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辽省1931之全境穿越 > 第8章:胜利的阴影
换源:


       关东军司令部,气氛凝固如冰。

本庄繁死死地盯着面前那名从炮兵阵地逃回来的参谋。

那名参谋浑身焦黑,精神已经彻底崩溃。

语无伦次地重复着“天罚”、“魔鬼”、“点名”之类的词语。

“八嘎!”本庄繁再也无法抑制怒火,一记耳光将参谋抽翻在地。

“大日本帝国皇军的军官,竟被吓成了疯子!”

他转向另一位勉强保持镇定的幸存军官,声音嘶哑地问:“你来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井上联队长的炮群呢?”

那名军官咽了口唾沫,身体仍在不住地颤抖。

但还是强迫自己回忆那地狱般的十分钟。

“报告司令官阁下……我们……我们没有看到敌人。一枪,一炮,都没有看到。”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恐惧。

“我们刚刚完成部署,准备开火,然后……然后就听到了尖啸声。”

“是从天上来的声音。非常尖锐。”

“紧接着,炮弹就落下来了。阁下……那不是炮击,那是……那是处决。”

“每一发炮弹都精准地命中一门火炮,不多不少,一炮一门。”

“我们连敌人在哪个方向都不知道!”

“整个联队,在十分钟内,就……就没了!”

司令部内鸦雀无声。

如果说WJ-10的出现还可以被理解为某种“飞行战车”。

那么这种看不见的、来自天外的、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则彻底超出了在场所有日本军官的认知范畴。

本庄繁的身体晃了晃,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他引以为傲的炮兵优势,他洗刷耻辱的希望,就这么在寂静的夜里,无声无息地蒸发了。

这不是战争,这是神迹,是魔术!

“查……给我查!”他发疯似地咆哮。

“动用所有情报力量!我必须知道,这支军队到底是什么来头!”

“他们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吗?!”

然而,无论他如何咆哮,失败的苦果已经铸成。

关东军在九一八的第二天,就遭遇了建军以来最惨重、最离奇的两次打击。

原本清晰的侵略蓝图,此刻被一层浓重的、名为“未知”的阴影彻底笼罩。

……

与日军司令部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宁战时联合指挥部内压抑不住的喜悦。

当炮兵指挥官宣布全歼敌军炮兵阵地时,整个指挥中心沸腾了!

“赢了!又赢了!”

“打得好!让小鬼子再也嚣张不起来!”

王铁山和他带来的几名东北军军官,已经完全麻木了。

他们看着屏幕上那些被摧毁的目标,听着耳边解放军战士们的欢呼,感觉自己仿佛身在梦中。

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

王铁山激动地走到陆铮面前,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总指挥……这……这……俺老王活了四十多年,就没见过这么解气的仗!”

“咱们……咱们真的能把小鬼子赶出去!真的能啊!”

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那是在绝望中看到曙光后,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陆铮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冷静。

他的目光扫过欢呼的人群,脸上却没有太多笑容。

他知道,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到来。

他转过身,对身旁一位戴着眼镜、神色同样凝重的中年人低声说道。

“老刘,到你了。把最坏的情况告诉我。”

这位被称作“老刘”的中年人,是原辽宁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负责人刘向东。

现在被任命为联合指挥部的后勤部长。

他扶了扶眼镜,递给陆铮一个平板电脑,脸色比外面的夜色还要沉重。

“总指挥,您最好有个心理准备。”

陆铮接过平板,屏幕上是一份触目惊心的物资消耗报告。

“刚刚的反炮兵作战,PLZ-05自行火炮营共发射155毫米炮弹112发。”

“其中,88发为卫星/激光制导的精确打击弹药。”

刘向东的声音压得很低,只有他和陆铮、张承志几个人能听到。

“这一轮齐射,打掉了我们整个辽宁战区精确制导弹药储备的百分之十五。”

王铁山刚刚平复下来的心情,听到这个数字,又是一惊。

他不懂什么叫“精确制导”,但他听懂了“百分之十五”。

就这么打了几下,五分之一的家底就没了?

陆铮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他继续往下翻。

刘向东继续说道:“更严峻的是能源。”

“昨夜至今,WJ-10和J10的紧急出动,已经消耗了我们战区储备航空燃油的近四分之一。”

“全省的电力系统虽然还在运转,但那是靠我们带来的储备燃料。”

“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如果不找到新的能源,全省的电力系统将在十五天内瘫痪。”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刘向东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核心的危机。

“我们的工业体系,是一个悬在1931年空中的‘孤岛’。”

“我们能造汽车,但我们没有合格的橡胶轮胎;我们能炼特种钢,但我们缺少生产特种钢必需的稀有金属;我们的化工厂能生产各种东西,但我们没有最重要的催化剂原料……”

“总指挥,简单来说,我们就像一个带着全套顶级渔具来到一片池塘的渔夫。”

“但我们的鱼饵,只剩下最后一点了。”

“鱼饵用完,这些顶级的渔具,就是一堆废铁。”

刘向东的话,像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顶。

指挥中心里,庆祝胜利的欢呼声还在继续。

可在这喧嚣之下,一股名为“资源枯竭”的阴影,已经悄然笼罩在了最高决策层的头顶。

他们打赢了战斗,却发现,自己可能要输给时间。

陆铮关掉平板,沉默了良久。

他看着窗外渐渐泛白的天际,1931年的太阳即将升起。

“命令,召开战时工业委员会紧急扩大会议。”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通知沈阳兵工厂、东三省大学所有理工科的专家教授、全省所有大型工厂的总工程师……”

“两个小时后,我要见到他们所有人。”

“议题只有一个,”陆铮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

“用我们带来的知识,和这片土地上现有的东西,重新点燃辽宁的工业引擎!”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