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四年前的往事。
正确来讲,是因这次于我个人社群网路专页,在那名为“伟辰”的怪人传给我那则讯息后,我才意外又想起四年前那件往事。
而当时的社会氛围,跟目前发生连环猎奇残杀事件“折骨案”后十分相似,整个社会陷入不安与恐惧中。
疾病流行、战争、暴动等现象,都会使整个国家的人民人心惶惶。在一个首开先例或是异常开端后,接下来就是随时演变成连锁效应的风吹草动。
四年前引发社会陷入不安跟诡谲氛围的,正是“女学生随机掳人失踪案”。
据我所知,此案目前为止仍未破案,只是相关事件已没有再出现。最后一名被与此案连结的女学生失踪案是在两年前,也就是说,犯下随机掳人的犯人,做案时间长达两年,失踪的女学生共计三人,但最终都没有被找回。
该案跟这次的“折骨案”一样,警方受舆论强力挞伐。而民间批判高峰是在逃过犯嫌毒手的女高中生自白后,一发不可收拾。这名受害者却也提供给了警方十分珍贵的线索。“女学生随机掳人失踪案”的讨论,在嫌犯拉长犯罪时间,直到不再出现受害者后才逐渐平息下来。
现代人不断被新的新闻、资讯所洗礼,所以对于事件遗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警方从一开始会定期开设记者会,说明办案进度跟线索掌控,最后宣告转为长期追踪调查后,终于不再占据新闻版面。留在世人记忆中的,可能仅剩受害女学生家属的悲痛情绪表现,还有根据逃脱犯嫌毒手者的证词,得知犯嫌为三名年轻男性的线索公布影像。
当然,长期于这个地方发表恐怖文章的我,今天不是要跟各位讨论这个议题,想要来一场盛大的推理大会,而是那起事件后的社会氛围,连带对我造成的影响。或许也有人会觉得那不过是我自己的精神过敏,或是杜撰出来的故事。
记得那时候我还是高中生,而该案发生后,班上某位男同学曾于上课中,被导师带到办公室,接受警方问话。
在此我再说明一次,是真正发生过的事!即使最后这件事没有上媒体版面,但是,我们班甚至是同校的人都知道,曾经在女学生一案发生后,警察曾巧妙的在那时间点,找我们班上的某位学生问话。
“没什么,只是问我是不是认识其中一位受害人。不过,我觉得是有点扯就是了。只因当天我恰巧曾在那时间点经过案发现场附近的地点。当然,我也没如他们所期望的目击到掳人经过。”
相信那时候如该同学被问话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也是警方迟迟无法推进案件的苦恼之一。
因为在四年前,街头巷弄早已架满监视器的这种时代,警方竟然还是无法过滤出随机掳人的犯嫌为哪些人,所以若不是那三名犯嫌是高智商罪犯,就是警察办案不力。最后自然因不知道犯嫌是谁,民众理所当然先检讨警方为什么没办法破案。
然而,这名被带去问话的同学却在某天后,就没有再到学校上课了。
就像那些女学生被绑架后人间蒸发一样,没有尸体、没有行踪,这名同学无论是家中或是足迹可能遍及,甚至是不可能去的地点,都找不出任何线索,更别说是理由了。除了一家三口“躲债跑路”外,似乎连警方也提不出一个结论。没错,这名同学连同他的双亲,突然一夜间消失了。
这起离奇失踪案,记得报章杂志上完全没提过,也可能是很快就被当时的焦点新闻给挤掉了。不过,我们这些知情人士也猜测,警方或许碍于接连不断的失踪案的压力,所以刻意不让这起案件浮上台面。
只是,我也很讶异竟然没有人像现在一样,于网路上或找媒体爆料。
而那时候我则是第一批发现者之。
是的,文章前面的开头都是在为这件事发生后,我面临到的恐怖体验做铺垫。
在持续联络不上该同学的第三天,我与其他三名同学,加上班导,决定一起前往他家一探究竟,而在班导也连络不到其双亲后决定报警。
事后我们才知道,该同学父亲的公司由于也无法与他取得联系,所以到过他们住家一趟,只是发现不得其门而入,该职员便很快就折返了,决定再观察几天才决定是否连络警方,所以我们算是抢先一步做了这个动作。
“我最近洗脸的时候都会感觉有人在盯著我看。”
这是那位同学失踪前曾向我们几个友人说过的话。
当然,这种人人都会感觉到的错觉,不会受到我们的重视,每次此话题出现,常常是以开玩笑作为收尾。不过,那一天,我却因再次想起这段话,心生莫名恐惧
踏入该同学住家,家用车停在院子,房间、客厅、餐桌上,都还维持一家人失踪前的状态,我们甚至看到一块被切过的生日蛋糕上,还插著燃尽的蜡烛。
屋内自我们进入时就弥漫古怪氛围,猜测应该是我们选择在傍晚时分进入的关系。
室内除了气氛诡异,空气中还弥漫著难闻气味。
那是食物腐败的臭味,正值炎夏之际,这种情况其实不会令人感到奇怪。只是我们始终找不到那股令人作呕,“死老鼠”般的臭味源头到底在哪。
最后由于一行人在搜索屋内一圈后,仍无法找到三人的踪迹,所以警方正式立案。虽然那时候辖区警方,是否还能分神调查这起诡异失踪案,著实令我们怀疑。
因为致使该名同学被警方约谈的其中一名女学生失踪案的地点就在附近,所以你们知道为何该同学会被列为重要参考人了吧?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留意到生活周遭总有一道视线在关注著自己,无论是在户外或是独自一人的时候。
