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史上第一藩王,坑你没商量 > 第二十二章少爷转性了?
换源:


       李元方叫道:“王管家,本王没有交给你多少事情吧?”

王元掰着手指头算道:“是没交给老臣多少事,老臣刚当上掌史时,大王便把垦荒的事情给我了。后来,随着大王派都太尉他们打败了南面的土司,大王又要迁徙人口,还要修建道路,现在又是忙秋收,大王也全都交给我了。”

“除此之外,还有岭南各个官员的任命、考核、监察,甚至连与周边归顺土司的来往交流也交给老臣。”

“老臣实在是分身乏术,唯恐耽误了大王大事。所以,大王还是任命别人当掌史吧。这岭南掌史老臣真的是愧不敢当了”

王元这老泪纵横的一股脑说了出来,他年龄都那么大了,大王还交给他那么多繁重的事务,就算是乡下那拉磨的驴子也没这么使唤的。

李元方安慰道:“王管家啊,这是造福岭南的大事。你想想,垦荒、农忙、军事,这些事情对岭南百姓都是有大好处的。”

“您是个读书人,是孔子他老人家门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当年您有大志向,却只能在王府当一个小小的管家。现在,本王将这么多事交给您,是信任您,是想让您尽情发挥才能的啊!”

王元老脸皮抖了抖。

他都五十好几的人了,说难听点黄土都埋到脖子了,还发挥个锤子啊,什么理想抱负,那都是年轻时的装逼废话罢了!

要再发挥就该猝死了。

王元的脸色很是苦涩,道:“可大王交给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您不要嫌多,您要为岭南百姓考虑考虑啊,实在不行,也为自己的家族后代着想啊。如今本王封给了你三千多户佃户,若是把这些事做好,年末南面那边的土司百姓再迁移部分过来的,起码还能帮你再加一千户,这在岭南地界可是独一份的荣耀啊。”

“现在您出门,哪些以前看不起你的人不都得点头哈腰的向你行礼。岭南的百姓敬重您,甚至把你当成了大善人,岭南要是治理的好,您就是头功……”

“可是……”

“没什么可是。现在岭南百姓过得不容易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是因为这些政策还没实施,您看着街上的百姓不心痛吗?”

对于李元芳的言辞,王元早就听惯了,甚至都能背下来。

第一,打亲情牌,说如何信任自己,如何敬重自己之类的,把自己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以前自己就是这样让他拐进坑的

第二,打感情牌,说岭南缺不了自己,话语之严厉,好像只要少了自己,岭南的百姓明天就要全饿死了,自己刹那间就好像成了岭南的千古罪人。想到这他就一阵无语,论笼络人心,自己这大王天下怕是没几人是对手。

第三,就是激将牌,说自己身为一个读书人,誓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觉悟。

他就不明白了,这天下的读书人都是和你有仇吗?

动不动就想让人家累死。

虽然大王爱吹牛逼,但大王说的话也有真的,他的土地越来越多,他的身份越来越高贵,就算是都太尉和自己一起那些上级见了他,也要行礼,自己那些邻居就更不用说了。

他的亲人也被李元方妥善安置,那些三姑六婆和至亲兄弟,儿子儿媳,每个亲人都以他为豪,这让他心中也不由得感激李元方这个大王。

毕竟他从前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寒窗苦读数十载,得了个举人的名声,但是又有几个真的把他当回事了。

“老臣不是抱怨,只是想请大王给老臣找几个帮手。”看着还在滔滔不绝讲大道理的李元方,王元忍不住说道。

王元沉思了片刻,随即说道:“如今的岭南百姓虽然生活越过越好,但还是有不少问题,例如要设立完整的制度,约束百姓的行为。”

“还有南面的土司,虽然咱们岭南军队愈发强盛,但是还有土司不服从大唐,所以咱们要分化其部落,离间其君臣。战事乃是大事,不能大意。”

“还有民族融合问题,按照大王的思路……”

王元认真阐述了近期朝廷的事务,又分析当前的存在问题,李元方在案桌上负责点头。

王元年龄虽然很大了,但是在治国理政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李元方也不会千方百计的让他当岭南掌史。

“这些事情,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还请大王多找几个帮手。”王元说道。

李元方点头称是,说道:“张大人的话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了,现在咱们岭南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还是他娘的人才!”

“那大王有什么办法解决?”

“办法自然是有。”李元方胸有成竹的道:“我打算在岭南开办一个学校,主要是培养各类官员,然后再安排到岭南各个地方任职。”

“另外,学校不光负责培养官员,还是要教化。现在咱们岭南的百姓有三成都是其他民族,风俗习惯语言都与汉族不同,所以这教化也非常重要。”

“还有就是要培养一些熟适农耕的好手,单元工业商业,这些也要培养人才”

“王大人以为如何?”李元方涛涛不绝

“大善。”拂须惊叹,他从前就是一名读书人,自然知道这教化乃是重中之重。

李元方眼前一亮,大声道:“王大人也知道这是善事对吧?所以我打算把建学校一事交给王大人,王大人意下如何?”

