍,把好好的事儿搅得乌烟瘴气。

果不其然,人群中有人说道:

“你这人心机够深的啊!刚才故意不救,眼睁睁看着人家姑娘快淹死了,这才来个英雄救美,可真有你的啊!”

“就是,这一手玩得那叫一个高明,不但捞了个大人情,还趁机占了人家的便宜,啧啧啧……”

“姑娘,你还蒙在鼓里呢吧,刚才你晕过去的时候,可被他吃豆腐了,他不但摸了你的胸,还亲了你的嘴,哼!”

“没错,姑娘,你上当受骗了,可别被他这伪善的表象给骗了……”

听了这一番颠倒黑白、不堪入耳的话,年轻姑娘脑子里“嗡”的一声,如遭雷击。

她下意识地用力推开程铭,瞪大了眼睛,半信半疑地问道:

“他们说的……是真的?”

程铭一脸坦荡,目光坚定地直视着姑娘的眼睛,毫不犹豫地答道:

“是真的。”

姑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与愤怒,又带着几分委屈,提高了音量质问道:

“你为什么要这样?”

程铭微微叹了口气,心中无愧,自然不惧这些无端的污蔑,他语气沉稳而诚恳地解释道:

“姑娘,一开始我确实没有立刻救你上岸,那是因为当时你极度恐惧,神志不清,死死地搂着我的脖子往水里拖,要是我强行去救,不但救不了你,我自己也极有可能被拖下水淹死。

而后来对你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对溺水者的正常施救动作,换作别人来,也会是同样的操作,我绝没有任何想要占你便宜的意思,天地可鉴!”

姑娘听完,眨着那双水灵灵、还带着泪花的大眼睛,认认真真地端详了程铭一番。

眼前这位大哥,相貌堂堂,身姿挺拔,眼眸中透着正气凛然;再看看岸边那两个家伙,贼眉鼠眼,气质猥琐,流里流气。

该信谁,不该信谁,姑娘心中瞬间便有了答案。

“大哥,对不起,是我误会了,谢谢你冒死救我一命,我真不知该怎么回报你。”

姑娘眼眶泛红,眼中满是懊悔与感激,声音带着一丝哽咽。程铭微微摆手,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轻声说道:

“不要这么说,你也是被坏人误导所致,我能理解,只要人没事就好……”

这里已经离县城和程家村不远了,仅仅几分钟的车程而已,两人正说着话,救护车那急促的鸣笛声便由远及近,赶到了现场。

程铭赶忙上前,与医生合力把昏迷不醒的男司机小心翼翼地抬上了救护车。

安置妥当后,他转身面向年轻姑娘,神色关切地说道:

“姑娘,我家里还有些事亟待处理,现在就不陪你们去医院了,你自己千万要保重。”

姑娘嘴唇微张,刚想要说些什么,挽留或是道谢的话语还未出口,救护车的门却已经“哐当”一声关上,紧接着便呼啸着绝尘而去……

程铭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那辆出事小轿车的车牌,这一看,不禁眼皮子突突地跳了几下。

只见车牌上赫然写着“临C 00021”。

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临C”代表的就是青山市,而“00021”这个序号,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车十有八九就是市委市政府的公务车啊,甚至极有可能就是某位领导的专车。

当然了,程铭心里也暗自揣测着,这车主人的级别应该不会太高,估计也就是排名比较靠后的副市长,或者是办公室主任之类的职务吧。

他心里犯起了嘀咕,莫非那个昏迷的驾驶员就是领导本人?

可仔细一瞧,又觉得不太像啊,毕竟看那模样,也就三十出头的年纪,按常理来说,这么年轻应该还没那么快能晋升到这么高的职位。

说不定就是个司机,开着单位的公车出来办点私事,或是游玩之类的。

而那个女孩子,很可能是他的女朋友,或者是妹妹什么的.......

程铭心里头开始打起了小算盘,琢磨着要不要干脆现在就立刻追到县医院去,好好打探一番具体的情况。

毕竟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摆脱刘馨的束缚,打算从农村基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而他心里也明白,想要在农村基层尽快做出一番成绩,光靠自己那点儿本事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上级领导的支持才行啊。

最起码,可不能被领导给刻意地打压了,不然这往后的路可就难走了。

这年头,很多领导都不会开车,所以司机的地位相对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程铭想着,要是对方能念在自己这救命之恩的份上,在县领导面前帮自己说上几句好话,那对自己往后的仕途发展可就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说不定就能少走不少弯路。

可程铭静下心来仔细一思量,又改变了主意。

他寻思着,自己这么贸然地跑去医院,显得也太唐突了,这种目的性太过明显的行为,很容易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反正自己这救命之恩那可是天大的恩情,人家肯定不会忘了这事儿的,等他们出院之后,肯定会回来打听自己的下落的。

更何况,自己眼下还得赶回家去,这会儿实在是抽不出身来。

就这样,程铭二人在路边拦下一辆摩的,朝着距离县城不足两公里的程家庄村赶去。

程家庄是程铭老家所在。

交通便利,而且,村子紧挨着县城,村民们进出城特别方便,平日里可以挑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到城里售卖,也能去寻些零工来做。

