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汉水楚风 > 第三十五章 一时冲动是魔鬼
换源:


       铜雀台

冲动是个魔鬼,

想想真他么后悔。

昨日不再春意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每一次都在徘徊,

每一次她都不请自来。

仿佛挥之不去的想念,

还有退不出的舞台。

劫后余生的武臣回到赵国后,终于愿意老老实实地待在邯郸城里了。然而当他以为灾祸被拒之门外的时候,灾祸却自己找上门来。

武臣派出的另一路赵军正在通往太原的路上,这支军队由将军李良率领。李良出身贵族,是将门之后。他曾经在秦朝政府里任职,担任县一级校尉。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李良从小就被父亲灌输军人要忠诚报国的思想教育。李良牢记着父亲的嘱托,心里暗暗憋着一股劲,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当武臣等人来到赵地发动起义的时候,李良看到了命运的转机。他迅速脱下秦朝官服,主动加入到赵国的复国运动当中。不久,李良的军事才华得到了起义军高层的认可,赵王武臣甚至授权他率领一支军队攻打常山(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县)。

平定常山后,李良名声大噪。他马不停蹄,又继续向太原进军。由于秦军封锁了太行山麓的井陉关,李良的军队来到石邑(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后,被秦军阻挡。就在这时,章邯派人给李良送来了一封书信。诡异的是,这封信没有封口。信中以秦二世的口吻对李良进行劝降,信中这样写道:

“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

意思是:李良你曾在秦朝任职,如果你能弃暗投明的话,皇帝不仅既往不咎,还将重重有赏。

这封劝降信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实质性的内容,就像现在专门搞诈骗的群发短信。当时很多起义军将领都收到过类似的劝降信,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李良当然也没有轻信这种伎俩。不过这封信就像在李良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出现的时候,它将会生根发芽。

既然攻不破井陉关,李良决定班师回朝。就在军队快要到达邯郸的时候,李良远远看见邯郸城方向来了一队人马,这支队伍锦衣华服,马车富丽堂皇。上百人的仪仗前呼后拥,一路旌旗招展,宛如一股五色潮流滚滚而来。

“难道是赵王?”

李良心里一惊,赶忙命令全体将士下马行礼,让开一条通道。李良等人跪拜在路边,恭恭敬敬地向车队行大礼。

按理说,得胜回朝的大将在路边向君王行礼,君王也应该相应地还礼,这样双方才都不会失礼。然而这支车队仿佛无视大将军的存在,他们没有停下脚步,伴随着一阵莺歌笑语,像风一样地疾驰而过。李良并没有看见赵王的身影。

就在李良惊愕之余,这支车队殿后的一位随从疾步上前,向李良致歉道:“这是赵王的姐姐,她今天喝多了,不知道是大人班师回朝,将军请勿见怪。”

一个大将军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女人行跪拜大礼!李良的表情顿时挂不住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是吃了颗酸葡萄一般的难受。在全军面前当众出丑,让这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大将军情何以堪?李良那光宗耀祖的理想,在一瞬间被羞辱得无地自容。

看到将军怒火中烧,一个亲信开始煽风点火:“如今是一个看重能力的时代,能者上,庸者下。您看同样率军攻打燕地的韩广已经自立为燕王,将军您也是大获全胜,功劳绝不在韩广之下。本来武臣的出身就不如您,现在他们家的女人居然如此侮辱将军,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请允许我来追杀这个贱人!”

这句话彻底点燃了李良心中的那枚火种。李良心想:是啊,我手握重兵,实力并不比陈胜、武臣弱。他们都能称王,凭什么我不可以?此前一直犹豫不决的李良终于痛下决心,他几乎察觉不到地点了点头。

“得令!”亲信们立即快马追了过去。

那个可怜的醉酒女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犯了众怒,半道上成了李良的刀下鬼。

既然杀了赵王的姐姐,李良一不做二不休,他集合起全部兵马立即突袭邯郸城。邯郸作为赵国的首都长达158年之久,是一座雄伟的坚城。它曾在老将廉颇的指挥下,抵抗住了秦军的进攻。然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邯郸城的守军并不知道李良的反叛,因此并没有设防。李良的武装顺利突入宫城内,开始大肆搜捕王公大臣。

当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被带到李良面前,武臣恳请李良说:“我把王位让给你,请你放了我,让我做你的臣子吧?”