“这……”王元一时间僵住了。

李元方大声道:“王大人,困难只是一时的,只要咱们把学校办起来,过个几十年,大唐就会涌现出源源不断的人才,那时候您就有帮手了。”

“几十年?”王元老脸都黑了,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几十年后,他这把老骨头怕估计都化成灰了。

“咳咳,十年也是有可能的。”

“十年后,老臣怕是要在阎王殿选才吧?”王元白了他一眼。

“两年!”李元方大声道:“您就辛苦两年,两年后,保准就有了合适的官员,到时候您就歇下来了,没事养点花草,逗逗孙子,颐养天年。或者到我们岭南城的广场上找老太太跳跳舞什么的”

“唉,希望大王能言而有信。”王元叹口气,道:“那创办学校的事情我就先担下来。”

“王大人那真的是我岭南的栋梁!”李元芳起身,对着王元大拜,说道:“王大人大才,又心忧百姓,本王打算请张大人担任岭南宰相。”

“啊?朝廷不是裁撤了宰相吗?”张渭惊诧。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这大唐高祖他老人家,为了培养当朝太子,不但把宰相撤了,把议事阁也给停了。自家这大王是要顶风作案啊!真的就不怕朝廷责怪?

“朝廷是朝廷,岭南是岭南。朝廷裁撤了宰相,但是岭南设立了宰相之位。”

“哦?我怎么不知道岭南设立了宰相之位,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从今天开始设立的。”

王元满脸无语,没想到李元方胆子这么大,竟然敢在岭南设立宰相一职。

王元拜别了李元方

走出了王府大门小半段路,在马车上猛地一拍脑袋,悔恨的说道:“我本来是想让大王给我减轻事务的,没想到反而鬼使神差的担起了建学校的事情。”

“唉……这是又让自家这大王算计了啊”

王元懊恼的拍着自己脑袋,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府内,看着掌史王元离去,一旁的小丫头桑桑不住说道:“少爷,张大人已经很劳累了,您还将这么多事交给他。”

李元芳叹息:“没办法啊,岭南各项事务步上正轨,没了那老头不行啊。归根结底,岭南能用的人才太少了。”

“对了,你去找几个郎中,专门照顾一下我这个王管家。”李元方吩咐。

这个时候,已经秋收结束了,天气马上转凉了,李元芳可不想让王元这个老宝贝给伤着冻着。

到时要是这老头病倒了,扔下一大滩子事可不得累死他

桑桑说道:“前一阵子少爷吩咐过,我已经派两名王府的郎中定期到张大人府上为张大人检查身体。”

李元芳摇头:“不够,再加三名郎中,给本王凑成一桌,住在张大人府上好生照顾,全天二十四小时候命,吃的、穿的、用的,一个都不能少。钱我们王府出”

“是,少爷。”

翌日,当桑桑这个人形闹钟准点过来叫床的时候,正看到李元方坐在案桌上批阅奏章。

小丫头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视,揉了揉眼睛,没错,正是自家的少爷。

只见自家少爷正迅速翻看手中的奏章,不断的批阅回复,将处理好的奏章都堆放在一旁,看那样子,批阅的奏章堆的那么高,很显然已经批阅了好一会儿。

苍天可鉴啊!

小丫头忍不住喜极而泣,自家的少爷终于懂事了,终于有了贤王的样子。

这时候,李元方也注意到了桑桑,皱眉道:“大清早的,你怎么哭起来了?赶着给你家少爷奔丧呢?”

“我……我只是没想到,少爷竟然如此勤奋。”桑桑低头道。

“这算什么?”李元方又翻了一个奏章,寥寥写了几句话,便将奏章放在一边。

李元方平时虽然不爱管事,但是每看一个奏章,就会迅速给出自己的结论。而且只要决定去做一件事,那就会想方设法的完成。

所以说,李元方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并不存在迟疑不定的现象。

“少爷你是什么时候起床批阅奏折的?”小丫头忍不住问道。

李元芳想了想道:“子时。”

“现在已经辰时了。”

“什么?”李元方连忙看了看外面的日头,道:“本王竟然已经批阅了一个晚上,二狗走走走,今天还要去兰桂坊看花魁跳自己教的新舞蹈呢”

说罢,李元方把那批改完了,正堆积如山的奏章,往前推了推。

指着那堆奏章对小丫头道:“别说本少爷不体谅王元那老头,你看这是半夜的量,一会你把批阅好的奏章找人拉过去给王元”

桑桑:“……”

看来刚刚发生的一切都是错觉。

自家少爷还是那个破性子。

只是昨天看了王管家的样子,一时过意不去,才如此

“大王,您不批阅奏章了?”小丫头小心翼翼提醒道。

李元方舒展着身子,大声道:“本少爷批阅奏章,都批阅一个通宵了,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