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次听见“沈亦舟”这个名字,是在大三的临床肿瘤学课上。
那天昆明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沈春昭老师站在讲台上,指尖指着PPT上一份陈旧的肝癌手术方案,方案右下角“沈亦舟”三个字,写得遒劲又藏着温和。她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嘴角轻轻弯了弯:“以前总有人说这份方案太‘轴’,连术中补液量都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我认为这份方案是我见过最周全的。他总说,再难的病情也要给患者留条渡岸的舟。”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有同学笑着问:“老师,这是您先生吗?也太细心了吧!”沈老师没直接回答,只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肝癌术护理要点”,把话题拉回课程,可我分明看见,她写字的手顿了半秒,眼眶悄悄红了。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实习时总忙得忘了吃早饭,沈医生常会在护士站提前给她放一杯热豆浆,暖了胃也暖了那段忙碌的时光。
下课后我抱着笔记本凑上去问:“老师,那后来呢?您和这位沈医生……”她收拾教案的动作停了停,抬头看向窗外的三角梅,声音轻得像雨丝:“后来啊,他教我认解剖图,教我握手术刀,教我在手术台上不慌不忙,最后,教我成为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医生。”说完,她拿起桌上的保温杯,转身走向办公室,没再提更多,却让我心里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后来跟着老师在科室实习,我才从护士长、病理科老师的闲聊里,慢慢补全故事的碎片:这个叫沈亦舟的人,陪沈老师走过最艰难的考研时光,还帮她联系了上海交大的导师;那个总被沈老师提起、实习时医院里遇到的“地中海学长”——一只总在梧桐树下趴着的小狗,以前最爱蹭着亦舟老师的裤腿撒娇。
真正让我心头一热的,是某个加班的夜晚。我去沈老师办公室送病例报告,看见她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泛黄的合照:樱花纷飞的背景里,沈老师穿着白大褂,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身边的男人同样穿着白大褂,手里轻轻护着她的肩膀,眉眼温柔得能盛下春光——后来我才敢确定,照片上的人,就是那个会放热豆浆、会教她做手术的沈亦舟。
我没有亲历过他们的故事,却从沈老师偶尔的提及、老师们的闲谈里,想象出他们曾一起在华西看雪、在阿勒泰滑雪、在滇池边散步的模样;也知道沈老师在他走后,带着孩子走完了他们没去过的地方,还把他的手术理念,一字一句融进了给我们的教案里。
作为沈老师的学生,我常记着她曾说过的话——成都有都江堰环绕,江安校区的名字,就像都江堰守护一方安定那样,藏着稳稳的力量。她希望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能做自己和患者的“都江堰”,护得身心安稳。文中“沈春昭”与“沈亦舟”的名字均为虚构:为老师取“春昭”之名,是因她始终像春天般明媚温暖,身上透着蓬勃生机,总能把日子过得满是希望;而“亦舟”则是我为那位先生设想的名字,想着他该是像船舟一样,稳稳托着老师的梦想前行。
我想,有些故事不该被时光磨灭。那些藏在热豆浆里的暖意、照片里的笑意,还有沈老师那句“他教我成为好医生”的轻语,都该被好好记录下来。不是为了窥探隐私,而是想留住一段关于爱与传承的时光——留住那个叫沈亦舟的医生,曾怎样用温柔与专业,点亮另一个人的从医路;也留住沈春昭老师,如何带着这份念想,把这份温暖与坚守,继续传递给我们这些后辈。
如今,经沈春昭老师本人同意,我想以她爱人沈亦舟先生的视角,将这段温暖的过往展开。我也即将走上临床岗位,每次想起那张樱花树下的合照,想起“沈亦舟”这个名字,就更明白“医生”二字的重量:不仅要手握手术刀救死扶伤,更要心怀温度,成为别人生命里的“舟”与“春昭”。希望这个故事能给读到的人带去些许暖意,也愿每个人都能遇见那个会站在你前途里,陪你托举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