没等李良开口,左丞相邵骚愤怒而绝望地喊道:“大王啊大王,你好糊涂啊!你难道没有看出来,他一进门就是冲着来杀你而来。做臣子的向他投降或许可以饶你一命,可你是大王,他怎么可能放过你?”

随后邵骚抬起头,对着李良横眉怒目道:“你这乱臣贼子,枉费了你爹的教诲。要杀便杀,我决不会向你投降!”

邵骚的判断没有错,李良就是来灭门的,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双双被杀。

而右丞相张耳和大将军陈馀,由于这俩人耳目众多,情报工作做得到位,李良反叛时有内线及时给他们通风报信,张耳和陈馀得以侥幸逃脱。逃出城之后,张陈二人重新整合赵国的残兵,得数万人。然而赵王武臣被杀的噩耗传来,一个严峻问题摆在面前:现在谁来领头?

一个门客向他们建议:“张丞相和陈将军都不是本地人,而李良却是,你们想要获得赵人的支持非常难。只有拥立赵国王室的后裔,并且以匡扶正义之名讨伐叛贼李良,才能发动群众,成就大业。”

张耳和陈馀采纳了这条建议,他们找来赵氏家族的族长,赵国的旧贵族赵歇,请他出任赵王,定都信都(今河北邢台市西南)。果然这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李良军队前来进犯时,由于赵国的新政权有了核心,新立的赵王歇获得了当地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赵国军民上下一心,李良的叛军多次被陈馀击败。

战败的李良退回邯郸,赵国的两股势力陷入到了僵持局面。正当赵国内部鹬蚌相争的时候,那个渔翁出现了。

他正是章邯。

章邯在定陶消灭项梁后,看到赵国正处于内乱之中,他判断这是一个杀入北方的绝佳时机,因此暂且放过了楚和齐,他迅速北上渡过黄河,攻打邯郸。

邯郸在历史上曾经让秦军折戟。早在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四十多万士卒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上下一心固守城池。章邯对攻打邯郸的困难性,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而驻守在邯郸城的李良,他此刻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李良的反叛与其说是预谋已久,不如说是一时头脑发热。冲动是魔鬼,现在他终于冷静下来了,李良站在空荡荡的大殿之上,曾经赵王武臣和大臣们在这里被他一夜之间屠戮殆尽。然而奇怪的是,屠杀并没有给李良带来胜利的快感,反而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失落。新登基的赵王歇获得了百姓们的拥戴,而李良自己却背负骂名,被赵人视为乱臣贼子。

作为叛军,他显然没有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勇气;作为叛军,他显然也没有取胜赵歇的信心,李良再次陷入了前途未卜的迷茫之中。

犹豫之间,李良无意中又扫见了章邯的那封劝降信,它被搁置于案边许久了。李良抽出竹简,仔仔细细阅读起上面的文字,优雅的小篆字体再次浮现于眼前:

“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

李良从小就被父亲灌输军人要精忠报国的思想,然而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的他却一步一步走向父亲期望的反面。李良先是为秦朝政府服务,作为中下级的军官他本以为出头无望,便加入了反秦的大起义;就在他担任赵国大将军,仕途一帆风顺之际,却冲动地弑杀了赵王武臣。光宗耀祖和精忠报国似乎就像一个事物的两个面,每当李良越想努力实现父亲嘱托的时候,他离父亲的期望却渐行渐远。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他成了赵国的全民公敌。那封劝降信就像一个督促李良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暗示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最终像熊熊烈火一般彻底吞噬了他的良知。

终于,李良下定决心向秦军投降。

章邯兵不血刃地占领邯郸城,为了杜绝后患,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章邯将邯郸城墙以及所有建筑彻底拆除,让邯郸城从此再也无法设防。

那时的邯郸城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从三国时期刘劭写的“三都赋”之一的《赵都赋》窥见一斑:

“尔乃都城万雉,百里周回,九衢交错,三门旁开,层楼疏阁,连栋结阶。峙华爵以表甍,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飞梁。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及至暮秋涉冬,朔风烈寒,猛豹鸷攫,鹰隼奋翰。国乃讲武,狩于清源,驾骛冥之骏驳,抗冲天之旌旃。北连昭余,南属滹沱,西盻大陵,东结缭河。然后嵠子放机,戈矛乱发,决班萌鬐,破文额,当手毙僵,应弦倒越。”

可惜了这座雄伟了158年的北方都城,最终被秦军拆得七零八落。除此之外,章邯还强行命令邯郸的居民全体迁徙到黄河南岸的河内郡,他的目的是让邯郸变成一座空城,防止当地的抵抗势力死灰复燃。

邯郸失守后,慑于秦军的强大,赵歇和张耳决定放弃信都,举国东迁,他们退守到巨鹿城内(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而此时对赵国虎视眈眈的有南北两路秦军,一支是是由章邯率领的来自关中地区的秦军,另一支是由王离率领的二十万戍边大军。这两支秦军武装都对巨鹿这块到嘴的肥肉垂涎三尺。

灭掉赵国似乎唾手可得,这又将是一个无比荣耀的时刻,谁来抢头功?

