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睛是最好的,这三个精彩的项目,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的。千真万确!
第一件事,就是铁笛大王的长笛。
此时,位于老十字街上的国贸公司大门前,正在吹奏着铁笛王的长笛。然而,并不只有“铁笛王”在吹奏,“小铁笛”也来了。“王建来”,大家都称他为“小来”。他们虽然被称为父子,但却没有任何血脉联系。王建来这个名字,就是“捡来”两个字的意思,他的确是铁笛王的儿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这对儿子的感情,比亲生儿子还要深。
铁笛王的真名叫王福,不过从小到大,他都不知道什么叫“福气”,什么叫“斗殴”,什么“算盘”、“水火”、“旱灾”、“战乱”,他继承了上一世的炉灶,后来又学了一门打铁的手艺。二十多岁的时候,孤身一人,孤身一人,闯荡山林,当了一名铁匠,起早贪黑,沉稳细心,凭着一股子狠劲,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本事,不管是冷是热,他都能放下,令人赞叹。
不对!一个下人,不仅娶不到媳妇,还饿着肚子,这让他情何以堪?心情烦躁的时候,他就会把铁管做成一支长笛,吹奏出来,让人听得清清楚楚。这根铁笛,不像“富柳特”那种有按钮的洋式长笛,声音更低沉,更响亮。铁笛和竹笛不同,铁笛的声音更大,更庄严。而且,王福还能随心所欲的弹奏曲子,他的手指就像是长在了自己的心脏上,想怎么弹奏就怎么弹奏,让人心驰神往!所以,和他一起生活在山上的木头人,都把他当自己人,称呼他为“铁笛之王”。
他站在一片荒凉的森林里,站在一群与世隔绝,被饿死的木头人中间,他用笛子表达着自己的愤怒和渴望,将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声音,化作一声咆哮,伴随着他度过了少年时代,度过了他的成人时代,一眨眼,他就跨入了四十多岁。
一年夏日,木帮休整,掌柜的姜少卿辞退了所有的伙计,带着他们的家人回到了家中,没有家人的自己找了个地方。铁笛王扛着家传的火炉,从原始森林向西而行,一路上不停地磨着锅碗瓢盆,不停地吃着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来到了一片大草原上,被告知这里是科尔沁草海,他决定在这里战斗,那里是彼岸。说起赵乌达来到扎西,为蒙古族人挂马、修理马鞍、修补马鞍、制作马铃的故事。
等到了雁群南下的时候,他才踩着黄梢草,回到了长白山的山林之中。当天黄昏时分,他在霍鲁斯河边阿赫塔莫林屯停了下来。整个营寨一片狼藉,人哭马叫,隐约还可听到喇嘛诵经的声音。铁笛王进了营地一问,才知道艾格诺彦(蒙语意为“小王爷”)正在祭祀先祖,营地里有钱有势的人,都会在篝火上放上一堆牛粪,然后在篝火上撒上一层酥油,以示对先祖王爷的尊敬。
铁笛王生性好动,现在正是过夜的时候,他便扛着那只叮零咣啷地响个不停的火炉,走进了营地。这时,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被人从他们面前拖过,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长长的绳子,绳子上系着一匹金光闪闪的马鞍,上面坐着艾格诺彦,他对跪倒在地的人说,那个小男孩是被老王大人杀死的奴隶的私生子,他的心脏应该被献祭给他。看在大家的面子上,我把这个孩子留下,让他活着,如果他能活着,就能在呼噜斯河那岸生活,但看在老王爷的份上,他不能再住在阿赫塔莫林屯,免得再生下更多的恶人。任何敢在屯子里私吞人的,一律严惩不贷……
夜深人静,铁笛王找到了那个被马匹践踏过的男孩,将他抱在怀中,用胸膛温暖了他的身体。铁锅里的水已经烧开了,她小心翼翼地把小孩身上的血迹清洗干净。夜空无月,秋日的原野上,乌云密布。铁笛王怜悯他,却无能为力。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首曲子。这声音带着一种忧伤和激动的感情,顺着呼鲁斯河的冰凉的河水飘了过来,顺着声音看去,在河岸的尽头,有一个人的影子;铁笛王在这声音的信任下,扔掉了炉火,把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抱在怀里,朝声音中的影子走去,因为他害怕遇到坏人。
吹奏小提琴的,是一位蒙古族歌唱家,名叫那日松,年纪比铁笛王还大。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小女孩,正呆呆地望着火光,她就是那日松的女儿,萨日娜。这对父女发现了铁笛王,他们的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为了找到那个被一匹奔腾的马,把它的蹄子弄断了,因为那个可怜的孩子是在阿布(在蒙语中,这就是他的父亲)和那日松是最好的朋友,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可怜的孩子在呼噜斯河那岸上死去。
但现在,这个孩子就在他面前,他就担心起来:如果让艾格诺彦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下落,那就麻烦了。铁笛王体念当日松柏的处境,说要将孩子领走,松柏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将自己唯一的家当——一头干枯的老马抱在怀里,将自己唯一的家当,也就是那头汉族弟兄。现在,那匹又老又瘦的马,正在呼鲁斯河边啃着干枯的青草。萨日娜把所有的炒米饭都从老羊皮袋中倒了出来,但还没有装满一个木盆;她用加碎曲拉(在蒙语里叫牛奶渣)熬成了一锅爆米花,等着那个奄奄一息的婴儿醒来。
铁笛王觉得这孩子的名字很别扭,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王捡来’,因为他的名字叫‘特木其勒’,因为他是从外面捡来的,姓王!那日松点了点头,如此一来,他的名字就不会暴露,也不会有太多的麻烦。做了一件善事,大家都很高兴,等孩子醒来后,那日松便开始弹奏一首小提琴,铁笛王便拿出了自己带来的一根铁笛,两个人一边弹奏,一边吹着,一边抵御寒冷,一边抵御饥饿,他们将这首无休止的曲子取名为《盼天亮》,这样的话,天亮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冷了,他们还可以继续赶路,寻找吃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