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沈予星微信后的两天,林朝朝对着那个只有一个句号的头像纠结了很久。直接讨论小组作业?似乎太刻意。发个表情包打招呼?又怕过于轻浮,被归为“无效信息”而屏蔽。
最终,她决定采取最直接、最“公事公办”的方式。周三晚上,她精心编辑了一条信息:
「沈予星同学你好,我是林朝朝。关于《数学的浪漫》课程的小组任务,我初步设想可以探讨“无穷”这个概念。无论是哲学上的无限可能,还是数学中的无穷大/无穷小,都很有浪漫和思辨色彩。不知你是否方便的时候,我们可以线上简单交流一下思路?」
消息发出后,手机安静得让人心慌。林朝朝几乎能想象到沈予星点开对话框,用他那种效率至上的目光审视这条信息,然后判断其优先级。
就在她以为石沉大海,准备去洗漱时,手机屏幕亮了。回复简洁得只有两个字:
「可以。」
甚至没有标点符号。但林朝朝瞬间来了精神。她立刻乘胜追击:「那你觉得从哪个角度切入比较好?」
这一次,回复来得快了一些,但内容依旧冰冷如程序反馈:
「希尔伯特旅馆悖论,是理解实际无穷的经典模型。相关资料可自行搜索。」
林朝朝愣了一下,赶紧打开浏览器。随着了解的深入,她不得不承认,沈予星的建议一针见血。这个用“客满的旅馆仍能容纳新客人”来解释无穷大的悖论,确实生动又深刻。
她忍不住回复:「这个例子太棒了!非常直观。我查了一下,很有意思!」
这一次,对话框顶端显示了很久的“对方正在输入……”,最终弹出一条稍长的信息:
「嗯。其背后是集合论思想。重点在于阐明‘整体不小于部分’这一在有限世界中不成立,在无穷领域中却成立的特性,即是浪漫所在。分工:你负责整理悖论阐述与哲学引申,我负责数学原理部分。周末整合。」
逻辑清晰,分工明确,不容置疑。
「好的,没问题!」林朝朝立刻回复。虽然交流过程像在完成项目报告,但至少沟通渠道打通了,而且他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令人佩服。
任务暂时告一段落。好奇心驱使下,林朝朝下意识地点开了沈予星的朋友圈。背景是默认的灰色,动态只有一条冰冷的横线——要么是屏蔽了她,要么是他从未发过任何内容。
果然是这样。她放下手机,正准备继续查资料,新闻部的工作群却弹出了消息。学姐正在征集校园慈善活动的线索,希望能挖掘一些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项目。
一个模糊的记忆瞬间击中林朝朝——开学初搜集沈予星资料时,那个关于他“疑似资助贫困生”的零星信息!
她立刻打开电脑,在校园内部论坛和几个公益社团的过往活动记录里进行交叉搜索。关键词用了“数学系”、“匿名资助”、“星火”等。
经过一番仔细的筛选和比对,一条不起眼的信息浮出水面:一个名为“星火计划”的小型助学项目,连续三年获得一名匿名捐赠者的资助,汇款备注只有简单的“S.Y.X”三个字母缩写。
沈予星的名字拼音首字母,正是 S.Y.X.!
时间点也与他入学的时间吻合。金额不算巨大,但贵在持续和隐匿。
林朝朝的心脏砰砰直跳。她关掉网页,深吸一口气。这个发现,像一道微光,骤然照亮了沈予星那冰冷外壳下不为人知的一角。
他拒绝专访,用“效率”隔绝外界,却默默地进行着这样不求回报的善举。这强烈的反差,让林朝朝对他的好奇心达到了顶点。那座冰山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内核?
小组作业,不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是一把钥匙。她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更近地去了解这个矛盾的、真正的沈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