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辽省1931之全境穿越 > 第10章:全民总动员
换源:


       技术攻关会议散场时,天已大亮。

陈启明、李卫国这些1931年的专家和工匠们,是被一群2025年的工程师簇拥着离开的。

他们脸上的迷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混杂着亢奋与急切的神情。

他们一边走,一边激烈地争论着某个化学反应的条件,或是某个机械零件的公差问题。

仿佛一夜之间,返老还童,回到了自己最富创造力的青年时代。

会议室里,只剩下陆铮和政委张承志。

“老张,你看这群老专家的劲头。”陆铮看着窗外,紧绷了一夜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放松。

“我感觉,我们这盘棋,走活了。”

张承志递给他一杯热水,自己也捧着一杯,神情却依旧严肃。

“老陆,棋是活了,但现在还只是纸上谈兵。”他沉声说道。

“技术能解决物质问题,但要让全省近两千万1931年的同胞和我们拧成一股绳,靠的是思想,是人心。”

张承志作为政委,考虑问题的角度永远离不开“人”。

“我们的战士,是带着21世纪的信仰和纪律来的。”

“但这座城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刚刚经历了军队溃败,政府跑路的绝望。”

“我们从天而降,打了两场漂亮仗,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天兵’,是‘神仙’。”

“但神仙是用来拜的,不是用来一起干革命的。”

陆铮点了点头,他明白张承志的意思。

敬畏和恐惧,带不来凝聚力。

“你的意思是,我们要立刻表明身份,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没错。”张承志斩钉截铁地说。

“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干什么!”

“我们要把全省人民的热情,从看热闹的狂欢,引导到参与建设的洪流中来。”

“这场卫国战争,不只是我们这十几万穿越军的战争,更是辽宁两千万人民的战争!”

陆铮眼中精光一闪:“我同意!立刻成立‘战时宣传动员部’!”

半天之后,沈阳城的大街小巷,一份份印刷精美、字迹清晰的《告全体辽东父老书》,被张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这份布告,以“辽宁战时联合指挥部”的名义,用最直白、最恳切的语言,向全省人民宣告了三件事:

第一,宣告了联合指挥部的合法性,痛陈日寇侵略之暴行,号召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团结起来,保家卫国。

通篇没有一句文绉绉的废话,只一句“辽宁兴亡,匹夫有责;侵我疆土者,虽远必诛!”便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火焰。

第二,发布了“第一号战时动员令”。

号召所有市民,将家中的废铜、废铁、废旧金属,全部捐献出来。

布告上写得明明白白:“你献出的一块废铁,就是射向鬼子胸膛的一颗子弹!”

“你家的一根旧铁轨,就是保卫家园的一尊大炮!”

第三,发布了“招募令”。

指挥部不仅招兵,更大量招募工人、医生、教师、学生,乃至一切有志报国的各行各业人士。

布告上破天荒地承诺“按劳取酬,绝不拖欠”。

甚至还写上了一条让所有人感到新奇的标语:“来了就是辽宁人,一起建设新家园!”

布告一出,整个沈阳城彻底沸腾了。

如果说之前的胜利还只是让人们感到敬畏和解气。

那么这份布告,则第一次让他们感觉自己与这支“天兵”站到了一起。

无数市民走出家门,将家里的铜脸盆、铁锅、栅栏、铁门……毫不犹豫地搬了出来。

堆积在指定的回收点。

孩子们则像寻宝一样,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搜寻着哪怕一枚铁钉。

而在奉天兵工厂,李卫国和王博士的军工组,已经开始了争分夺秒的工作。

“王博士,你这图上画的圈圈道道,真比老师傅的经验还管用?”李卫国拿着一张画满了流程图和数据的图纸,半信半疑。

“李总技师,这不是要取代老师傅的经验,而是让每个工人的操作都像老师傅一样精准,不出错。”

戴着眼镜的王博士耐心解释道。

“我们把造一颗子弹的复杂活儿拆成十几道简单的工序,每个人只练好自己那一步,形成标准化作业。”

“到那时候,咱们的生产效率,那可真是‘泰裤辣’……咳,我是说,效率会实现质的飞跃。”

李卫国没听懂那个怪词,但他听懂了“效率飞跃”。

他当即拍板,挑选了一个车间,按照王博士的“新方法”进行改造。

当第一台被重新校准了参数、更换了几个关键部件的老旧机床,成功冲压出第一枚尺寸、重量都完美符合21世纪标准的7.62毫米弹壳时。

整个车间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李卫国抚摸着那枚还带着温度的黄铜弹壳,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知道,一个属于兵工厂,不,属于整个辽宁工业的新时代,开始了。

与此同时,在东北大学的布告栏前,挤满了热血沸腾的年轻学生。

一个名叫林书雯的短发女生,用力地从人群中挤了进去。

她是一名外文系的学生,九一八当夜,她亲眼看到了日军的嚣张和同胞的鲜血,心中早已充满了悲愤和无力。

此刻,她死死地盯着招募令上“急招翻译、文员”那几个大字,眼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她不再犹豫,转身向人群外挤去,一边挤一边喊:“让一让,让一让!我要去报名!”

她的身影,汇入了街上那股奔向各个报名点的洪流之中。

这一天,无数个像林书雯一样的普通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们是工人、是学生、是商人、是警察……

他们共同组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

指挥部里,陆铮看着无人机从高空传回的画面。

街道上,人流如织,无数个小小的光点正汇聚向工厂、兵营和募捐点。

他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抹真正自信的笑容。

战争的阴影仍在,资源的警报也未解除。

但辽宁这颗工业的心脏,在两千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始了它强有力的搏动。

真正的反击,才刚刚拉开序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