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府的官学位于府城的中心地带,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庄重与肃穆。这一天,方浩在父亲方远的陪同下,踏进了这所学府的大门,准备开始他的求学之旅。
方浩的心情既紧张又充满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求学之路,更是父亲和伯父对他寄予厚望的期待。伯父方清特意为他写了八股文的点评批注,希望这些能助他一臂之力,在官学中脱颖而出。
方浩手中紧握着那份点评批注,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着伯父的用心和期待。他知道,这份批注不仅仅是对他八股文的评价,更是伯父对他人生道路的指引。
进入官学后,方浩和父亲方远被引领至教授的书房。书房内布置简朴雅致,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经典著作。教授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深邃。
方远带着方浩,步入教授的书房。书房内,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古籍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方远向教授深施一礼,谦恭地说道:“教授,犬子方浩,年少好学,渴望在贵府官学深造。今日特地前来,恳请教授收录。”
教授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方浩,见他虽然年纪尚幼,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聪慧。教授心中不禁暗赞,对这少年有了几分好感。
方远见状,心知有门,便从袖中取出伯父方清为方浩所写的点评批注,双手呈上。批注上,方清的字迹如行云流水,每一个点评都精准而深刻,显示出其深厚的学问功底。
教授接过批注,小心翼翼地展开,开始仔细翻阅。他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而深邃,仿佛沉浸在那字里行间。每当读到精彩之处,他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露出欣赏的神色。
随着翻阅的深入,教授的眼神中渐渐流露出赞许之色。他看到了方浩在八股文上的才华和潜力,也看到了方清对方浩的悉心教导和殷切期望。
“方浩,你的伯父对你的期望很高啊。”教授放下批注,和颜悦色地对方浩说道,“这份点评批注,不仅见解独到,而且笔力遒劲,可见你伯父的学问之深厚。你可以在官学中努力学习。”
绍兴府的官学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青石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学子们身着统一的青色学子服,端坐在木质课桌后,他们的书本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笔尖随着私塾先生刘涵的讲解而移动。
刘涵先生年约五十,须发微白,却精神矍铄。他手持一本泛黄的书卷,嗓音洪亮而富有节奏感,仿佛每一个字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智慧。
在前往学堂的路上,山长与方浩闲聊起来,询问他的家世背景、求学志向等。
当他们来到学堂时,正巧看到教授刘涵正在给学子们讲解孟子学说。刘涵的讲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山长见状,微微一笑,对方浩说道:“这便是刘涵教授,他学识渊博,对孟子学说有着独到的见解。今日恰巧在授课,我便将你安排在他的门下,希望你能够好好学习,不负所托。”
方浩听后,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他知道,能够拜入刘涵门下,是他求学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机遇。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恭敬地说道:“多谢山长栽培,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师恩。”
山长点了点头,对方浩的谦逊和决心表示满意。他转向刘涵,介绍了方浩的来历和背景,并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刘涵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欢迎方浩加入他的门下。
秦云,一个自负而好斗的学子,对刚加入学堂的方浩心生不满。他认为方浩是靠着家族背景走后门进来的,并没有真正的才学。因此,他常常在私下里对方浩冷嘲热讽,试图激怒这位新同学。
一天放学后,秦云堵住了方浩的去路,挑衅地说道:“方浩,我听说你是靠家族背景才进入官学的,不知道你有没有真才实学。要不我们来个文学比拼,看看你到底有几斤几两?”
方浩听后,心中不禁有些恼火。他知道秦云是在故意挑衅,想要让自己在众人面前丢脸。但他也明白,这是一个证明自己才学的机会,他不能退缩。
于是,方浩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回应道:“秦云,既然你想要比试,那就来吧。不过,我希望我们的比拼不仅仅是争强斗狠,而是能够真正交流学问、共同进步。”
秦云见方浩没有被他激怒,反而表现得如此平静和自信,心中不禁有些惊讶。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表示要与方浩一较高下。
第二天,学堂里的学子们纷纷听说了秦云和方浩的文学比拼。他们纷纷围观过来,想要一睹这两位学子的才情。
比拼开始了。秦云首先出题,他选择了一首古诗,要求方浩在限定时间内进行仿写。方浩毫不畏惧,他认真思索片刻后,开始挥毫泼墨。不久,他的仿写作品便完成了。
不久,方浩睁开眼睛,他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他拿起毛笔,蘸上墨水,开始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写得铿锵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情感。
随着最后一个字的落下,方浩的仿写作品完成了。他轻轻放下毛笔,微笑着看向秦云,仿佛在说:“请赐教。”
窗前明月光,疑是天边霜。
举目望皎月,静心思远方。
秦云接过方浩的作品,他的心中不禁一紧。他仔细阅读着方浩的仿写,感受着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他惊讶地发现,方浩的仿写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原诗的内涵,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他的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方浩的才学。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