这个时候,秦国的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已经除掉李斯并一手遮天的赵高对秦二世说:“启奏陛下,前线捷报频传。自从邯郸城被我军攻破后,赵国已经被章邯和王离的大军所包围圈,拿下赵国指日可待,可喜可贺啊!”

看到秦二世心情不错,赵高话锋一转,接着说道:“可是陛下有没有想过,自从章邯组建刑徒军以来,已经先后灭掉了陈胜、田儋、魏咎、项梁。纵观文武百官之中,有谁能和他的功劳相媲美?此不世之功既是秦国的福气,也是陛下的隐忧啊。”

秦二世恍然大悟,问道:“爱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让章邯一家独大?”

赵高故作思考状,然后回答:“王离乃名将之后,其祖父王翦,父亲王贲都乃秦国名将。如今王离已经身为上将军,接管了蒙恬的戍北大军。不如陛下将这次攻打赵国立大功的好机会送给他,这样可以制衡章邯,防止军中一家独大局面的发生。”

秦二世采纳了赵高的谏言,命令王离率领二十万戍边大军作为主力围困巨鹿城,而章邯则率领来自关中的秦军驻扎在棘原(今河南安阳市),负责修建运粮甬道,保障后勤补给。

于是,章邯又干回了老本行,作为全国最大的包工头,他再次承担起修建甬道的大工程。所谓运粮甬道,是一种外侧筑墙的安全通道。如果看一看长城的构造,你就会对甬道有个大致的印象。在这条通道内,军队可以迅速安全地实现人员和物资的转移。章邯计划将甬道与黄河打通,将关中地区的粮草通过水路和甬道输送到前线的王离军中。

公元前208年十月,王离的大军将巨鹿城团团围住。对于军人来讲,战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王离的野心非常大,他不仅要吃掉赵国,还想利用这次机会,把其他国家的反叛势力一齐给收拾了。王离就像一只并不饥饿的老虎,他不急于一口吃掉巨鹿,而是耐心地戏弄着对手。秦军故技重施,如同之前对付魏国一样,王离也准备以逸待劳,围城打援。

王离心里盘算:其他诸侯国不会坐视赵国灭亡不管,如果没有人愿意出手救赵国,那反秦联盟就相当于瓦解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于是,靠着章邯从河南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王离与赵国耐心地打起了消耗战。

此时,王离和章邯的总兵力多达五十万,浩浩荡荡铺满了黄河南北两岸,而巨鹿城内不过数万赵兵。《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秦军分为三班,轮流不断地向巨鹿城不断地发动进攻,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十多日过去了,赵国守军伤亡惨重,粮草也即将消耗殆尽,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巨鹿城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

城内的张耳叫苦不迭,他刚刚逃出李良叛军的狼窝,现在又落入了秦军的虎口。他仰天长啸:“救兵在哪?陈馀在哪?”

张耳的刎颈之交陈馀并不在城中。此刻,他正站在巨鹿城北距离不远的高地上,焦急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陈馀为什么没有被困在巨鹿城中?

原来当王离大军包围巨鹿的时候,陈馀正在常山一带(今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平叛,他刚刚收编了几万人。一接到秦军围困巨鹿的消息,他便火速回援。然而当他赶到巨鹿时,陈馀震惊地发现秦军居然拥有如此恐怖的规模。他尝试着进攻几次,想与城内的赵军里应外合,均被秦军轻松地击退。陈馀第一次感到如此恐惧,冲动是魔鬼,如果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为了保存实力,陈馀率领军队后撤,驻扎在巨鹿城北,他下令不许有人贸然进攻。冷静下来的陈馀开始想对策,他知道以自己现有的兵力对付强大的秦军简直是杯水车薪。陈馀决定寻求外援,他向所有诸侯国群发求救信,或许远水真的可以解得了近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