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直播盘点军团,开局始皇就破防! > 第39章:父子和解!来自太祖的认可!
换源:


       万界诸天,亿万时空,此刻都沉浸在大明水师那无与伦比的雄姿之中。

“扬威”与“宣武”,这双重属性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支舰队,更是一个文明从内敛走向开放,从固守转向经略四海的雄心。

无数帝王心潮澎湃,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这股震撼人心的余波尚未平息之际,天幕之上,那代表着天道(系统)意志的无尽金光,再度炽盛!

光芒万丈,将所有时空都染成了一片辉煌的金色。

一道比先前任何一次宣告都要庄严、宏大的声音,如天宪纶音,响彻寰宇。

【明成祖朱棣,有重塑寰宇之雄心,扬华夏天威于四海,其功至伟,特赐福——】

来了!

所有帝王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紫禁城内,朱棣的呼吸骤然停滞,他那双在漠北冰原之上也未曾动摇过的眼眸,此刻死死地盯着天幕,拳头在龙袍之下已然攥紧。

【四海归心!】

短短四个字,却仿佛蕴含着言出法随的无上伟力!

【此祝福将极大增强其在万国中的威望,凡其所在,万邦来朝,不敢不敬!】

话音落下的瞬间,一道凡人肉眼无法完全捕捉的璀璨金芒,化作一条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自九天之上咆哮而下!

它穿透了位面壁垒,无视了紫禁城的重重宫阙,直接融入了大明国运所化的那条庞大金龙的体内!

“昂——!”

一声高亢入云的龙吟,响彻大明全境。

紧接着,那道金光余势不减,分出一缕,如醍醐灌顶,瞬间没入了朱棣的眉心!

轰!

朱棣只感觉自己的神魂猛地一震,一股难以言喻的威严,从他的每一个毛孔中喷薄而出。

他依旧坐在那张龙椅上,身形未动,可整个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却在这一刻,不受控制地生出一种想要顶礼膜拜的冲动。

那不是源于权力的恐惧,而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对天命君王的绝对敬畏!

朱棣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帝王气魄,在这一刻得到了质的升华。他的意志,仿佛与这片天地,与这四方臣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玄奥的共鸣。

这就是“四海归心”!

天道赐福,恐怖如斯!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天幕上的金光流转,画面聚焦在了那道一直默默侍立在朱棣身旁的、郑和的虚影之上。

【三宝太监郑和,忠心护主,宣威异域,航海之功,千古未有,特赐宝物——】

【定海神针!】

此名一出,万界哗然!

那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东西吗?

【此物乃航海罗盘之究极形态,能精准预测海上风暴,规划最佳航线,并于危难之时,镇定一方海域,确保舰队航行永世安全!】

金光一闪。

一个巴掌大小的罗盘,凭空出现在了郑和的虚影手中。

它通体由一种非金非玉的温润材质打造,底盘之上,镌刻着周天星斗与四海舆图,繁复到了极致。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罗盘中央那根不断旋转的指针。

它并非指向南北,而是在高速旋转中,散发着一圈圈神秘的蓝色光晕,仿佛在推演着无穷无尽的未来。

仅仅是看着它,就让人有一种大海尽在掌握之中的错觉。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世民看得眼热不已。

“能镇定一方海域……若有此物,我大唐水师征伐高句丽,何愁风浪之险!”

大宋位面。

赵匡胤更是扼腕叹息。

“航海罗盘的究极形态……我朝虽有司南,却远不及此物之万一。若能得之,海贸之利,何止十倍!”

就在这万界帝王或羡慕、或嫉妒、或赞叹的目光交织中,有一个地方,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大明位面,应天府,皇宫。

太祖朱元璋,独自一人坐在冰冷的龙椅上,一言不发。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不出喜怒,但微微颤抖的胡须,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极不平静。

他看着天幕上,老四朱棣那意气风发、君临天下的身影。

他看到了那支庞大的宝船舰队,如何将大明的龙旗,插遍了遥远的异域之邦。

他也听到了万国使臣那发自肺腑的敬畏与臣服。

“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的嘴唇翕动,喃喃自语。

他看到了老四迁都北京,直面蒙古草原的威胁,用自己的身体,为大明筑起了一道最坚固的防线。

他看到了老四五征漠北,犁庭扫穴,打得那曾经让大明头疼不已的敌人望风而逃的赫赫武功。

一幕幕,一桩桩。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

这些,都是他朱元璋梦寐以求,却未能尽全功的宏图伟业。

他心中那道因“靖难之役”而生的、深深的沟壑,那份对孙儿朱允炆的愧疚与对老四夺位的愤怒,在这些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开始被一点点地填平,一点点地融化。

他是一个父亲。

但他首先,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

他一生最在乎的,就是这个他从蒙古人手里,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江山。

最终,这位出身草根的铁血皇帝,抬起了他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用他那双曾批阅无数奏折、也曾挥斥方遒的手,在天幕的弹幕上,敲下了一行字。

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明太祖朱元璋:老四,你……确实比允炆那孩子,更适合当这个皇帝。咱大明的江山,在你手里,咱……放心!】

这短短的一句话,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所有时空!

更如同一道迟来了数百年的天赦诏书,瞬间贯穿了时空的阻隔,涌入了紫禁城内,朱棣的心中。

嗡!

朱棣的脑海,刹那间一片空白。

他的一生,战功赫赫,威加海内。

可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一个永远的心结。

那就是“靖难”。

是“得位不正”。

他总觉得,自己无论做出多大的功绩,在父亲的眼中,在天下人的眼中,他始终是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

这份沉重的枷锁,他背负了一生。

他从未向任何人诉说过。

然而此刻,当他看到天幕上,那句来自他父亲——大明王朝的缔造者,那个他敬畏了一辈子的男人——亲口的认可时。

所有的遗憾。

所有的心结。

所有的委屈与不甘。

在这一刻,尽数烟消云散!

紫禁城,奉天殿。

这位在漠北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永乐大帝,这位面对百万敌军也面不改色的铁血君王,看着天幕上那行再熟悉不过的、属于父亲的弹幕,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翻涌。

他的眼眶,瞬间红了。

那坚毅如山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

视线,变得模糊。

一滴滚烫的泪珠,不受控制地从他那布满风霜的眼角滑落,砸在金色的龙袍之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他猛地从龙椅上站起,不顾满朝文武惊愕的目光,整理衣冠,对着父亲所在的时空方向,深深地、深深地,鞠下了一躬。

这一躬,他等了太久。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更是未到……释然时。

他哽咽着,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滚烫的烙铁,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了这一个跨越时空的、无声的叩拜。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