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从种田开始再造大汉 > 12、庙堂之上
换源:


       “狗子娘,就这样洒上去就行了。”

张毅站在田边,指导着自己家佃户在撒着肥料。

说是肥料,其实就是牛粪、切碎的秸秆还有其他的一些混杂一起,发酵之后才有了这么一点。

狗子娘倒是挎着个篮子,熟练的将粪肥撒在田里。

张毅不由得撇撇嘴,任重道远啊!

这时候的土地产量,能有个两石就算是高产了。

后世的土地是因为有了肥料、改良后的种子,这才能亩产千斤。

没有土豆、没有玉米。

没有这些高产作物,仅凭借着小麦和黍这几种单一的粮食作物。

人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心愿,饭都吃不饱,说其他的有个屁用。

诸葛亮也是每次到了收获粮食了才选择了北伐,未尝不是受制于产量的问题。

其中也有汉中到关中道路难走的因素。

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

从汉中到关中的五条道路,或者说是五条小路。

自东向西排开,前三条根本不用想。

道路狭小,兵马和粮草运送极其困难。

想走也行,就得看你做好死多少人的心理准备了。

而诸葛亮大多数时候选择的就是祁山道。

在五条道里,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挑出来相对好点的就是陈仓道和祁山道。

正在张毅内心活动的时候。

赵广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个略显瘦弱的身影。

“兄长!”

赵广大咧咧的抱拳,随即皱着鼻子说道。

“这什么东西?怎么这么臭?”

“一边去,这可是亩产三石的粪肥。”

“嫌臭,你家可别用!”

张毅用鄙夷的眼神看着赵光。

“咦,这位是?”

“哦,这是王平将军的儿子,王训王子实。”赵广连忙介绍。

“谁?王平的儿子。”

张毅难以置信的看着眼前这个少年。

约莫十三四岁,站在赵广后面默默不语,似乎是刻意隐藏自己的存在。

也难怪,王平自从投汉以来,职位一直都不是很高,也就是牙门将、裨将军这种。

再加上賨民的身份,降将+异族,BUFF叠满,而且为人也太正直,也就难怪职位一直上不去。

“兄长,小弟有个不情之请。”

“你想干啥?”张毅看着赵光,这家伙竟然会求人。

“兄长家不是教那些佃户家的孩子启蒙嘛!子实也是个老实人,希望兄长能让子实也学那《千字文》。”

张毅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是,直接应承了下来。

心里难免有些得意。

王平,现在虽然是个裨将军,以后可是镇守汉中的人物,这时候不投资还等到什么时候。

再说了,不就是识字嘛!

一本《千字文》就吊打现在蜀中的那些世家。

你有家族传承,我有批量生产,就问你怕不怕?

王训却是眼含泪水,走上前,重重行礼。

“兄长之恩.......”

张毅急忙扶起王训。

“我等将门,再此大汉危难之际,正是团结之时。”

“以后少不了追随丞相建功立业,为陛下开疆拓土。”

“不识字可是万万不行。”

王训则是擦去泪水,激动的点点头。

“对了,子实,我记得令尊是不是和北方的羌人、氐人有所联系!”

“是的,兄长,我家本是賨人,跟羌人、氐人关系尚可。”

“既然这样那就太好了。”

.......

成都,皇宫大殿内。

刘禅高坐在御座上,俯视着下面的文武大臣。

不时的有蟋蟀‘叽叽’的声音从背后的屏风内传来。

刘禅用嘴小声吹着口哨,似乎是在回应一般。

大殿内一片安静,只有偶尔的叫声传来。

这时,诸葛亮从殿外缓缓的走来。

其他大臣见状连忙行礼,刘禅也准备起身行礼。

诸葛亮则是来到御座前,沉声说道。

“陛下,如今夏收已然完毕。”

“然耕种之礼不可缺。”

刘禅也是机灵,听懂了诸葛亮的意思。

“相父的意思是要寡人带头示范耕田?”

诸葛亮不由得在心里给刘禅竖了个大拇指。

这孩子,真上道!

刘禅不知道诸葛亮想做什么!

但他知道诸葛亮不会坑他。

不就是一个耕田的仪式嘛!做了!

他也好奇诸葛亮怎么突然让自己做这个,以前都是自己懒得去,让诸葛亮代替自己。

“臣有两种新农具,一种曲辕犁,一人一牛可以日耕六七亩。”

“相父,此话当真!”刘禅从御座上走了下来,激动的说道。

诸葛亮的话一出,朝堂上开始议论起来。

“丞相,当真有此神器!”

与诸葛亮交好的向郎、秦宓、邓芝出声问道。

马谡、蒋琬、费祎、董允也是好奇的看向诸葛亮。

至于谯周、刘琰看着诸葛亮,似乎是事不关己。

“臣还有农具,名叫八牛犁,只需八牛便可日耕百亩。”

本来已经惊喜的向郎几人,此时已经是满脸震惊。

“日耕百亩!”

“还有这等利器!”

而谯周、刘琰等人,则是脸色微变。

谯周作为蜀中的本地世家,对刘备一直是那种貌合神离的态度。

至于刘琰,则想的是,自己作为皇室宗亲,难道不能捞点好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