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蚕食晚清 > 第三十八章
换源:


       杜大河带队直出营门迎接钦差。

军官们步伐整齐划一的跟着来到钦差马队跟前,只见这位钦差大人的随行简陋异常,甚至说有些寒酸只有寥寥几十人而且人人骑马,也没见轿架罗伞华盖什么的。

每个人都是风尘仆仆,一众军官见状不由得怀疑这位是不是假钦差?

但杜大河却不疑有他,因为他在后世还是稍稍有了解过,这位晚清满人宗室中唯一的清醒者的,也见到过这位留下为数不多的影像照片。

这位爷那可是汉人的福音啊,当然这位爷也是满人的针对的对象。

同时他还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伯乐,他不仅直接促进了汉臣的崛起,更是为大清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如果没有肃顺,汉人是绝无可能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从而掌握兵权。

如果没有他向咸丰帝谏言重用汉人,单凭满人八旗和绿营根本无力对抗太平军的叛乱。

可以说没有他肃顺就不会有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和后来李鸿章淮军的崛起。

而面对日益衰败的满人阶层,肃顺是大肆打压,多方贬损。

他提出的所谓“抑满扬汉”,是清朝开国后的第一次。

肃顺试图对昏昏欲睡的旗人,进行一番强力改造。

他对内重用汉人为平定太平天国、同光中兴网罗了人才,对外强硬。

咸丰八年,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英、法发动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出兵侵占黑龙江要地瑷珲,随后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与其签署了中俄《瑷珲条约》。

咸丰九年,俄国派遣“东方专家”伊格那提耶夫来到北京换约,敦促清廷按约尽快划定两国边界。

清廷命肃顺、刑部尚书瑞常负责办理交涉事宜。

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肃顺毫不惧怕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尊严。

谈判伊始,伊格那提耶夫使出一贯伎俩,威胁肃顺道:“中俄相邻,俄国比其他任何海上强国都更容易随时随地对中国进行打击。”

肃顺对俄人恫吓并不畏惧,而强调奕山“既无全权证书,又无正式关防”,不能代表清政府,因此《瑷珲条约》无效。

伊格那提耶夫随即以“俄人较英法友善”相诱,指出,“本国从东至西一万余里,与中国相交一百余年,虽有大事,并未一次交锋;若英吉利等十余年之间,常至争斗,已经交锋三次,然逾万里地尚且如此,况离此相近乎?”并作出承诺,如顺利换约,“我国能保不论何国,永不准侵占此地,如此华夏东界亦可平安。”

肃顺则一语道破其真实意图:“贵大臣所云恐有他国侵占,为我国防守起见,固属贵国美意,断非藉此侵占我国地方。然若有别国占据,我国自有办法。”?

其后肃顺发现伊氏所带条约文本中有错误若干。伊格那提耶夫提出,“此等大事,万不可有误,请将贵国原本送交与我。”

肃顺以“谕旨原文存于大内,不便检阅”为由断然拒绝。

伊格那提耶夫见谈判毫无进展,决定强行讹诈,抛出“不然,焉能得免侵占”之论。

肃顺则以暴制暴,将《瑷珲条约》扔在桌上,怒道:“此无非一纸空文!”

伊氏见谈判不成,随即退出会场。

次日,伊格那提耶夫向朝廷发出最后通牒,限三日内更换肃顺。

朝廷答复:“肃顺乃我大皇帝亲信大臣,断难更换。”

伊氏宣布谈判破裂,随后离京转赴沪港。

伊格那提耶夫到上海后,积极与英法联军接洽,强调必须加大打击力度才能使清廷就范。

谈话中,他仍不忘对肃顺的耿耿于怀,对英法统帅说:“有权势的肃顺是与欧洲为敌的头号坏蛋,他已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必须将全部欧洲蛮夷赶出华夏。”?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凭借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了半个世纪的大才,顽固派连罪名都懒得加,在咸丰驾崩后尸骨未寒之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就迫不及待地将他斩首。

如果说大秦是因商君的死而崛起,那么满清就是以肃顺的死而走向灭亡。

商君能成功是他有君王作为后盾,而他肃顺就是缺少君王的鼎力支持,如果当初咸丰帝听信肃顺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诛杀慈禧。

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慈禧了。

言归正传闲话少说。

当杜大河来到肃顺跟前,啪的就是一个千打下来铿锵道:“下官,营千总杜大河,率全营上下恭迎钦差大人!”

“恭迎钦差大人!!”军官们齐声吼道,一股雄壮气势直扑而来,马上的肃顺不由得精神一震:好雄壮的兵!谁说绿营无人了?这眼前的不就是了吗。

兴奋地从马上跳下,在几个卫士簇拥下大步走来,一把扶起杜大河,哈哈笑道:“杜千总快快请起!”

说完又开始上下打量起杜大河,见其身材魁梧又是一表人才更是高兴了:“好好好,杜千总的威名本官在京城就有所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啊!不愧是十三骑大破贼军的英雄!”

