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兵神,从卧底曹营到君临天下 > 第16章 火烧博望坡(1)
换源:


       面对诸葛亮的僭越之举,大多将官不敢作声,毕竟自家主公的大印和佩剑都在军师手里,只能听后调度。

诸葛亮先将新野城中的防备安排妥当,随时听候调度。

这是任何一个将领都拥有的素质,诸葛亮先前的调度并不显得有都高明。

这不由得令心中不满的张飞嗤之以鼻,冷笑道:“也不过如此!”

碍于大哥刘备扫视过来的责备眼神,张飞也不敢多言。

“向导官!”

声音中正,自带一股威严,诸葛亮继续点将。

“末将在!”向导官出列。

“速将军情报来!”

“回军师,夏侯惇大军距新野不到三十里。”

听到这个消息,一众文武心里已经隐隐有些发虚。

诸葛亮却是气定神闲,吩咐继续探视,时刻回报曹军动向。

而后又叫:“关羽!”

关羽只是不动,诸葛亮不禁提高嗓门,“关羽!”

关羽瞥了一眼已经几乎快发怒的大哥刘备,这才勉强出列,丹凤眼轻眯,双手背负。

“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关将军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

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焚其粮草,便是一功。”

说罢,诸葛亮见他只是站在原地不动,也不吱声,脸色不禁一变,于是再叫向导官,向关羽汇报博望地形。

向导官据实奏报,关羽只得领命。

诸葛亮又叫张飞。

张飞也是爱答不理的出列,背负双手,头撇在一边。

诸葛亮道:“张将军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

张飞憋着口气领了命:“是……!知道……!”

搞定了关羽和张飞,诸葛亮命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

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

命赵云为前部,领兵马前往博望坡迎敌,只要输不要赢。

这下可把赵云弄懵逼了。

自出山来自认还从未遇到过对手,区区一个夏侯惇,他还没放在眼里,军师却要他不要赢。

最后还是诸葛亮笑着解释道:“只需诱敌深入!”

赵云露出一个秒懂的神色后,乖乖去了。

诸葛亮目光看向刘备:“主公可亲引一军接应子龙。”

“得令!”

刘备欣然领命。

诸葛亮不忘叮嘱道:“主公切记,只要输不要赢!”

看着作为主公的大哥竟也要听诸葛亮村夫的调遣,关羽心中怒火再也抑制不住地爆发出来,高声喊道:

“我等皆出城迎敌,军师却做何事?”

诸葛亮面带微笑,摇了摇羽扇:“我只坐守县城!”

张飞猛然哈哈大笑:“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着,好自在!”

诸葛亮浑不在意,手一指案上印剑,“剑印在此,违令者……!”

“斩”字尚未脱口,却被刘备打断。

“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三弟,不可违令。”

张飞和关羽相视冷笑,嘀咕说,且看他之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

二人去了。

众将皆未知诸葛亮韬略,虽听了将领,却都疑惑不定。

诸葛亮又叫刘备今日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

说来日黄昏,敌军必到,教刘备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

自己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而后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派拨已毕,刘备亦疑惑不定。

……

博望坡二十里外。

夏侯惇大军浩浩荡荡,马蹄声碎,旌旗弥漫。

所到之处,尘土飞扬。

眼看夏侯惇还一股脑地往前走,诸葛济知道,一旦遇到赵云和刘备的老弱病残前来迎敌,夏侯惇必败无疑。

诸葛济有这个自信,只因为他能够预判到自己二哥的预判。

自家二哥明知道自己也随大军而来,也绝不会放弃火烧博望坡这个唯一可以打败夏侯惇大军的机会。

同时,这也是他可以树立在军中威望的唯一机会。

“夏侯将军,前方二十里便是新野,我有一言,不知将军愿听否?”

看着自信过了头的夏侯惇,诸葛济出声道。

“诸葛监军莫非又是老生常谈,让我防备刘备的埋伏?”

夏侯惇冷笑道。

一路走来,于禁和李典都没少叮咛他小心中了埋伏,也曾劝夏侯惇先安营扎寨,先派探子混入新野城中探听新野的情况。

于禁和李典作为曹操手下的大将,尤其是于禁,不但有勇,而且深谙兵法韬略,深得曹操的器重。

这也是曹操派他随军出征的原因。

要不是因为这次夏侯惇主动请命的话,曹操心里最合适领军主将就是于禁。

可惜于禁这次只是副将,好话说尽,夏侯惇只是听不进只言片语,还嘲讽于禁和李典是胆小鬼。

这也不奇怪,毕竟夏侯惇这次足足带了三万兵马,对付新野小县。

巨大的兵力悬殊,已经冲昏了夏侯惇的头脑。

只听诸葛济道:

“行军打战,需先察天时,次明地利。孙子有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我军远道而来,对新野一无所知,怎能不提防?

将军如此一意孤行,不听于禁和李典将军的劝阻,此谓之骄兵。

将军难道不知骄兵必败的道理么?”

夏侯惇听罢,不由得嗤之以鼻,哈哈大小道:

“自丞相起兵讨伐董卓,我便一路跟随,手下不是杀了多少孤魂野鬼。

你才几岁,也敢来教训于我?

休得多言,你等若是胆小怕事,休去,日后夺取新野,丞相面前分不得半点功劳。”

话里话外,竟是嘲讽之意。

诸葛济喜怒不形于色,只是替他感到悲哀。

若非在军国大事面前,他才懒得管夏侯惇的死活。

不过,看着夏侯惇一意孤行,诸葛济心里反而窃喜。

因为这就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一方面,诸葛济不能让自己二哥诸葛亮计谋落空,名誉扫地。

另一方面,为了取得曹操的信任,验证自己伏麟才子绝非浪得虚名,曹兵不能败。

准确的来说,是不能大败。

只要给自家二哥一场小胜即可。

这无论是对诸葛亮还是诸葛济来说,都是双赢的结局。

想到这里,诸葛济脸色一凝,故作嗔怒道:“夏侯将军,我作为监军,有权对大军负责。

既然将军一意孤行,将军带一万兵马自去攻打新野,我与于禁、李典将军在此安营扎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