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朱元璋眉头紧皱,仔细的看着那个跟他年纪差不多大的永乐帝。
永乐帝摇头:“爹,儿臣是靖难,不是造反!”
随后大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朱元璋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等于说朱允炆在皇位上屁股还没做热,朱棣就揭竿而起了。
最初设立藩王,让他们手握重兵,一是为了防止北方鞑子,二是为了不让朱家天下落入他人之手。
这群藩王可对外也可以对内。
但是对内主要防的是那些文臣武将。
而不是让他们自相残杀。
设立藩王之初他当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晚年专门写了《皇明祖训》,让他们熟读于心,不可觊觎自家人的江山。
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们内部倾轧,打来打去,肉烂在锅里天下还是朱家的。
所以给予藩王兵权,他始终都很坚持。
可是他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他驾崩才几年就互相残杀了。
此刻。
建文帝目眦欲裂看着永乐帝。
永乐帝崇拜的望着朱元璋。
朱元璋却一脸茫然和疑惑。
他想不通朱棣靖难为什么能成功。
大明百万大军,算上那些军屯种地的将士,一共190万。
一个藩王顶了天有十万卫兵,几乎没有任何可能颠覆皇权。
除非朱允炆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
这个问题之后一定要跟朱长卿好好深究一下。
他现在相信朱长卿有纵横春秋的能力了。
短短的时间里,未来的自己、未来的朱允炆、未来的朱棣,他们都回来了。
朱长卿淡淡的说道:“他是建文四年的建文帝,他是永乐二十一年的永乐帝。”
朱元璋沉默的点头,目光闪烁,惊慌不定。
此时銮台上的少年朱允炆却走了过来,说道:
“皇爷爷,孙儿现在一团乱麻,但有一点孙儿很清楚,此人一介草民,有什么资格状告我?
“状告皇族,当由宗人府牵头,三司共同审理,皇爷爷,这可是您定下的规矩。”
朱元璋道:“现在还不到那一步,先听听他如何说。”
朱允炆道:“他一个刁民口口声声说我不配册立储君,就凭此,便该将他凌迟处死!”
说这话时他底气十足,他相信自己在皇爷爷心里的分量,杀一个刁民还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让他震惊的是,朱元璋却不予理会,挥手让他靠后,对朱长卿说道:
“你且说来听听,皇长孙朱允炆为何不配?”
朱长卿站在建文帝和永乐帝中间,道:
“建文帝是最辜负前朝厚望之人。
“陛下是开国之君,建立大明王朝,第二任国君尤其重要。
“选得好能继往开来,选不好就万劫不复,大明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建文帝一脸阴郁的道:
“朕的皇位!马上就要被燕王这窃国贼给抢走了,怎么就辜负前朝厚望了!
“皇爷爷对我最大的厚望就是让我做个守成之君,我都做到了!
“唯独可惜的是没有先一步控制燕王这个窃国贼,是我最大的失误!”
朱长卿斜晲一眼,道:
“你在位四年,做到了一个守成之君?”
建文帝道:“我没做到吗?”
朱长卿道:“守成之君的基本定义是不低于前朝的水平,即便不超过前朝,最起码也要持平。
“最直接体现在军事经济上。军事就是那帮武将勋贵是否臣服你,如果不臣服,你做了什么让他们臣服。
“而经济自然是百姓生活条件,你做到了哪一点?”
建文帝道:“你问我的口气分明是质问我没有做到!你又不是我建文朝的人,哪里知道真实情况!”
永乐帝道:“门主,你不妨跟我爹说说,他都干了什么好事。”
朱长卿道:“任何一个开国之君,对第一个继任者都寄予厚望。尤其洪武帝这样以身作则的皇帝,更加希望大明第二个皇帝能够继往开来。
“我先来总结一下洪武帝都给你留下了什么。”
“第一,完备的制度和完善的律法。
“自古能君,从来没有像洪武帝这样把王朝大大小小的制度梳理得井井有条,恨不得街上扫地的先迈哪条腿都交代清楚。
“而《大明律》的诞生标志着大明进入依法治国的文明社会。这意味着皇权把自己放在士大夫的对立面,依法治国主要打击的就是这些人,让他们不再拥有特权欺压老百姓。
“自古以来,依法治国是最难也是最文明的,最难的那个阶段,洪武帝已经度过并且给你扫清了障碍。
“第二,百万大军以及百战老将。大明开国以来,作战实力就是天下第一,一直维持到洪武帝驾崩,天下都没有对手。
“第三,充盈的国库。洪武帝给你留下了三千万两白银。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心所归。
“洪武朝百姓安居乐业,税赋最低,天下归心。这一点对王朝统治最为重要。
“后世朝代对洪武帝大肆抹黑,说洪武朝百姓吃不饱饭,在位期间爆发几十次起义。从明朝大量的史料,以及《国榷》的记载,显然这些都是假的,有个别所谓的起义,也是文官集团为了反抗洪武帝对贪赃枉法以及行业垄断的士大夫阶层的打压而蓄意安排的。
“洪武帝给你留下的是个近乎完美的朝代。
“我们再来看看你都做了什么。
“继位当月,兵部左侍郎齐泰,升尚书。太常寺卿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并参与军务。两个人等于拥有了兵权。
“六月,从汉中召回了方孝孺,十一月,建文帝非常凑巧的就病倒了。将朝政交给这三人。
“方孝孺三人开始了一系列改制。
“他们具体改了什么东西呢。
“第一,恢复井田制。
“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本质上就是农奴制,极大方便了士大夫阶层土地兼并。
“第二,撤掉了陕西兴洲、辽东营州、内蒙开平等北方的卫所,军队直接遣散回原籍。
“明朝只要文官掌权,必撤军队,和宋朝一模一样。
“第三,裁掉了洪武帝设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检校是洪武帝设立,专门监督官员的。文官把检校视为仇敌。就和锦衣卫一样。
“检校一撤,文官就彻底自由了。
“第四,定保举法。
“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这就是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不用科举,直接当官。宋朝文官泛滥就是这个原因。”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