靠着这些营生,村子的经济条件相对周边其他地方要好上不少,人均年纯收入能达到一千五百多元。

这人均收入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大体一致。

放在经济繁荣的临江省全域来看,确实显得有些偏低了。

不过在相对落后的顺平县范围里,程家庄村却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富裕村落了。

举目四望,程家庄村的建筑风貌颇具乡土韵味,大多是那种用青砖砌成的大瓦房,每家每户都带着个小院,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靠近公路的那十几户人家,更是盖起了样式统一的楼房,这些楼房规划得很是合理。

楼上是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楼下则被充分利用起来,开着各式各样的小买卖,有飘着饭菜香的小饭店,有能为过往车辆提供维修服务的修车铺,还有售卖各类农资用品的商店等等,一片热闹又繁荣的景象。

可程铭家却截然不同,在这一片充满生机的村子里显得格外突兀,至今还住着公社时期建造的土坯房。

走进屋内,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低矮且阴暗。

地面也只是简单地用粘土夯实了一下,根本没有铺设水泥,所以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屋里就会变得湿漉漉的,潮气弥漫,让人浑身都不自在。

整个村子有着三百多户人家,像这样破旧的房子着实是不多见,除了程铭家之外,剩下住着这类房子的基本上都是些孤寡老人或者五保户了。

程铭家之所以会沦落到这般境地,还得从他十岁那年说起。

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降临到他父母身上,父母二人都在这场噩梦中受了重伤,最终双双落下了残疾。

生活自理都成了难题,更别提劳作挣钱了。

更让人愤懑的是,肇事的车主竟然在肇事后逃逸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使得程铭一家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伤痛,还得面对巨额的医药费却无人偿付的困境。

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境一下子就衰败了下去,从此陷入了极度贫困的状态。

好在程家庄村是个宗族观念很强的村子,村里的乡亲们大多有着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

大家都心地善良,看到程铭一家如此凄惨,纷纷伸出援手,主动帮衬着他们。

就连程铭多年读书所需要的费用,也都是依靠村集体组织大家一起凑齐的,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程铭一直都铭记于心,从未敢忘却。

程铭踏入家门,环顾四周,屋内静谧空荡,不见半个人影。

他稍作停顿,略一思量后,轻轻将随身的行囊置于一旁,转身稳步朝马路边的修车铺走去。

耽误了几天工作的程虎。

此刻,程虎已经在修车铺里埋头苦干了。

手中紧握着工具,全神贯注地撬着汽车轮胎,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浸湿了衣衫,他却浑然不觉。

听到有脚步声靠近,他下意识地抬了抬头,目光扫向前方,一见是程铭来了,二话不说,当即扔下手中的活儿,站起身来,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热情洋溢地招呼道:

“铭哥,你咋来了,快坐。”

程铭微微点头,目光顺势向修车铺内打量过去。

只见店内,除了程虎在专心忙活,其他人都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吆五喝六,正热火朝天地打着牌。

那喧闹嘈杂的场景与程虎的忙碌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不禁轻轻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悦。

这时,程铭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刺耳又张扬的声音:

“哟,这不是程铭嘛,今儿又不是周末,你咋回来了?

咋着,不用上班啦?”

程铭闻声,缓缓回过头去,只见一个染着黄毛的年轻小伙正斜靠在门框上,一脸戏谑地看着他。

此人正是胡闹,修车铺老板的儿子。

这胡闹在程家庄村可是臭名昭著的混子,打小就调皮捣蛋,没个正形,干的尽是些偷鸡摸狗、扒女厕所之类为人不齿的下三滥勾当,品行恶劣至极。

初中尚未毕业,他便辍学流入社会,在那灯红酒绿、鱼龙混杂的江湖中摸爬滚打。

几年下来,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等行径已然样样精通,成了当地一霸。

前几年,他父亲开了这家修车铺,家里经济状况稍有起色,手头有了几个闲钱,他便愈发张狂起来。

胡闹整日里游手好闲,到处惹是生非,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着实让人头疼。

“我这几天有事没上班,顺道回家看看。”

胡闹一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嘲讽的笑,吊儿郎当地晃着身子,撇着嘴说道:

“你这是啥破工作?挣那仨瓜俩枣的,还老得大老远地跑来跑去。

依我看呐,干脆别干了,到我这儿来打工得了,保准比你现在强!”

“就是啊,程铭,你家还欠着村里好几万,那可都是大伙一块儿凑的钱呐!就凭你现在这点工资,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还清哟。”

一旁帮腔的是胡华,他是胡闹的堂弟,同样也在这修车铺里做工。

遥想九十年代,咱们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那时,一系列鼓励经商的政策相继出台,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怀揣创业梦想的心田。

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仿若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他们成了这一时代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

那段时间,新闻媒体上频繁报道着一些令人咋舌的传奇故事:

小学生辍学从商,竟摇身一变成为坐拥财富的大老板。

一群高学历的大学生反倒沦为其麾下打工仔。

有人仅凭摆个地摊,便能赚得盆满钵满,轻松跻身万元户行列。

相较之下,体制内人员的工资收入就显得颇为微薄了,远远不及那些效益良好的私企员工所得丰厚。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时还有诸多党员干部,甚至不乏县长、市长级别的领导,毅然决然地放弃官位,投身商海,开启创业之旅。

-------------------------------------------------------------------别走开,下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