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姜子牙是我师兄 > 第三单十六章杆秤
换源:


       几人一起边走边看,地上摆的商品都不是吉天需要的。粮食也就是一些发黄的稻谷,高粱米,还有小米或者应该是大黄米之类的谷物。也有小麦都是没有磨成粉的麦粒。问了一下大牛手里的那个贝币能换一袋麦粒大约有四十多斤,大牛家里有小麦也不打算换。吉天倒是把鲍鱼壳拿出一个问这个能换什么,几人都摇头说没见过这类贝币,看着挺值钱的,但不知换多少东西才不亏。

吉天不知道是谁不亏,但却觉得这样实在是不方便,如果有等值货币就好了。还有现在的重量单位也不清楚是怎么计算的。他只知道以前是十六两为一斤,但这个方法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他不清楚。

他手里有一个十斤的手提弹簧称,也是拆快递时拆出来的。想到这他脑子灵光一闪。如果用这个称做基准,是不是可以做出来称重重量的杆称。办法到也不难,以前上物理和数学课时都有过相关的知识,只要称出几个十斤以内重量的标准砝码就可以了。做杆秤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操作容易,还好推广。

杆秤看似简单实际也挺复杂的,要有一个计算公式。好像是;根据木料的分解,制作0.5公斤到100公斤的大小式样木杆秤,小的木杆秤配3至4两的秤砣,15公斤的配1.5斤秤砣,30公斤的配3斤秤砣,50公斤的配5斤秤砣,100公斤的配8斤秤砣,也就是说小于1公斤的小称和100公斤的大称以外,其他的秤砣都是按照称重公斤数的1/20计算了。

有了这个方法,再加上他自己手里有一个手提弹簧秤,砝码也可以轻松制作出来。有了标准的砝码,就可以制作杆秤了,当然杆秤也不十分不准确,最大误差满量程是百分之十以内。但这也够了,最起码不用估堆了。想一想吉天就心思活跃起来,就想着回家去试一试。

这时听见五娘咦了一声,说;有卖豚的。

吉天不知道什么是豚,跟着过去一看原来是几只猪崽,猪仔的身上有土黄和黑色相间的条纹。感觉这和自己以前看过的猪不一样,怎么像是野猪崽?

于是看那摊主,第一感觉是老人。但现在的人生活艰难,你不可能按后世的面相去判定人的年龄。可能你认为七十多的人,实际还不到五十。

“你这是野猪”?

“这是豚!你管它叫猪?”摊主奇怪的看着他。

“是啊!我就管这玩意叫猪”。

吉天拿一块石子在地上写了一个猪字,然后让那人横过来看。“你看,这个字就是猪字。”?然后又写了一个豚字再让他看说;“这个字读豚。看看两个字那个和你卖的家伙像”!

摊主反过来掉过去看着两个字,最后肯定地点点头说;“还是猪更像。那个豚字不像”。看他同意了自己的观念,伸脚要去把两个字抹了。摊主急忙拦住说;“别擦,我仔细看看,再学着写一下,回家也好告诉别人把豚改叫猪了”。

吉天见他说的认真,就没再去擦那两个字。看他笨拙地反复写这两个字,边写边读;豚,猪,豚,猪。

对他说;“生意不做了”?

那人抬头说;“做呀!你要豚,啊!不是,猪吗”?

吉天说;“当然想要了,不然和你在这磨嘴皮子干啥?但你是不是应该少算一些!你看我教你两个字,古有一字之师之说,教一个字都可以称为老师了,而我一次教你两个字,那是不是比老师还大一辈了”!

摊主抬头说;“什么是一字之师?”

看他说的认真,一副求知欲很强的样子。心想就当一乐子,便对他说;“以前,有一个著名诗【僧】人叫齐已,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非常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一个叫的郑谷诗友。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逢人便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以后此称呼就成了,善改诗文和帮助自己更正文章中某一处用字不当的人。也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而且,一字师的典故还有很多。如;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人,也是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旅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

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下曲》

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客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有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当然他没说朝代,因为这是唐朝的典故。他只说是以前。因为现在也没有和尙这一职业,佛教是汉朝才传入中国的。所以他只说诗人。

故事讲完,听得摊主以及旁观众人一愣一愣。都想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故事!还有诗是什么?字句工工整整,意境深远优美,让人听了那么舒服熨帖。摊主更是对他崇拜的差点五体投地,说;“这么说,你也是我的老师了!”

“打住,我这点知识还当不得你老师”。那摊主转身拎出一只猪仔递到吉天面前说;“这个给你谢师礼”。

吉天心想;玩笑开大了,对摊主说;“你先放下,听我说;一字之师是和你开个玩笑,别当真。

摊主讪笑一声说;“我也是开玩笑的,这么大岁数了别说脑子不好使,更不可能丢下家里一大堆活,去学用不上的知识!”

吉天挠头说;“话也不能这么说,圣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你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古人还说了;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吗”!

听着吉天张口就来,一套一套的,不是圣人就是古人说;把围观的众人都听呆了。尤其是李五娘和小七,简直对他崇拜的不要不要的。这时他才注意到,不知何时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旁边几个卖东西的不知不觉都靠了过来,还有一些逛市场的也驻足不走了。

他可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从兜里掏出一个鲍鱼壳,对摊主说;“这个可以换你一个猪仔吗”?

摊主看都没看他手里的贝壳,连忙说;“可以可以,你没有贝币我也会同意”。

吉天听了老脸一红,心说;这还真不是贝币,只是一个自己吃过的鲍鱼壳。但拿出来了,又无法收回去,而且自己确实没有贝币。想一想,终究不是皮厚腹黑之人。从背篓里拿出一块自制的肥皂和几块竹炭,递过去说;“我再加一个肥皂和几块竹炭”。摊主及围观之人又都一愣,齐齐询问;“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吉天告诉他这是自己自制的肥皂,把功能讲解了一遍。

王香这回终于有发言的机会了,上前把早上自己和大嫂使用过的经验与效果细说了一遍。引得围观众人心痒难耐,都询问怎么换,可以用贝币购买吗?

他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这东西是用油脂做成的,而且油脂也不好寻,所以没做几块,今天就拿了剩下的三块。没预料到会遇见未过门的娘子,还有两块,是留给她的。以后也不会有太多,所以暂时没办法出售。”说完就选了一只大约有十几斤重的一只公猪仔。

大家把注意力都转向那摊主,摊主紧紧攥住那块肥皂和竹炭说;“不换,我要拿回家告诉家里,这是教我两个字的老师做的。”

众人都用崇拜和羡慕的眼光看向李五娘,有人说;“这小娘子真有福气,未来相公这么有能耐,以后可有福享喽”

李五娘听了吉天和众人的话,心里更是满满的幸福感。没想到他竟然这么体贴和周到。

在这熙熙攘攘的众人中,谁也没有注意到旁边一个头戴斗笠看不出年龄的人,在一直默默关注着吉天等人一言一行。看他们走远了,才靠近与吉天交易的两个摊主,闲聊了一会悄然离去。

吉天和王香,大牛。以及李五娘等人把猪仔装入背篓就往城外走。王香一边走一边和李五娘小七说笑,基本上都是听她在说,小七偶尔插一句嘴。和李五娘讲她二哥复活以后的事情,听得五娘和小七的心随着情节起伏不定。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