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门外忽然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随后一名仆人递进了一封书信,信封上工整地写着“方浩亲启”。方浩看到信封,心中微微一动,疑惑中带着几分期待拆开了信封。
信纸上的字迹熟悉而亲切,方浩一眼就认出这是伯父方清的手迹。信中写道:“浩儿,听闻你近日身体不适,我心中甚为担忧。科举之路虽然艰难,但望你勿忘初心,继续坚定前行。家中一切安好,你无需分心挂念,只需专心于学业,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读完信后,方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科举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但有了家人的支持和期望,他更加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一切。
信中还提及了当前朝局的动荡,天子北狩,朝中并不安宁。在这样的时局下,方清希望方浩能够安心读书,不急于求成,过几年再参加科举考试。他深知科举之路不易,而时局的变幻更是增加了其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他更希望方浩能够沉稳应对,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方浩抬头看向父亲方远,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父亲,我会牢记伯父的期望和教诲,继续努力学习,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一股强烈的科考念头突然唤醒了一位沉睡已久的意识体。这位意识体名为“文渊”,是一位古代科举状元,因意外离世而陷入沉睡。他的灵魂在时间的洪流中漂流,直到被方浩坚定的科考念头所唤醒。
“方浩,你的决心和毅力唤醒了我。”文渊的声音在墓园系统中回荡,“我曾是科举状元,虽已离世,但我的灵魂仍在寻找有志之士。你愿意接受我的指引,共同追求科举之路吗?”
文渊开始详细地为方浩剖析古代科举考试的精髓。他首先解释了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从隋唐时期一直到明清,科举如何逐渐演变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他谈到了科举考试的三大科目——乡试、会试和殿试,以及每一科目背后所蕴含的选拔理念和考察重点。
乡试,即地方性的选拔考试,主要考察士子的基础知识和对本乡本土的了解。文渊告诉方浩,乡试的关键在于广泛涉猎,深入理解本地文化和历史,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将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治理之中。
会试,是更高一级的选拔,要求士子具备更加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更广泛的视野。文渊强调了博览群书的重要性,不仅要读经史子集,还要关注时事政治、社会变迁,以及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同时,他还分享了自己在会试中的应试经验,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高效记忆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答卷。
至于殿试,则是最高级别的选拔,直接面对皇帝,考察士子的学识、才华和应变能力。文渊告诉方浩,殿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挑战。他鼓励方浩在备考过程中多进行模拟演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同时他还告诉方浩科举考试,作为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其制度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考试体系。
在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渊向方浩详细介绍了八股文的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和写作技巧。其中,破题是八股文的第一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股。
破题,顾名思义,就是要将题目的意思破解开来,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文渊告诉方浩,破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然后从多个角度进行切入,展开深入的论述。在破题时,要注意避免直接照抄题目,而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路,将题目的意思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其中一个范例是关于“孝道”的题目。文渊首先让方浩仔细思考这个题目的内涵,然后从多个角度进行切入,如孝道的定义、历史典故、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破题过程中,文渊特别强调了要紧扣题目,同时也要有所拓展,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学习完这些范例后,文渊鼓励方浩自己动手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破题技巧来破解不同的题目。他告诉方浩,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破题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除了破题之外,文渊还向方浩传授了其他七股的写作要领。他强调了八股文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要求方浩在写作时要保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他特别提醒方浩注意承题、起讲和入手部分,这些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整篇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至关重要。
墓园之中,方浩坐在桌前,手中握着一支毛笔,眉头紧锁,正在努力地构思着八股文。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八股文,对于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
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地将自己的作品呈现给文渊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文渊的眼神锐利而冷漠,他扫了一眼方浩的作品,他的话语如同冰冷的刀锋,直刺方浩的心房:“这就是你所谓的八股文?简直是一团糟!你的思路混乱,逻辑不清,语言平淡无奇,这样的文章如何能够通过科举考试?”
文渊的话语让方浩的心中一阵颤栗。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遭到如此严厉的批评,更从未想过自己在文渊眼中竟然如此不堪。他的脸色苍白,双手紧握,试图辩解几句,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看着方浩的反应,文渊的耐心渐渐消磨殆尽。他认为方浩缺乏天赋,对于科举考试的理解太过肤浅。他决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教授方浩破题之道。于是,将方浩的意识体囚禁在自己的墓碑之中。
在这个黑暗而阴冷的地方,方浩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绝望。他试图挣扎,但无济于事。文渊的声音在他耳边回荡:“你必须学会破题之道,否则你将永远无法离开这里!”
然而,文渊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方浩才仅仅十二岁,他阅读的四书五经并不多,对于科举考试的理解还十分有限。在这个年龄段,他需要的是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极端的惩罚。
在墓碑之中,他努力回忆着文渊曾经教授给他的破题技巧,试图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