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蓝星红警:我的基地通万界 > 第四十一章:技术交易与暗流升级
换源:


       约旦裂谷的精准预测,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官方高层内部激起了远比表面更剧烈的波澜。猜测被证实,疑虑转为震惊,随之而来的是对“指挥官”所代表势力的价值重估和策略调整。

“顾问”离去的第四十八小时,加密通讯频道准时亮起。这一次,传来的不再是一封试探性的信函,而是一份措辞严谨、条款详细的合作备忘录草案。

草案开篇即承认了“地外威胁”(明确使用了“收割者”一词)的紧迫性与严重性,并将“指挥官”一方定位为“重要的、拥有独特技术和情报能力的非国家行为体”。

核心条款围绕着李一凡之前提出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展开,但更加具体:

1.情报共享:官方将设立一个加密数据交换端口,单向向基地提供全球范围内与“异常现象”相关的、非核心的公开及部分保密级情报摘要(包括天文观测、地质异常、全球军事调动趋势等)。作为回报,基地需定期提供关于“收割者”活动模式、技术特征的分析报告,并在发生“极高风险事件”(类比约旦裂谷事件)前提供预警。

2.资源支持:官方将提供一份经过批准的、范围有限的稀有矿产及特殊材料清单,基地可通过指定的国有企业以“市场价”进行采购,数量受到严格配额限制。同时,默许基地在江城地下特定非敏感区域的“地质勘探活动”(实则为超时空矿车作业打掩护)。

3.技术交流(试探性):提出希望“观摩学习”基地的“高效能源管理技术”(显然指的是超导共振网络和紫电的初级应用)和“新型复合装甲材料”(虫壳装甲),并提出可以用“对等的”、“源自地外科技逆向工程的部分非武器技术”进行交换。

此外,草案还包含了一些限制性条款:要求基地通报其大型军事单位(如团级以上)的调动情况;承诺不首先对民用设施及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使用武力;并模糊地提出希望在未来可能的“全球联合行动”中接受“战略协调”。

李一凡仔细审阅着每一条条款。官方显然经过了激烈讨论,这份草案是妥协的产物——既承认了他的价值,试图获取急需的情报和技术,又千方百计地想限制和摸底他的力量,并试图将他纳入某种框架内。

“诺拉,评估条款风险和价值。”

“分析完成:情报共享条款对我方有利,可弥补全球监控网络的不足。资源条款限制极大,但提供了合法采购渠道,可作为超时空矿车的补充。技术交流条款对方意图明显,旨在窥探核心技术。限制性条款需谨慎,但‘战略协调’存在操作空间,可视为潜在介入全球事务的渠道。”

“回复他们。”李一凡有了决断,“原则同意备忘录框架。但需修改:技术交流仅限于‘材料科学’领域,仅限于提供少量‘装甲样本’供其分析,不涉及任何能源技术。作为回报,我需要他们掌握的、所有关于‘马里亚纳海沟异常信号’及‘月球背面遗迹’的原始数据。此外,资源采购配额提升300%,并增加三种高精度半导体材料的采购许可。”

他毫不客气地抬价,并巧妙地将“海沟信号”和“月球数据”这两个烫手山芋抛了出去,既表明了自己知情,又试探官方的底牌。

讨价还价的过程持续了数轮。最终,双方达成了一项脆弱的临时协议:

·基地提供一块经过处理的、活性降低的“虫壳装甲”样本。

·官方提供大幅提升后的资源采购配额(但仍有限制)和部分半导体材料许可。

·官方共享部分非核心的、关于海沟信号和月球数据的分析报告,而非原始数据。

·情报共享和预警机制按原草案执行。

·限制性条款暂时搁置争议,“战略协调”留待后续商议。

第一笔交易,以一种彼此警惕又各取所需的方式,达成了。

几天后,一块巴掌大小、闪烁着暗哑金属光泽、却蕴含着惊人韧性的虫壳装甲样本,被放置在一个特制的保险箱内,由一名经过伪装的信使,送往了指定的交接点。

而官方提供的首批资源——包括一批高纯度稀土和特种合金——也通过一辆看似普通的货运卡车,运抵了江城郊区一个废弃仓库,随后被秘密转运至地下。

与此同时,诺拉接收到了官方共享来的第一批数据。关于海沟信号,官方的报告语焉不详,仅确认其存在且“特性未知”,并含糊地表示“持续监控中”。关于月球背面,报告则承认发现了“非自然结构遗迹”,但评估为“无活动迹象,科研价值有限”。