杜大河马上躬身抱拳不卑不亢的笑道:“钦差大人谬赞了,下官只是做了军人该做的事,当不得大人如此称赞。”

肃顺不置可否,只是笑着拍了拍他抱拳的手,此时身后的众军官也都起身了,转而看向杜大河身后的军官:“这些人都是当日与你一起守城破贼的将士吗?”

杜大河回道:“回大人,是的,他们都是当日与大河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肃顺点头一个个的打量过去,只见军官们全部都按着腰刀,挺胸抬头腰板站的笔直,个个面容刚毅英气逼人。

“好,”肃顺由衷的赞叹道:“威武壮哉!有此雄师何愁天下不太平?”

杜大河笑了,豪爽道:“钦差大人过誉了。”

就在二人交谈之时,沭阳县的一众大小官吏与乡绅也到了,一个个气喘吁吁的。

在看到钦差大人与杜大河有说有笑,便马不停蹄的围了上来,每张脸都在谄媚,董县令打头阵行礼道:“沭阳县令董*龄,携沭阳全体上下拜见钦差大人!”

正在与杜大河交谈甚欢的肃顺闻言转过身来,在见到沭阳县令带着一大群人,正满脸谄媚的行礼不由得一阵皱眉。

这就如同后世你正和一位小清新相谈甚欢时,忽然一位油腻猥琐的地中海,出现在你的身边强行打断你们之间的交谈。

他生平最不喜欢的就是阿谀奉承之人,这县令的笑让他很不舒服。

后世而来的杜大河知道这位大人的品性,见机说道:“大人如若不嫌下官营中简陋,我们营中再聊如何?”

肃顺欣然同意笑道:“好,我们进去聊。”

杜大河看了董县令等人一眼一笑道:“大人这边请,”伸手一礼,身后众军官立刻分作两队,目不斜视的站立两边,迎接钦差入营。

肃顺见这群训练有素的绿营军官后又是一阵赞叹,对身边的年轻人感官更好了。

董县令见钦差无视自己等人,全都傻眼了害怕了。

要知道清朝钦差还未出行时便要发出第一道公文通知地方尖宿公馆接待,并严明接待规格。

而董县令他们得到的公文是,这位钦差大臣最迟也要半月才能到,所以他们早早就在准备了。

但偏偏这位爷不按常理出牌只是用了八天的时间就到了,而且第一时间去的不是他们准备的公馆,反而是杜大河的军营。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钦差大人很看好年纪不大的杜千总。

霎时间个个冷汗直冒,若是杜大河记恨之前自己等人哄骗他的事情,再在钦差大人面前添油加醋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那他们岂有命在?

想到这,众人心中有鬼的面面相觑了起来,互相都知道各自担心着什么,纷纷抬腿就要跟上。

但杜大河如何能让他们如愿,不动声色用眼神示意了下营门两边的军官堵门。

军官得到示意,待钦差随行全部入营后,便围拢在一起将大门堵得严严实实,董县令等人见状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但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在钦差面前失仪大喊大叫吧。

互相推拉之间,营门前就有些吵闹。

肃顺对于身后的动静自然也清楚,但也没说什么,毕竟他来这一趟就是为了身边的年轻人而来的,而不是为了那些酒囊饭袋而来的。

要不然以他的身份他也不会亲自走这趟差,皇帝完全可以派一位七品的巡查御史或者太监。

对于海洲绿营一夜之间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海州全境陷落朝廷很是上心。

要知道整个海洲绿营在兵部备案足有六千多人,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就是六千多头猪被惊动了也会跑的吧,即使流贼再厉害也不至于一个人也不剩吧,海州游击刘文龙是猪吗?

当消息传回BJ,咸丰皇帝大为震怒,但又无可奈何,盖因此时的朝廷已经无兵可派,南京的失守吓坏了周边的绿营和八旗,尤其是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江宁将军祥厚自刎身亡、江苏巡抚杨文定出逃被罢流放,整个江苏省出现了真空,江南江北大营又在防守江宁府的洪逆,根本抽调不出人手救援海州,海州失守天津卫将会直面反贼,到时反贼将会长驱直入。

而就在咸丰皇帝焦头烂额,急的团团转之时,杜大河横空出世了以千总之衔,仅凭百十人的绿营就将五六千人的流贼杀退,还保住了县城。

当捷报放在了他的案头,咸丰皇帝看后还一脸的不可置信:我大清绿营何时出现了这么一位猛人?

自从洪逆起事以来朝廷接到的战报不是战事连连失利,就是哪哪丢了又或者是谁谁又被又被杀了。

而如今这份战报让他看到了希望,这就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大喜之下立即派大太监安德海叫来几位亲近的大臣商议,当然爱新觉罗-肃顺也在其中。

当咸丰帝将奏报交给众人阅览过后,所有人都沉默了,都对做这份战报中多次提到的小千总充满了好奇。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