或许这是因我听到失踪同学说的那些话,造成的心理作用。不过,我是认为这是加上得知他们全家人“离奇失踪”后,才一起涌现的不安感。
“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
《克苏鲁的呼唤》作者洛夫克拉夫特曾经提过这段话,我想那正是当天在场的所有人内心都涌现过的情绪。
加上持续有女学生被随机掳走失踪的社会氛围下,令我产生某处有股视线注视著自己。这是因为对一连串现象跟事件无法解释,所以脑袋便产生怪力乱神的想像。
说我没想像过那是被带到某处,那些失踪者的灵魂带著某种情绪窥视著自己,绝对是假的。
然而,若什么都没发生的话,我今天也不会说出这个故事。
直到现在,我还是希望那是自己神经过敏或是太过疲累的错觉。只是,恐惧如同会随著巧合跟厄运不断纠缠上我一样,如今我竟又因“伟辰”的讯息,想到四年前的遭遇,进而再次令我被卷入无端的恐怖事件中。
亲自到过失踪同学家的一周后,我发现被“窥视”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甚至让我连续好几天睡眠不足。终于,某天我洗完澡当下,我真正“发现它的存在”。
我不确定那到底是什么。我甚至可以肯定,那不是我曾经见过或认识的人的样貌。因为在我眼中,那个人不过是倒映在穿衣镜内的自己。
然而,现实中的我手上是拿著吹风机的,而镜中的我是突然整个人弯下腰来,以颠倒视线的骇人姿态,正紧盯著我。
用那双瞳仁几乎缩小如豆般的眼睛看著我。
那天后,我在床上躺了一周。
我没有一病不起、没有连续高烧,也没有接连不断的噩梦,更没有听到怂恿自己杀人的恐怖耳语。
就只是感觉整天委靡不振,闭上眼睛就会看到那个惊悚画面,睁开眼睛,四周又是一片昏暗。
明明我很确定时间是在早上,天花板的灯也被家人点亮,但我的视线中没有白天,永远都只有黄昏跟夜晚,我差点因此崩溃。
家人也对我的病症摸不著头绪,直到他们毅然决然放弃医学治疗,决定把我带到庙宇,我的症状才突然好转,隔天终于能坐起身,没多久便销假上学了。
而那镜中的恐怖人影自那天后没有再出现,我对视线的过度敏感也随时间逐渐冲淡。当然,那位同学一家三口至今仍生死未明。
另外,一问之下我才知道,只有我一人有那极其恐怖的体验,其他与我共同前往失踪者家的人,甚至是班导,生活都很正常,所以我当下也开始怀疑是否是自己神经过敏了。
只是,四年后的现在,如同恶梦再临般,我竟又收到提到“视线”的讯息,也因此,我再次陷入不安与疑神疑鬼的恐慌中。
这次的时间被拉得更长,而且很明显我的精神状态不见好转,眼看不是我先被吓死就是累死的局面,但我没想到,这次伴随视线而来的它,不同之前,这次是某天突然出现在我租屋处的阳台。
它以头下脚下的方式,于凌晨时分吊挂在晒衣架上,从我晾挂的衣物缝隙间出现。
然后那头垂至地板的黑色长发,如同秋千般不停甩动,直到我回神过来天已明亮,而它也消失了。
看来在那位“伟辰”遇到后,接下来就是我了吧?就像四年前的那时候一样。
只是这次我是否能逃过一劫,继续上线跟各位发文汇报呢?估计就要看我的命了。
“与其说这是篇亲身经历,不如说是恐怖创作吧?但是,内容其实真假掺半,至少我知道陈予仁班上没有同学失踪,警方的资料库没有那件一家三口失踪案。”
“就算上头压下来,也不可能完全没有纪录才对。网友对陈予仁的文章评价也如学长你感觉的一样,认为文章真实性不是讨论的重点。不过,这已经算是目前民众的常识了,只要能有娱乐跟需求,其实网路资讯、文章的内容真假并不是那么重要,倒是真正没有经过穿凿附会的文章,才真的不会吸引到读者眼球。”
在经过与网路作者,也是江伟辰死亡前最后联系者陈予仁见面后的隔天,张晨高警官与后辈许敏翰,一同于警署讨论江家失踪案。虽然他们知道,目前陈予仁已被送往医院治疗,但仍然能从对方发过的文章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其中这则倒数第二篇文章内容,带给两人一股异样感。
“看得出来这已经是陈予仁的创作风格了。只是四年前那起真实案件,对警方的声誉真是不小的伤害啊……”
“敏翰,我现在也终于知道,为什么你认为陈予仁的文章是必须受到重视了。”
张警官说这些话同时,背部贴向椅背,接著视线转向因侦办“折骨案”,至今仍行踪不明的同仁空座位,突然某处的电话响起。
“这篇文章,根本像则‘预言’。它于三周前被发布于论坛上,但却大体描述了一周后江家人的失踪,虽然,最血腥部分没有被写出。难道这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还是,有人正遵循它的文章内容来犯案?不……那根本不是人可以做出来的行径啊。”
“学长!”
当张警官再次回想起江家三口死状时,许敏翰放下桌上话筒,神情紧张的朝他喊道。
“陈予仁死了对吧?”
“不……但也不能说不对。”
张警官再次紧皱眉头,这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肩膀被人推了一下,然而回过头却没看到任何人。
的确,今天一早,办公室的人员早就全数出勤了,那么刚才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