“他们在隐瞒。”李一凡一眼就看穿了这份报告的价值有限,“他们肯定知道得更多,尤其是关于海沟。”

“同意。数据经过多重清洗和过滤,关键信息已被移除。”诺拉确认道。

尽管对方有所保留,但这扇门毕竟打开了。合法的资源渠道虽然量不大,却意义非凡。基地的发展速度再次得到提升。

然而,就在基地看似步入与官方“蜜月期”时,暗地里的较量并未停止,反而升级了。

官方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虫壳装甲样本,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动用了所有顶尖实验室进行分析。结果令所有专家震惊——其成分结构、能量导性、物理强度完全颠覆了现有材料学体系!

狂热的研究欲望被点燃的同时,是更深的忌惮——能造出这种材料的势力,其科技水平究竟到了何种地步?同时,基地对高精度半导体材料的需求,也让他们猜测对方可能在电子或量子领域有重大突破。

于是,更隐蔽的渗透开始了。

之前那些蹩脚的“考察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专业、更难以追踪的手段。

基地的网络防火墙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源自多个国家级力量的持续攻击试探;数颗具备高精度透视扫描功能的侦察卫星被调整轨道,重点过顶江城区域,虽然大部分被“海市蜃楼”系统干扰,但仍给基地的隐蔽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一些经过严格训练的特工人员,开始利用江城复杂的人口流动,尝试从民生层面(如突然增加的能源消耗、特定人员的异常行为)寻找蛛丝马迹。

李一凡感受到了这股无声的压力。他知道,这是展示肌肉后的必然反应。对方在小心翼翼地试探他的底线,寻找他的弱点。

“启动‘镜花水月’计划。”他下令,“诺拉,构建大量虚假的网络节点、能源消费记录、甚至虚拟的‘研究人员’身份,投放至外围网络和数据库。让他们去查,去追踪,耗费他们的精力。同时,对已确认的敌对探测行为,实施‘精准反馈’——让他们下次发射卫星时,遇到一点‘意想不到’的轨道计算错误。”

“明白。信息迷雾正在生成。‘精准反馈’方案已就绪,预计可使对方三颗侦察卫星寿命缩短25%。”

就在李一凡与官方进行着这场无声的高科技暗战时,江城本地的暗流,终于汇聚成了一股看得见的浪涌。

一伙盘踞江城多年、以矿产走私和地下交易为主业的势力,终于按捺不住。他们无法理解为何某些稀有矿产的价格被悄然推高,又为何总有一股神秘力量能抢先一步吃下最优质的货源。在巨大的利益驱使和好奇心作祟下,他们动用了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追踪了一批高纯度钨矿的流向,最终锁定了郊区那个李一凡用来接收官方资源的废弃仓库!

是夜,三辆无牌面包车悄然包围了仓库。十多名手持枪械、面目凶悍的歹徒撬开库门,企图黑吃黑,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宝贝。

然而,他们刚刚潜入仓库内部,甚至没来得及看清堆放的物资,所有的灯光骤然熄灭。

绝对的黑暗中,响起一阵低沉而恐怖的嗡鸣,以及电容充能的噼啪声。

紧接着,是几声短促的、被强行压抑的惨叫,以及重物倒地的声音。

一分钟后,灯光恢复。

仓库内空无一人,只有地面上几处细微的焦黑痕迹,以及空气中残留的、一丝淡淡的臭氧味。

那三辆无牌面包车,连同里面的司机,也在同时间于江城不同的角落,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第二天,江城地下世界关于“过江猛龙”的传说,变得更加恐怖和讳莫如深。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触碰那条看不见的红线。

李一凡用最直接的方式,清理了脚下的蚊蝇。

他站在基地核心前,看着屏幕上多方势力的动向,目光冷静。

与官方的博弈在继续,全球的威胁在逼近,脚下的暗流在涌动。

这一切,都让他更加坚定。

他需要更快地变得更强。

“诺拉,‘雷霆战士’原型机的建造,提前启动。资源优先供应。”

“是,指挥官。”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